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解惑”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2021-05-21冯跃忠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智慧探究老师

冯跃忠

韩愈在《师说》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解惑”,即教师除了传授真理、教授学业,还应是解答疑惑的人。教师“解惑”的结果,是让学生带着答案离开教室。然而,“解惑”,一定需要吗?教师真的能“解”得了学生所有的“惑”吗?其实,有时“不解惑”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首先,“惑”不必解。课堂是学生的,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学习的天地。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善用教育机智,根据教学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很多疑惑只要教师稍加引导、耐心等待,学生通过个体探究是能够解决的;或者通过师生合作、小组讨论,也能够迎刃而解。所以,大部分的课堂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自己探讨、推论。

其次,“惑”解不全。现在的学生从小观世界、察社会、勤阅读,视野宽阔,见解独到,有些知识储备甚至超越了老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有的教师难免束手无策。这时,教师需承认自己知识有限:“这个问题我暂时解决不了,能不能课后跟老师一起查查资料弄明白?”学生会敬佩老师的坦诚,学习的热情也会持续至课外。事实上,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最后,“惑”解不完。“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答案出课堂”,这是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更应该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课堂”,课堂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产生疑问比得到结果更有价值。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和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其思维的活跃才能持续,知识的探索才能延续,创新的欲望才能持久。

当然,“不解惑”不是教师的不作为、懒作为,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勇于“示弱”,让路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探索未知的机会,引导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培养学生探索的欲望和求知的乐趣,延迟或者干脆不给学生穷尽的答案,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責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智慧探究老师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