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安市某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边坡治理设计

2021-05-19

江西煤炭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熔岩坡顶坡脚

汤 慧

(福建省197 地质大队,福建 泉州 362011)

研究区因坡下修建厂房而人为开挖形成的8~28 m高的岩土质边坡,坡面倾角约70°~80°,人工边坡顶部不时有土石滑落。在汛期到来期间,于2019年6月26日发现坡顶中部形成两条拉裂缝,目前处在剧烈变形破坏阶段,随时可能滑塌。潜在滑坡主滑动面方位约148°,后缘拉裂缝长50 m,呈弧形,距坡肩约21 m,潜在滑坡规模约9 675 m3,可能造成掩埋、损毁村民住房,威胁边坡下方6栋房屋共8户46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该滑坡的防护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1 滑坡特征

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位于一山南面山坡脚,西高东低,山坡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边坡坡体中间高两端低,场地形地貌为丘陵地貌,本区现状为人工挖方形成的高陡边坡,坡度约70°~80°,呈弧形单面坡,坡高约8~28 m,坡顶植被为灌木,坡顶修建有较多坟墓,个别距离边坡较近的坟墓出现开裂、沉降裂缝等现象。坟墓周边见有少量中风化岩滚石。勘查期间坡面表层无植被覆盖,坡面未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坡脚为居民住宅楼、厂房,坡脚地势平坦。目前整个边坡局部地段已发生滑坡,坡脚可见堆积物。

1.2 地层岩性

根据地面调查及勘探揭露[1],勘查区及附近地层由新到老主要有:上部为新近素填土(Q4ml)、中部为粉质黏土(Q4dl)、下部为晚侏罗系南园组全风化凝灰熔岩(J3n)、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现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l):厚度0.35~1.8 m,褐黄色、灰褐色,主要以粘性土、水泥块为主,稍湿,松散状态,工程地质性能差。

(2)粉质黏土(Q4dl):厚度0.50~1.8 m,坡积成因。褐黄色、灰褐色,呈松散状,稍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密实性及均匀性较差,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中等压缩性。

(3)全风化凝灰熔岩(J3n):厚度在2.20~2.90 m,平均厚度为2.53 m,由凝灰熔岩风化而来,灰白色,白色、粉红色,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手捏易散,天然状态下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工程性能较好,具有泡水易软化、强度降低的不良特征。该层场地内普遍分布。

(4)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厚度在5.40~27.3 m,平均厚度为14.63 m,由凝灰熔岩风化而来,灰白色,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颗粒和土质结构,岩体破碎,岩石为软岩,岩体质量等级基本为Ⅴ级。

(5)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 (J3n):厚度在4.50~13.40 m,平均厚度为7.50 m,由凝灰熔岩风化而来,灰白色,块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岩体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块径约0.015 m,岩体破碎,岩石为较软岩,岩体质量等级基本为Ⅴ级。

1.3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钻探及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含水层孔隙综合分析,场地地下水特征如下:

(1)上覆素填土层孔隙中的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地面蒸发及渗漏方式排泄,其动态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属弱透水层。

(2)粉质黏土为孔隙潜水、含水量小,透水性差。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下渗及相邻含水层侧向的补给。

(3)全风化凝灰熔岩。

(4)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为孔隙潜水,含水量小,透水性弱。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下渗及相邻含水层侧向的补给。

(5)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含孔隙-裂隙型弱承压水,含水量及透水性弱。地下水主要靠上部和侧向含水层补给。

1.4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设计计算指标

据钻探及室内岩石试验结果,按照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2]有关条款的要求进行数理统计,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由现场标贯试验、土工试验等进行确定。统计成果见表1。

表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层统计

2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2.1 滑坡稳定性环境因素评价及滑坡定性

从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特征、高密度电法探测成果等综合分析可能导致滑坡形成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土性质、水的作用以及人为因素。

地形地貌:根据高密度电法探测及现场调查滑坡整体处于破碎带斜坡上,斜坡坡度45°~50°,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滑移条件。

岩土性质:滑坡体上部土层坡积粉质粘土、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覆盖层厚度较大,坡脚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已风化成高岭土状,吸水性极强,浸水后软化,承载力急剧下降。

水的因素:在滑坡发生前由于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东侧岩脉为相对隔水层,阻碍水往东侧流,导致水汇集到B区破碎带),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土体吸水后增加土体自重,同时降低其承载力,降低土的抗剪强度,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滑坡。

