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学探索

2021-05-19蔡云楠

华中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交叉研究生

蔡云楠

梁芳婷

自2018年3月我国进行机构改革、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以来,城乡规划行业和学科建设面临着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重大变革。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从依托“建筑学、地理学”等知识领域逐渐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高速城市化所面临各种问题的不断涌现,城乡规划学科涉及到越来越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但由于本科教学时间与教学深度有限,对于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各种问题和现实任务还不能给予全面系统的课程传授[1],故此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通过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打破传统单一的规划设计教学模式,优化调整城乡规划研究生的教学体系,适应国家培养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秀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与修复、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人才保障,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1 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分析

1.1 全面的知识结构

随着新时期城乡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不断涌现,城乡规划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学科边界不断扩大。从发展理念上看,新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具有全局观的“大局意识”和系统意识;从现实的工作要求上看,城乡规划行业面临着多元化综合发展的格局;从涉及的要素上看,除交通、居住、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建筑、历史遗产、绿化、防灾等传统规划要素之外,还涉及建设范围外的“山水林田湖草海”等更加全面系统且涉及全域的各类要素。

1.2 系统的认知框架

图1 基本思路分析图

图2 具体行动策略图

当前各学科在研究方法、技术和成果方面具有相互借鉴及融合的趋势,不同学科存在着可以相互渗透的知识内容、科学技术与方法手段。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一方面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融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政策管理、人文地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使教育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包容、更加深入;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同时接纳跨专业的教授、学者、工程师、管理人员参与到城乡规划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发挥各自学科的专业特色,为城乡研究与建设提供发展新思路。

1.3 科学的研究方法

新时代的城乡规划研究生培养需要广泛接纳新技术、新途径,从过去“展望未来的畅想式规划”发展到以数据、模型为核心的实证科学方法,结合传统的规划方法论、设计方法论与实证分析、数学模型分析等量化研究法,构建科学的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以更加科学且专业的角度评价城乡规划的问题,探索城乡空间发展与需求的规律与趋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城乡建设。

1.4 综合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研究生教学方法与模式亟需创新改革。当前城乡规划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呈现多元化转变,从以设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向兼有社会经济、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政策服务、地理信息等综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设计院—研究所”联合培养,倡导CDIO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强化研究与创新、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学科交叉融合的城乡规划研究生教学新思路,从而促进城乡规划学科的科技创新,提高规划研究的效率与价值,为学科发展贡献综合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已成为一级学科,教学转型和学科融合是后续城乡规划研究生培养的主导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建设主体与利益格局的复杂化,城乡规划在经济、地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正在走向“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发展的道路。同时,城乡规划学科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传统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教学需要向空间规划与政策研究等方向转型,从能力培养、教学大纲、重点课程、就业引导等方面进行教学优化,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人才的培养[2]。此外,针对城乡规划教育日趋综合化的现状,需更加关注经济要素、社会利益、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组织效率、公共权力等领域。很多学者分别从物质形态层面和社会形态层面提出建立 “城乡治理与规划管理”“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等融合不同领域的二级学科新方向,涉及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法学及公共行政管理等领域,促进城乡规划方法和理论、政策与管理的全方位学习[3]。

2.2 实践探索

面对新时代发展的契机,部分高校捕捉改革机遇,进行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入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管理学领域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专业,在以公共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和社会学4门课程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传授社会调查与科学研究设计、统计学、规划制图等技术方法,开展城乡空间资源公共事务等实践教学,形成了“4+N”课程体系,培养新型城乡规划与管理人才[4]。北方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将GIS技术作为硕士生必备的技能,开展GIS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概述、基础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将GIS技术与规划设计中选址、设计、管理等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形成“GIS+规划设计”专业课程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处理及数据分析的整合能力[5]。平顶山学院开展测量学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测绘学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教学形成“知识—技能—应用”的教学模式,培养测绘新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协调能力[6],协助国土空间规划、资源开发管理、环境工程、城乡建设等工作。

3 学科交叉融合的城乡规划研究生教学探索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托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成功申请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于2019年正式招收城乡规划专业学术型硕士,正在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教学方式。结合学院的教学经验,归纳学院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行动,为各高校探索城乡规划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参考。

3.1 基本思路

(1)秉承学科交叉融合的价值理念

重塑研究生教学目标,鼓励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依据城乡规划学科的改革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学院重新研判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组织管理。为鼓励研究生在城乡规划大方向上选择跨学科领域进行专项研究,学院借助学校引进的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设置基地总建筑师、规划师等岗位,从多元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角度去认识、理解与规划城市。通过多学科交叉、校内外多导师指导、工作坊式教学、设计展览、国内外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了研究生教学模式,从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开阔思维,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

