APP下载

卷首语

2021-05-24

中华民居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化民族

复兴之光照亮乡村振兴前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一项奋斗目标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文件,这个奋斗目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诉说着国家和人民在近代以来遭受的挫折与不屈奋斗,召唤着国家与民族的美好明天。

中国曾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乡村社会,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孕育了悠久绵长的农耕历史文化,经五千年而不绝,历挫折而弥坚,逢盛世而愈达。中国农耕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智慧,凸显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乡村振兴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是否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决定性标志。

近年农业的发展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数字为据,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取得了年均9.2%的增长率,这样的高速迅猛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其中,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农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仅就农业和农村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乡村的稳定有序是社会稳定安全的前提。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修复、乡村治理模式方式的提升,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别是在2020年爆发的全球性疫情危机中,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彰显了巨大能量,由党的领导与乡村自治体系共同织成的防护网不仅把疫情阻挡在村庄之外,还源源不断地将农产品供应到城市,有效保障了城市的食品供给,保持了社会和人心稳定;3000万名农民工尽管无法返岗工作,但在家乡积极创业、就业,应对生活和生产难题,分担国家的压力和困难。人们越来越看好乡村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逆城市化”下乡发展,回归田园。城乡融合的乡村明天更加充满希望。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国的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更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宏观整体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正是在自近代以来开始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找到了现代化之路,也发掘出了传统文化根脉所在————乡村文化。乡村的价值是多重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在当代仍然是民族的底色和地气。对这些价值的发掘,将使乡村获得难以估计的发展能量,催生整个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后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步有一个普遍规律,即现代化的本质是在本国本地资源优势中生发出来的,一开始都经历了向发达国家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但这都只是一个发展阶段、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成功的现代化国家都是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目的,都伴随着人的觉醒和成长,最终走向民族的自强、自立、自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基于中华民族整体自强、自信立场的现代化命题,与这个规律完全相符。民族复兴话语的不断深化与丰富,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包括乡村价值必然回归。在这个话语体系中,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就具有强根固本、开拓未来的意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将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民族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