人为因素:主要在滑坡体前缘为修建工业厂房开挖坡脚,改变了坡体的原始地形,对坡体前缘卸荷,减小了滑体阻滑力,从而降低滑坡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地形地貌、岩土性质、水的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最终导致斜坡的不稳定。

根据地质测绘及野外钻探结果显示,该滑坡属于牵引式浅层土体滑坡,滑坡体未清除,坡脚有大量堆积物,形成高陡边坡,根据调查滑坡成因及规模,推测现状滑坡存在潜在的滑动面,如不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在强降雨的作用下,继续发生滑坡,会危及坡脚处6栋房屋共8户46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2.2 滑坡稳定性计算

(1)计算方法与参数选取

该滑坡现状为浅层土体滑坡,因此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边坡稳定性验算的主要公式为:

边坡稳定性计算:

图1 折线形滑面边坡传递系数计算

式中:Pn为第n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Pi为第i计算条块与第i+l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当Pi<0(i<n)时取Pi=0;Ti为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它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Ri为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Ψi-l为第i-l计算条块对第i计算条块的传递系数;其它符号同前。

(2)计算结果与评述

根据勘查和现场调查情况,对滑坡一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见图2及表2,根据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3]中相关规定确定稳定情况。

图2 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

表2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成果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预估剪出口位于强风化与碎块状层位分界面附近时,滑坡轴线现状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在强降雨或集中降雨时,场地地表水沿边坡后缘地裂缝下渗,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浸水软化,承载力急剧下降,孔隙水压力增加,易发生再次滑坡。滑坡区东侧地势较低,坡高约20 m,且有辉绿岩粘性土岩脉为弱透水层,阻隔地下水往东侧渗透。

3 治理方案

图3中该治理工程拟采用以混凝土片石挡土(护面)墙支挡为主,结合坡顶裂缝夯填、整平及植树,坡面挂网锚喷(含喷砼包边)、截水骨架植草及排水为辅的设计方案[4-5]。其中:

图3 治理方案设计

1-1’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挡土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2,墙面坡率为1:0.3,挡土墙墙顶标高为+49.2 m,墙高3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0.8 m),顶宽1.23 m,底宽为1.50 m;第二级坡顶高程为58.42 m,坡面采用挂网锚喷防护,坡顶喷砼包边,宽度3.0 m。

2-2’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挡土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2,墙面坡率为1:0.3,挡土墙墙顶标高为+49.10 m,墙高3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0.8 m),顶宽1.23 m,底宽为1.50 m;第二级坡顶高程为73.80 m,坡面采用挂网锚喷防护坡顶喷砼包边,宽度3.0 m。

3-3’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挡土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2,墙面坡率为1:0.3,挡土墙墙顶标高为+49.40 m,墙高3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0.8 m),顶宽1.23 m,底宽为1.50 m;第二级坡顶高程为72.0 m,坡面采用挂网锚喷防护坡顶喷砼包边,宽度3.0 m。

4-4’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护面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3,墙面坡率为1:0.5,护面墙墙顶标高为+51.10 m,墙高5.5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1.0 m),顶宽0.75 m,底宽为1.8 m;第二级平台高程为60.35 m,平台宽度为1.3 m,进行放坡卸载,坡率为1:1,采用截水骨架植草防护;第三级坡顶高程为67.72 m,平台宽度为1.5 m,进行放坡卸载,坡率为1:1,采用截水骨架植草防护。

边坡顶距坡肩3~5 m外开挖一条截水沟,并采用排水涵管将坡顶地表水引流至挡墙脚排水沟内进行统一外排;坡面各平台分别设置1条排水沟;挡墙底设置一道排水沟,并在坡面上设置急流槽,将坡面地表水引流至挡墙脚排水沟内进行统一外排。

4 结语

1)勘查区滑坡区属于浅层土体滑坡,根据计算结果,滑坡区存在潜在滑动面,易沿潜在滑动面发生再次滑坡,潜在滑塌方量约1 000 m3。

2)该治理工程拟采用以混凝土片石挡土(护面)墙支挡为主,结合坡顶裂缝夯填、整平及植树,坡面挂网锚喷(含喷砼包边)、截水骨架植草及排水为辅的设计方案。

猜你喜欢

熔岩坡顶坡脚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垃圾发电厂上的滑雪公园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泡泡熔岩灯
离开熔岩岛
熔岩灯
一毫米治好“坡脚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