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贞吉的菖蒲图

2021-05-23朱万章

收藏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白文沈周朱文

朱万章

沈贞吉(1400-1482年仍在)名沈贞,号陶庵、陶然老人(道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其弟沈恒,字恒吉,为“吴门画派”代表畫家沈周(1427-1509)之父。沈贞吉工诗,兼擅绘画,以山水见长。但因其“不肯轻为人作,故少存者”,现在所见传世之作极少书画鉴定家张珩在其《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著录沈贞吉的《溪山一览图》时说:“南斋为石田伯父,画迹传世,平生惟见此一小幅为真迹……已至为难得矣。”(“南斋”为沈贞吉别号)连寓目书画无数的张珩所见沈贞吉画迹仅一件,可见其流传于今的作品,确实不多见。

就笔者阅历所及,沈贞吉传世的画作有作于明洪煕元年(1425)的《秋林观瀑图》(苏州博物馆藏)、成化七年(1471)的《竹炉山房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图1)及无年款的《菖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关于前两幅山水画,已有论者专文论述,唯独于其《菖蒲图》则较少有人关注。

《菖蒲图》构图极为简洁,画幅下侧三分之一为画中主角,画幅上侧三分之二以上为留白。作者以水墨绘生长于石上的数丛菖蒲。画中,生机勃发的菖蒲笔直坚挺,墨线自下而上由粗而细,墨色由浓而淡菖蒲与石相接处为浓墨,偶有点苔,而菖蒲赖以生长的寿石则墨色浓淡相差,有三株菖蒲从寿石的后侧长出,大抵能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故在画幅中,墨色的浓淡交融与菖蒲的生长,使画面充溢着一种欣欣向荣之势。作者题识曰:“西庄沈贞吉”,钤朱文方印贞吉”。作者本身的题识并没有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反而是画幅上侧由冯恭以小楷抄录的宋人谢枋得(1226~1289)的《菖蒲歌》将此画的意境升堂入室:

菖蒲歌: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明窗浄几有宿契,花林草砌无交情夜深不嫌清露重,晨光疑有白云生。嫩如秦时童女登蓬瀛,手携绿玉杖徐行。瘦如天台山上贤圣僧,休粮绝粒孤鹤形。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磨青冥。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点瑟天机鸣。堂前不入红粉意,席上尝听诗书声。怪石篠荡皆充贡,此物舜廓当共登。神农知己入本草,灵均蔽贤遗骚经。幽人耽玩发清兴,方士服饵延修龄。彩鸾紫凤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上界仙人好清净,见此灵苗当大惊。我欲携之朝太清,瑶草不敢专芳馨。玉皇一笑留香案,锡与有道者长生。人间千花万卉尽荣艳,未必敢与此草争高明。

从诗意不难看出,菖蒲被赋予了灵草、异根、灵苗仙草等内涵,因其非凡俗之物,故画中表现出空灵超凡脱俗的意境。在有关的画史记录中,称“贞吉恒吉皆善绘素,貌人畜工绝”,“沈贞吉、恒吉二处士,并善丹青,风格明秀,埙箎相映,时谓赵文敏同流”°,均未谈及其画花草,故《菖蒲图》或可补画史之阙此外,沈贞吉曾有一首题《徐熙梅花图卷》诗云:“不见当时萼绿仙,江河流落向谁边。何郎别思应无限,逋老重逢又几年。招得香魂归故国,不教旧主失青毡。夜来纸帐浑无梦,月白风清自在眠。”°徐熙是五代时期以画没骨花卉见称者,对后世花鸟画影响甚巨。此诗虽然歌咏的是徐绘梅花,但至少亦可看出,沈贞吉对前贤的画作有过观摩和受其熏染,而《菖蒲图》或在技法上受到徐熙的影响。

