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鼠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模型的建立*

2021-05-22周媛王斌罗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内耳免疫性神经病

周媛 王斌 罗军

听神经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其发病机制及病理仍需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内耳自身免疫可能是引起听神经病的重要原因[1~3]。P0蛋白是周围神经髓鞘细胞膜上的一种结构蛋白,其含量约占细胞膜蛋白含量的50%以上;该蛋白在内耳中分布于耳蜗螺旋神经节、听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中[4]。Cao等[5]发现P0蛋白为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相关抗原,并且具有内耳组织特异性;林熹等[6]用纯化的P0蛋白成功诱发了豚鼠内耳自身免疫反应。本研究拟用P0蛋白免疫大鼠,增加P0蛋白免疫量,并延长免疫周期,旨在建立免疫成功率更高的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为听神经病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P0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健康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克,由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用10%水合氯醛(4 ml/kg)腹腔内注射麻醉,动物麻醉后断头,迅速取出听泡,在无菌及4 ℃条件下取出全膜迷路组织,参照林熹[6]的方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提取和纯化P0蛋白:将全膜迷路组织置于含1%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10 mmol/L二巯基乙醇(β-ME)和40 mg/ml苯甲基磺酰氟(phenylmethylsulfonyl fluoride,PMSF)(均购于sigma,美国)的PBS中,反复冻融4次,4 ℃下以12 000转离心30分钟,取上清蛋白液,即为粗提膜迷路蛋白液;采用BCA(bicinchoninic acid,二喹啉甲酸)法测定蛋白浓度,BCA试剂盒购自赛默飞公司。分别灌制浓度为5%的浓缩胶和浓度为12.5%的分离胶,将粗提膜迷路蛋白液与等体积的样品缓冲液(4%SDS、2%二巯基乙醇和l%溴酚蓝)沸水浴3分钟,加样4 ℃下恒温电泳,当溴酚蓝泳至胶的底部时结束电泳。将凝胶浸泡于冰冷的0.5 mol/L KCl溶液约10分钟,切下相当于30 kD的条带,电洗脱约4小时,回收蛋白液,用聚乙二醇适当浓缩。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将蛋白液依次用0.1 mol/L MgCl2、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透析去除结合在P0蛋白上的SDS,浓缩后低温贮存,备用。

1.2动物分组及P0蛋白免疫大鼠建立动物模型 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实验组50只。实验组用上述纯化的大鼠P0蛋白作为抗原进行免疫,为了提高免疫成功率,本研究增加了P0蛋白免疫量,用含400 μg/ml P0蛋白的凝胶匀浆液1 ml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Gibco,美国)乳化后,给予大鼠双后肢内侧及背部多点皮下注射,并延长免疫周期,共免疫8周,每间隔一周,用首次抗原用量的一半与等量不完全弗氏佐剂作加强注射。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和部位以不含抗原的等量弗氏佐剂注射。

1.3听功能测试 分别于免疫后2、4、6、8周检测各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变化。

ABR检测:采用美国TDT系统(Tucker-Davis Technologies hardware and software, TDT System III, Alachua, FL, USA),动物麻醉后,隔声屏蔽室内,将参考电极置于测试耳耳后,记录电极置于颅顶正中,接地电极置于测试耳对侧耳后。刺激声为短声(click),带通滤波宽度设置为300~3 000 Hz,叠加次数为1 024次,最大刺激强度为100 dB SPL,每隔10 dB递减,以能分辨出可重复的ABR波V的最低刺激强度判断阈值;先测试左耳,再测试右耳。ABR测试结束后,立即行DPOAE检测,采用Madsen Capella Plus耳声发射仪进行DPOAE测试,探头密封于外耳道内,原始纯音频率比f2/f1为1.2,L2/L1=60/65 dB SPL;f2分别为0.5、1、2、4、8 kHz,叠加120次,以DPOAE幅值大于本底噪声3 dB为引出标准;先测试左耳,再测试右耳。

1.4血清IgG水平测定 免疫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购于R&D Systems,美国)检测血清抗P0蛋白抗体的IgG水平;于最后1次ABR测试结束后(即免疫8周后)心脏取血,收集血清,同法再次检测血清抗P0蛋白抗体的IgG水平;以测得的吸光度表示IgG水平。

1.5内耳形态学观察 动物于最后一次听功能测试结束后处死,迅速取出听泡,4%多聚甲醛固定,10%EDTA脱钙,常规石蜡包埋,连续中轴切片,光镜(Leica,DMIL-PL,德国)观察内耳组织学变化并行螺旋神经元计数[7]。电镜(日立S4800,日本)观察:听泡蜗尖钻孔灌注3%戊二醛,1%四氧化锇后固定,梯度乙醇脱水,醋酸异戊酯过度,临界点干燥、镀膜,扫描电镜观察毛细胞。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mean±standard deviation)表示。

