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2021-05-23姜珊

参花(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施研究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顾情感性和思想性的学科,这门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同时,这些情感因素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日常的语文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但是,纵观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当如何结合学科的特质,运用合理的情感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应当如何厘清语文教师与班主任的角色,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学生未来的情感发展打下牢固基础?这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情感教育如何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教师实际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研究 教育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文化认同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情感和能力。同时,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会比小学阶段其他科目的课程更加强调和注重情感的体验。然而,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于注重课文知识点的教授,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对于21世纪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取代应试教育已经成为大部分教师默认的观点。但思想认同与成功实践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纵观近些年小学语文课本的变更,从“苏教版”到“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难度也逐渐加大。于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课本基础知识点的教授上,比如汉字书写、古诗默写、现代文背诵等等,在这种教授模式之下,班级里的学生看似个个成绩优秀,实际上情感发展和思想发展都非常有限,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情感教育流于形式,学生难以感同身受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了班级里学生情感发展的困难之处,于是利用自己班主任的身份,在班会、班级实践活动等课堂进行“学雷锋精神”“品传统文化”等形式简单而直接的情感教育。一方面,这种脱离课本、过于直接的形式难以得到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总是运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学生难免会感到内心厌倦,难以产生共情效应。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高,难以掌握情感教育的正确方法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做到“感同身受”,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仍然有待提升。每个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都是有限的。每个教师仅仅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二、解决的方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课文中进行情感渗透

我们知道,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想保障情感教育稳定和顺利地实施,教师一定要预先吃透教材内容,寻找到教材中潜藏情感因素的关键点,这样才能便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和熏陶,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语文教师需要借助课文中细致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在朗读与默读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在文章内容的呈现中,父亲一边徒手挖掘,一边呼唤孩子。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在默读中进行动作描写的赏析。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前准备好符合课文主题的地震灾难中的真实视频记录案例给学生观看。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做过的令他们感动的事情,可以是小事,也可以是大事,让全班同学共同交流,这样,学生会拥有更加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感人力量进行更好的感知,同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生活中身边的事感受到课文的情感主题,比如父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等,使得情感教育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得到升华,在学生的内心中变得“具体而有形”。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教育形式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身兼班主任的角色,情感教育往往脱离于语文课堂之外,反而是利用晨会、班级活動课等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种看似直接的情感教育并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厘清自己的不同角色,在班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角色之间合理切换,并且仍然尝试将学生的情感教育依托于课文的衍生。比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习作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进行乡土教材的开发,让学生提前去了解家乡有什么传统,有什么神话,有什么名人逸事等,并进行交流。教师则应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美食等,确定一个便于实施和参与的家乡风俗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进来,在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形式的情感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又可以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进行合作。

乡土课程资源一直是一项丰富而重要的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看到乡土教材中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之中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

(三)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教师成长共同体”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不仅是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教师其实更加需要通过合作进行学习。然而,纵观当今小学的状况,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很少能进行及时的学习和沟通,要想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教育方法的相互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成长共同体”一般可以利用“工作坊”的形式,以合作和促进为主题,以“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为发展宗旨,将学校之中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师都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强调参与与互动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形成,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师情感教育方法的沟通与学习,更为日常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打下坚实的团队合作基础。年轻教师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教学经验,专家型教师可以在团体中获得新的教学思想启发,从而形成互帮互助、师师一体、师生共同学习的美好局面。

三、结语

情感教育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块拼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保持对课本和课文的熟悉,让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课文之中,让学生受到最基础的情感调动和启发,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成效得到展现,学生个人素养得到合理的发展。其次,在课本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让情感教育不再枯燥乏味、浮于空中。接著,语文教师需要重视乡土教材开发,厘清班主任与语文教师角色的矛盾之处,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努力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在定期的沟通与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培养高智商人才,更需要培养高心理素质、高情商人才。小学阶段作为个人人生成长中较为关键的时期,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自我负责,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让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变得丰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晓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02):26.

[3]李丽.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6(02):61-61.

[4]张顺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02):31.

[5]张利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5, 000(005):65.

[6]马建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7(02):18.

(作者简介:姜珊,女,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责任编辑 冬杨)

猜你喜欢

实施研究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