题写《菖蒲歌》的冯恭不可考,但其留下了七方印鉴,分别是白文圆印“冯”、白文长方印“虎林”朱文鼎形印“恭”、朱文长方印“居敬”、白文方印“简斋”和朱文方印“八十翁”“黄堂归老”,可知其字号或斋室有虎林、居敬和简斋,书《菖蒲歌》时已是80老翁。在流传方面,此画曾经清宫鉴藏,分别有白文圆印“乾隆鉴赏”、朱文圆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宣统御览之宝”、朱文长方印“乾清宫鉴赏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白文方印“宜子孙”“宝笈重编”和朱文方印“嘉庆御览之宝”,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可知此画曾经乾隆、嘉庆、宣统数朝鉴藏,后随文物南迁至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流传有绪。在清宫鉴赏印之外,另有六方鉴藏印,分别为朱文长方印“东吴高氏”、朱文方印“高生长物”“高氏心远居书画印”、白文方印“朗岩”“象南心赏”和白文圆印“至宝”,此为鉴藏家高象南印鉴,但关于高氏生平事迹及年代并无明确记载,从此画的收传来看,当至少为清乾隆以前之人。又明人沈明臣有《送高象南太守赴庆远》一诗°,沈明臣为明嘉靖时期人,曾与徐渭(1521-1593)同为胡宗宪幕僚,若此处的“高象南”与鉴藏家高象南为同一人的话,则高氏当为明嘉靖时期人。

吴门画派”的开派人物沈周、文徵明(1470-1559)等人在擅长的山水之外,均兼擅花鸟,尤其在水墨花卉方面有独特的造诣,沈周有《墨菊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荔柿图》《辛夷墨菜图卷》(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折桂图》《芍药图卷》(均藏上海博物馆)、文徵明有《秋葵折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秋花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行世。他们的水墨花卉对后世的王时敏(1592~1680)等人的水墨花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对沈周等人水墨花卉来源的考察时,论者一般侧重于对南宋画僧法常的关注,但对来自于沈贞吉的熏染则鲜有人论及。事实上,比沈周大27岁的沈贞吉在当时的诗坛及画坛均具有一定影响力,沈周的绘画除来自其师杜琼(1396-1474)及宋元诸家外,其家学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从沈贞吉的《菖蒲图》可看出,沈周在水墨花卉所展现的艺术技巧,二者是有惊人相似之处的,故沈周在水墨写意花卉方面直接或间接受其伯父的熏染甚至得承教泽,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当沈贞吉的《菖蒲图》出现于学术视野,我们在考察沈周的水墨花卉时,其近在咫尺的画学源流似乎不应被忽视。

无独有偶,在书画鉴定家苏庚春的传世画作中,也有一件《菖蒲图》(图3)。他在抄录《菖蒲歌》之后有题识曰:“乙丑春三月戏拟明人沈贞吉本,博陵苏庚春于犁春居”,钤白朱文联珠印“苏”“庚春”和白朱文相间方印“博陵人”乙丑”为1985年,时年苏庚春62岁。很显然,这是对沈贞吉《菖蒲图》的传移模写。与原作略有不同的是,菖蒲和石在画中占了近一半的空间,作者将菖蒲、石与观者的距离拉近,在菖蒲与石的造型及水墨的运用方面,确乎可与沈氏遥遥相契。明人郑真有《题菖蒲图赠上清吴道纪》诗云:“上清岩谷列仙家,灵草春深长翠芽。解使身轻如羽翼,飘飘万里御云霞。”。在沈贞吉及苏庚春的《菖蒲图》中,均可见其将菖蒲的“仙气”与“灵性”表露无遗。苏庚春并不以绘事知著,画作传世极尠,此画之外,笔者仅见其《墨竹图》(广东省博物馆藏)等行世,故其《菖蒲图》也算是弥足珍贵了。在沈贞吉的《菖蒲图》问世500余年后,得遇隔代知己苏庚春,并对其心摹手追,亦算是艺术生命得以延续,可谓画树长春了。

猜你喜欢

白文沈周朱文
富春山居图
吴门沈周
热闹的大山
沈周的气度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真正的轻贱
闪电结婚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