2 结果

提取的P0蛋白经SDS-PAGE后显示,只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0 kD的位置上出现单一的蛋白染色带,证明本实验纯化的确为P0蛋白(P0蛋白分子量约为30 kD)。提取纯化P0蛋白的效率为:4.12 mg纯化P0蛋白/45.51 mg粗提膜迷路蛋白。

实验组50只大鼠,在实验中死亡5只;对照组10只,2只死亡。存活大鼠行耳镜检查,无中耳炎。

2.1免疫8周后大鼠血清IgG水平 实验组免疫前血清中抗P0蛋白的IgG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免疫8周后,实验组大鼠血清IgG水平升高,明显高于免疫前和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大鼠免疫前后血清IgG水平

2.2DPOAE检测结果 免疫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正常引出DPOAE(图1),免疫8周后,实验组DPOAE振幅无明显变化(P>0.05)(表2)。

图1 实验组大鼠P0蛋白免疫前(a)、后(b)DPOAE图

表2 实验组各频率免疫前后DPOAE幅值

2.3ABR检测结果 实验组存活的45只大鼠,于免疫8周后,16只(32耳)波V反应阈提高≥40 dB(36%,16/45),18只(36耳)波V反应阈提高<20 dB(40%,18/45),11只(22耳)ABR波V反应阈提高<10 dB(24%,11/45)。ABR波V反应阈提高≥40 dB的16只(32耳)大鼠及对照组各时间点的ABR波V反应阈见表3,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较,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ABR反应阈逐渐升高,免疫8周后,阈值升高最为明显(P<0.01)。

表3 两组大鼠免疫前及免疫后各时间点ABR反应阈

2.4耳蜗的形态学变化 免疫8周后两组大鼠螺旋神经元计数结果见表4,可见实验组罗氏管内螺旋神经元缺失严重(图2),螺旋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

图2 实验组P0免疫前后螺旋神经元缺失情况 a.免疫前正常罗氏管,示螺旋神经元;b.P0免疫后8周,仅见少量残余螺旋神经元细胞,神经节区域呈现“荒漠样”改变(bar=100 μm)

表4 两组大鼠免疫8周后耳蜗各回螺旋神经元计数

2.5实验组免疫前后毛细胞的电镜观察 免疫8周后与免疫前比较,实验组毛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无明显缺失(图3)。

3 讨论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内耳自身免疫与AN发病有关[8~11]。国内外学者先后建立了不同的自身免疫性AN动物模型,Matsuoka[8]用P0蛋白诱导鼠产生自身免疫性神经炎,为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动物出现听神经病的听力学改变,但对蜗神经脱髓鞘改变未能予以电镜证实;宋鹏等[9]以粗提的牛外周神经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作为抗原免疫豚鼠后,其ABR反应阈升高,伴波I、Ⅲ、V潜伏期明显延长,坐骨神经、听神经均发生脱髓鞘改变;刘宏建等[10]提取、纯化耳蜗神经抗原免疫豚鼠,免疫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阈提高10~25 dB;林熹等[6]用纯化的P0蛋白免疫豚鼠,建立了豚鼠自身免疫性AN动物模型,免疫后有22%的豚鼠ABR反应阈升高。李海英等[11]用从豚鼠内耳组织中纯化的P0蛋白免疫SD大鼠,以ABR阈值较免疫前升高15 dB为阳性,电镜下可见听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本研究在上述研究者的方法上加以改进,加大了P0蛋白的免疫量,并将免疫周期延长至8周,结果45只(90耳)大鼠中有16只(32耳)(36%,16/45)ABR的波V反应阈升高≥40 dB,ABR严重异常,DPOAE正常,免疫成功率(36%)较高。

Matsuoka等[8]用从牛周围神经纯化的P0蛋白免疫小鼠,成功地使其中约20%的小鼠听力减退,组织学检查发现蜗轴区域炎性细胞浸润,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提示P0蛋白在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中起到作用。本研究中用P0蛋白免疫大鼠后,光镜下见实验组大鼠罗氏管中螺旋神经元明显缺失,螺旋神经元计数亦证实螺旋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与Matsuoka等[8]的报道相同;本研究中大鼠毛细胞的形态与数量无明显变化,ABR阈值升高,而DPOAE未见异常,说明P0蛋白免疫大鼠后导致了蜗后性聋。

Passali等[12]发现部分耳聋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抗P0蛋白IgG抗体,本研究在免疫前后检测了大鼠血清中IgG水平,免疫8周后大鼠血清IgG水平较免疫前明显升高,说明机体对P0蛋白产生了免疫反应;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其ABR阈值逐渐提高,螺旋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但DPOAE正常,毛细胞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均提示P0蛋白诱发了内耳自身免疫反应,且免疫反应的程度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由此可见,P0蛋白免疫量的增加及免疫时间的延长对造模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对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的后续研究,如:机制探索、药物治疗等提供了实验基础。

猜你喜欢

内耳免疫性神经病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恐龙内耳的秘密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3.0TMRI在内耳成像及内耳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越测越开心
你是“神经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