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5-23李小强李晨阳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订单培养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李小强 李晨阳

摘 要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订单班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存在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差异大、“双师型”师资匮乏、订单班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循序渐进原则,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贯穿于订单培养体系中,建立起一套“五级渐进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能力目标的达成分为五种能力等级递进,同时将核心目标、维度目标、内涵目标、知识目标、文化目标五种目标涵盖在“五级”能力提升渐进之中。

关键词 校企合作;电子信息类专业;订单培养;“五级渐进式”;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8-0039-04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电子信息類专业先后与富士康、大唐移动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探索建立了一套值得推广的“五级渐进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移动通信等相关专业订单班建立的需求方,企业尤其渴望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内设立订单人才培养班。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于2000年首届招生,先后与12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多次建立富士康PE专班等,8年培养人数达904人。电子信息类专业订单培养取得出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与企业要求有差异。学校教育理念与思想方面仍然落后,人才培养的重心依然放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岗位技能都不够重视。另外,课程体系建设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发展,一些课程是本科教育的微缩版,没有本质区别,学校所开设的部分课程和企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教师教学能力欠缺,“双师型”教师匮乏。很多教师理论素养和知识体系比较完备,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大多数非“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并不熟悉,对企业一线的相关技能不能熟练掌握。订单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企业一线。因此,订单培养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相关行业的前沿技能有广泛的了解,对生产中的问题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也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订单班管理不到位。订单班的培养包括企业培养和学校培养,这两种培养模式差异很大,学校在企业实习环节做得并不够好,管理也不到位。企业通过面试、笔试等一系列选拔程序最终组建成订单班,会有部分学生在订单班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中途退出,更有甚者会在即将赴企业顶岗实习或是到企业就业时退出,对企业岗位用人造成一定损失,同时对学校的信誉也造成极坏影响。有的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从不同专业中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班级,甚至来自不同专业,对教学管理而言会产生新的困难。另外,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企业教师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程度,不熟悉该年龄层学生的心理状态,易造成订单班学员对企业文化认知肤浅,对户外作业过度恐惧,订单学员入职后无法发挥自身特长等一系列问题。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从2012年开始探索“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改革,即把职业能力目标的达成分为五种能力等级递进,同时将五种目标(核心目标、维度目标、内涵目标、知识目标、文化目标)涵盖在“五级”能力提升渐进之中。

(一)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的“五级”渐进

从时间上划分出五种职业能力所在的阶段,实现“五级渐进”: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第二阶段(第二学期)、第三阶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第四阶段(第五学期)和第五阶段(第六学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全面实施全过程、系统化五级职业能力渐进培养,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施项目驱动,包含项目单项操作能力与企业认知、项目多项操作能力与企业跟学、项目熟练操作能力与岗位认知、项目设计运行能力与跟岗实习、项目综合实施能力与顶岗实习等环节,使学生的五级职业能力在六个学期中连续塑造强化,从一名大学新生成长为企业准员工,如图1所示。

第一级:项目单项操作能力与企业认知。学生在校学习相关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专业单项基本技能。与合作企业富士康集团、海尔集团、大唐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组建订单班,以前期学情分析和企业初审为依据,把学生分组编入订单班,学习不同企业文化课程,使学生对订单企业有初步认知。

第二级:项目多项操作能力与企业跟学。在学生通过第一层级校内课堂学习,具备单项技能操作能力和企业认知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地认识实习,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产品特点、岗位设置、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员工生产生活等一系列与企业有关的内容。开展与企业员工座谈等活动,提高对企业文化的深入认知,通过这个阶段,学生对企业岗位要求及技术能力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岗位安全责任意识、职业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法律意识。

第三级:项目熟练操作能力与岗位认知。在一、二层级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的基础上,该层级渐进至关键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即学习提高阶段。通过“讲—演—练—评”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实施“学做融通,双元结构”教学模式,学生校内实训演练,结合企业岗位产品,分解能力需求,制订项目方案,确定任务工单。综合训练多项技能操作,实施现代学徒制,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熟练程度,训练过程注重创新意识培养,促进学生实现对企业从基本认知到对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综合掌握至熟知、熟练的转变。第四学期订单班的授课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根据学生所要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来设定,授课团队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采用“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实施教学。校企双方共建课程资源、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

第四级:项目设计运行能力与跟岗实习。该层级为跟岗实习阶段,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学生同时要进行企业课程学习,以期成长为职业素养高、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学生跟岗实习期间,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参与项目设计与管理,并在师傅指导下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岗位任务。

第五级:项目综合实施能力与顶岗实习。跟岗实习阶段后,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生产项目设计,师带徒完成企业岗位任务,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参加生产,独立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

五级职业能力层次渐进,校内校外共同培养,校内学练技能、对接岗位,校外认知岗位、顶岗实习,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五级教学过程将学生自我评价、学校导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包括学校考核、企业考核、目标考核、过程评价等在内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五种目标融入能力“五级”“渐进”过程