(2)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

在建构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凸显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城乡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在新时代更应回归专业本身,涵盖社会、经济、生态、自然、历史、建筑、环境、生物等多领域,特别是结合当今发展的需求,积极向空间资源、生态环境、政策管理等方向拓展,构建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特色的城乡规划知识体系。学院创新开展城乡规划学与环境科学、气候学等自然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结合CFD(即计算流体动力学)等技术手段,指导研究生进行城市热环境领域的生态规划研究。在传统工程设计的教学基础上,研究生培养提倡掌握大数据、空间句法等分析软件的基本应用技术,全面地系统认识城乡发展规律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提升国土空间环境开发与保护的新途径,为学科的学术研究与项目实践提供基础知识支撑。

(3)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技能

融入创新技术方法培养,提升专业人才综合技能。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培养,分别从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针对性教育。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体系和设计技能教育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学术修养、设计与研究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以实践理论、先进技术、规划设计、管理等能力为主,培养从事规划设计、编制以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学院的研究生技能教学普遍向GIS、RS等大数据技术领域延伸,从传统的单一定性规划逐渐向创新的科学定量规划转变。而针对相应的专项化研究教学,教授研究生掌握PHOENICS等跨学科技术手段,将热环境研究应用于城乡规划领域。

(4)推广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应用

鼓励跨学科的项目合作,强化研究与应用的融合。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导师的跨学科课题研究,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促进创新技术与科研成果与城乡规划建设发展的有机融合。同时,学院响应国家创新发展热潮,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组建团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比赛、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碰撞,激发城乡规划研究与建设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深入的思路、更为创新的理念、更为可行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推动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成果相互融合。目前,学院正在开展的各项国家级、省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横向科研项目为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图1)。

3.2 具体行动(图2)

(1)建立“研究+实践”的导师团队,营造交叉融合的学科氛围

根据人才培养实践和科研合作的需求,学院组建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团队,以促进学科交流与融合。一是组建跨学科导师队伍,引进了生态规划、环境科学等跨专业导师,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发挥高校导师具备领域内高水平的理论教学优势,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创作、学术研究指导,教授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升理论研究能力;二是联合多学科背景的校外导师,充分发挥研究所、设计院及企业贴近社会需求、掌握实践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参与实际规划项目提供机会,培养实践性工作能力。通过团队“研究+实践”的双重辅导,学院逐步形成低碳生态、热环境、遥感等跨学科研究方向,营造合作互惠的学科环境,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的城乡规划行业人才。

(2)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合作,推进交叉融合的专题研究

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课程改革,针对城乡规划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学院近3年邀请约40人次跨学院、跨学科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来访、讲学和交流。此外,灵活安排理论基础课、技能培训课以及实践课程等,为师生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设计的合作机会,包括与波兰克拉克夫理工大学互派交换学生,加深研究生对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项研究。学院主办中国建筑史学年会、城市更新专委会年会等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学术组织和高校建立紧密的学术来往及交流活动,开展法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专题讲座,为拓展研究生横向以及纵向的思维方式和专业视野,提升教学过程对研究生创新思维、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的综合培养。

(3)打造“产学研用”的教学平台,构建协同合作的培养模式

充分整合高校、政府部门、设计院、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之间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之间的多元互补。结合城乡规划的专业特色,学院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实践平台,充分依托城乡建设背景开展科研与实践,目前已与建筑/规划/园林设计院所等13家企业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研究生参与实践项目,强调课堂教学和综合规划与实际工程的结合;与广州地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专题研究,培养研究生具备前瞻性的学科研究视角。进一步推进与广州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局等政府部门合作参与工作实习,体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4)实现研究与应用的资源共享,推动教育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通过政府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才、高校导师、研究学者等多元导师的合作培养,协同且集成导师之间的教学分工、技能培训以及资源优势,依托学院获批成立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绿色城乡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政府—广东工业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学术机构和科研平台,分享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的经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与形式,开展政策管理、科研开发、设计服务等研究生实践培养。有效开展不同层次工作的连接,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研究生综合实践技能培养,协调城乡规划研究生教育与就业的衔接,促进研究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城乡规划的工程实践者与科学研究者。

结语

推动城乡规划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既是国家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城乡规划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总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优化规划教育大纲,探索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教学路径、方法和措施,丰富现有的城乡规划研究生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制定面向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案。树立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符合新时代理念要求的价值理念,拓展全面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专项化的业务技能,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形成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目标与方法。

城乡规划研究生教育肩负了培养新时期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重担,应通过促进多学科融合,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条件与方法,创新规划教学模式。同时,我国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进一步注重创新思维、应用实践、社会沟通、组织管理等综合技能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适应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为当前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转型提质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及国土环境的发展。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交叉研究生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为社会经济和民生利用服务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