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5-18赵伊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治动脉血基底

赵伊君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中医院脑病科 栾川4715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肢体麻木、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等,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 目前,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采用倍他司汀、尼莫地平、眩晕宁片等,但疗效并不显著,且易产生不良反应。随着中医学在临床的应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具有独特优势[2]。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常用方剂,具有益气活血之功效。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就诊于我院的110 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54 例和对照组56 例。 观察组男30 例,女24 例;年龄37~69 岁,平均年龄(50.12±8.73)岁。 对照组男31 例,女25 例;年龄38~70 岁,平均年龄(50.46±8.02)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西医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相关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气血亏虚型,以头晕目眩为主症,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为次症,舌淡,苔薄白,脉弱;经CT 检查存在后循环缺血;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存在脑出血者;过敏体质者;存在肝功能异常、心血管等严重疾病史者;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者;存在瘫痪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注册证号H20130606)30 mg/次,3 次/d;盐酸倍他司汀片(国药准字H41022374)4 mg/次,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 药方组成:黄芪30 g,当归10 g,赤芍10 g,天麻10 g,麸炒川芎10 g,白术10 g,清半夏8 g,丹参15 g,粉葛24 g,牛膝20 g,北柴胡12 g,益母草15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龙骨20 g 先煎,牡蛎20 g 先煎,甘草6 g。 随证加减:呕吐者加代赭石30 g、竹茹10 g;痰热偏盛者加黄芩8 g、旋覆花15 g;肝火盛者加决明子9 g、夏枯草30 g;血瘀者加桃仁5 g、红花10 g;苔腻者加佩兰10 g、藿香9 g。1 剂/d,以500 ml 水煎至250 ml,分早晚2 次服用。 两组均治疗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显效,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有效,眩晕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期间发作<3 次;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个月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次症、舌脉按轻、中、重度分别计为1 分、2 分、3 分,分数越高表明症候越严重[5]。(3)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2 个月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9%较对照组73.2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2 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54 56 28.575 18.028 0.000 0.000 t P治疗前 治疗后 t P 10.13±1.75 10.06±1.53 0.224 0.824 2.46±0.91 5.63±1.02 17.178 0.000

2.3 两组TCD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治疗2个月后, 两组LVA、RVA、BA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TCD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cm/s,±s)

表3 两组TCD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cm/s,±s)

组别 n LVA RVA BA观察组对照组54 56 43.75±3.68 41.28±1.92 42.78±1.20 37.37±3.48 38.57±1.68 37.89±1.01 t P 9.345 7.886 23.154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等导致脑部后循环供血减少,进而引起眩晕[6]。 尼莫地平片和倍他司汀是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用药物,均能够扩张血管,增加椎底动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从而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7~8]。

中医学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归于“眩晕”范畴,认为该疾病多因年长后阳气与精血渐衰,加之长久不愈,导致瘀血阻塞、气血迟缓,治疗应以益气活血、祛风散瘀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LVA、RVA、BA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变化更大,表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疗效较好,能够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分析原因在于补中益气汤中黄芪性微温,可补气固表;当归性温,可调经止痛、补血活血,主治眩晕心悸;赤芍性微寒,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天麻性平,可平肝、息风、止痉;麸炒川芎性温,可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白术性温,味苦,可补气健脾;清半夏性温,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风痰眩晕、眩悸头痛;丹参性微寒,可祛瘀止痛、通经活血;粉葛性凉,可生津养阴,主治头痛消渴;牛膝性平,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主治肝阳眩晕;北柴胡性微寒,可和表解里,主治胸胁胀痛、寒热往来;益母草性微寒,可活血调经,主治水肿通经;石菖蒲性温,可醒神益智、开窍豁痰,主治神昏下痢;郁金性寒,可行气化瘀、清心解郁;龙骨可镇惊安神、收敛固涩;牡蛎性微寒,味咸,归肝、胆、肾经,可收敛固涩、平肝潜阳;甘草可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 随证加减方中代赭石、竹茹可除烦止呕;黄芩、旋覆花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降气消痰;决明子、夏枯草可清热明目、散结消肿;桃仁、红花可活血祛瘀、散瘀止痛;佩兰、藿香可醒脾开胃、开胃止呕[9]。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降血脂的作用;赤芍、益母草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循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天麻含有的天麻素能够有效缓解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 葛根具有降压、 降血脂的作用;牛膝能够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流动;丹参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0]。 因此,补中益气汤能够有效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速度,预防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TCD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者恢复。

猜你喜欢

主治动脉血基底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勘误声明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浅析涌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