通过核心目标、维度目标、内涵目标、知识目标、文化目标内涵建设,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贯穿在整个订单培养体系内,将技术文化、岗位文化、德育文化、价值文化融入整个知识体系中,依托各类课程建设培养学员在“五级”“渐进”过程中拥有技术能力类、爱岗敬业类、岗位德育类、职业价值类等内涵要素[1],具体见图2。这也是“工匠精神”塑造的重要保障。“工匠精神”同时通过纵向职业技能多重渐进、职业态度激励渐进、职业道德自然渐进、职业价值观层次渐进四个领域进一步诠释“渐进”内涵[2]。

1.职业技能多重渐进

卓越的技艺是工匠的核心竞争力,从掌握基本技能到具有精湛技艺,是一个质的飞跃。尽管这个过程无法在学校里全部完成,更多地在工作岗位中历练,但是从课堂到职场的变化,只是职业技能的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生疏到熟练的养成过程。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涵盖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条主线,知识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宽泛到专精,由理论到实践,多重渐进[3]。

2.职业态度激励渐进

职业态度是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并反映在其行为举止上。“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更多体现为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爱岗敬业、注重细节、锲而不舍的职业情怀。因此,职业态度的培养不可能仅通过一门课、一节课、几个知识点来实现,而需要在德育课程、实践课程、时间课程中不断渗透[4]。激励学生在每个学习、工作阶段严格要求自己,争先创优。在校学习时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优秀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形成勤学苦练、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精神,成为“优秀员工”;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精益求精、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的精神,成为“能工巧匠”。

3.职业道德自然渐进

职业道德包括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自洁自律、光明磊落及坦荡无私等优良品质。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是职业道德体系中最基础的品德,在前期培养后已经初步养成,后续的思政课、公共必修课、职业基础课将对此进一步加深。从“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到“自洁自律、坦荡无私”再到“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是学生对自己逐渐严格要求、自然渐进的过程[5]。

4.职业价值观层次渐进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职业价值观具体包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等素养。其中“艰苦朴素”与“勤俭节约”的价值观是基础层次,到高职阶段学生已初步形成这两种价值观,后续的思政课、公共必修课将对此进一步深化;“宁静致远”“清心寡欲”是高层次的价值观,其培养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将高层次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融入日常的课程学习、技能训练中;利用生产实践或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淬炼学生的“匠人”之心,从低级到高级,层层渐进,逐步形成职业价值观[6]。

三、“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实践成效及推广价值

学校在与富士康合作期间,开展“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构建三类(技术组、设备组、管理组)岗位群组,再基于各类群组岗位特点设定校企合作育人课程体系,建立一套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线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明显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示范重点专业,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五级渐进式”订单培养模式完整扎实。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型应用课程体系构建,提高了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在技能大赛、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至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类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二)“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查,掌握通信行业市场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合作企业的技術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作研讨,确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转换成订单班相关专业的学习领域。通过调研,吸纳先进技术,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产品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标准,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融入课程和项目训练中,具体如图3所示。

(三)专业教材与学材开发

在教材开发方面,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要求,建设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的适合企业需求、满足工学结合、具有拓展能力的特色示范性教材——《数字电子技术》《PCB设计与制作实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在学材开发方面,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利用问题引导与提示设计工作页学材,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组建电子创新团队,设置固定活动场地,配备相关实验实训设备,对团队成员全天开放,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并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和辅导。依托创新创业平台,承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生产项目—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开发—商品销售”一条龙流程,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制作,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订单班创新创业团队获得多项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奖。

参 考 文 献

[1]TEE T K, MD YUNOS J, KUPPUSAMY B, et al. The pattern of learning styles among second year student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hospitality programs at one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in northern zone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04:62-72.

[2]缪学梅.现代“工匠精神”混合螺旋递进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35-40.

[3]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王艾兰,陈伟红.“1+1+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3):79-80.

[5]史文生.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师合作教学与培养“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65-71.

[6]李和平,张广红.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21-2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ive-level Progressive” Order Training Mod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Henan Polytechnic

Li Xiaoqiang, Li Chenyang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rder training has become the main means for all kin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he teaching standards to meet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meet production engineering. In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order clas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arge differences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rporate needs, lack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and inadequate management of order classes. Henan Polytechnic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gradual progress”in pedagogy,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attitude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into the order training system, and establishes a“five-level progressive”order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achievement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goals is divided into five ability levels progressively, and the five goals (core goals, dimensional goals, connotative goals, knowledge goals, and cultural goals) are included in the“five levels”of abi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order training;“five-level progress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  Li Xiaoq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 Li Chenyang, teaching assista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Henan Polytechnic

作者简介

李小强(1977- ),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郑州,450046);李晨阳(1991- ),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

河南省職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五级渐进式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7SJGLX157);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院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645),主持人:李小强

猜你喜欢

订单培养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电机与电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