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的历史》

2021-05-17

全国新书目 2021年3期
关键词:丝绸罗马希腊

[英]乔纳森?克莱门茨 著 彭建明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21.2

58.00元

[英]乔纳森·克莱门茨

英国著名剧作家、国际问题专家、亚洲史研究专家。曾担任《寰行中国》(国家地理国际频道)节目主持人,并应邀到中国多所大学开展题为“丝绸之路的起源”的专题讲座。主要作品包括《秦始皇》《朕乃女人:武则天》《马可·波罗》《忽必烈》等。

彭建明

现执教于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拥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外交、外事口笔译经历。出版过多部翻译作品。

本书从外国学者的视角,详细讲述了丝绸之路名称的来历,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进行了界定,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以及在其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个民族。又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一条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史前的塔里木干尸讲起,历经各个朝代,直至今天。

丝绸的发现

一条道路,即使是虚构的道路,也需要“交通工具”。中亚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五千年前,当时驯化了马,不久之后又驯化了骆驼,使得商人旅行时无须依赖昂贵的人力搬运工,除了可以携带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外,更可运送各类商品。特别是双峰驼,它们既耐酷暑又不畏严寒,而且能够在没有淡水的情况下长期生存,沙漠路线因此得以开辟。

考古证据表明,路线都是从小路起始,逐渐扩展延伸。神秘的蓝色宝石——青金石来自今天阿富汗东北部,出现在印度,随后是波斯,然后是古埃及,越来越远离故土。从阿富汗橫跨帕米尔山脉向东,沿着缓降的山坡,一直延伸到沙漠中,就能到达和田和莎车,这些偏远定居点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人们在附近的山上发现了软玉,让这些地方变得尤具吸引力。

东西方的接触使一些物品得以运送至波斯帝国的边缘,然后沿着波斯帝国的“皇家道路”,物品又被带到了地中海边缘。沿着这条道路,东方与西方的交流持续进行着,最为显著的是地中海文化,随着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其影响也一路向东传播,直到今天的旁遮普一带。亚历山大的队伍带着世界尽头的故事返回了西方,也带回了丝绸之路的实际收获——比如源自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核桃,在一些语言中仍被称为“希腊坚果”。

希腊文化在大夏国(今天的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影响存续时期最为长久,也正逢大夏国的繁荣时期,亚历山大在那里遇到了他的妻子——红头发、热情奔放的罗克珊娜。亚历山大在旅途中建立了数十座新城市,许多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埃斯哈塔亚历山大城,意即“最远的亚历山大”,位于其时已知(希腊)世界的边缘,坐落在雄伟山脉围绕的温暖而干燥的费尔干纳山谷中。这里最初是伤员和正在康复的将士们的驻扎地,也住着他们在当地娶的妻子,最后这里发展成为中亚的几个“希腊”城市之一。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雷波的说法,从那里开始,“他们的帝国一直延伸到塞里斯人和弗里尼人的所在地”。当时“亚历山大帝国”已是明日黄花,但希腊人和他们的后裔可能至少朝向东方做了一些探索,进入了通往疏勒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山口。在一次不知名、不为人知的事件中,一位希腊裔旅行者发现自己身处丝绸之源(塞里斯)的某个地方,可能在疏勒,也可能在疏勒西部的某个绿洲,在斯特雷波称之为“弗里尼”的当地人中间——他甚至可能身处于阗。在当代乌鲁木齐的博物馆里,馆藏有希腊人的雕像和画像。

人们通常认为,所有的丝绸都来自中国,因此,神秘的丝绸之路应该早在东西方首次有记录的接触之前几个世纪就存在了。事实上,丝绸有好几个来源,不同种类的丝绸纺织品也各有其来源。比如孟加拉国,还有古代的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沿岸,并一直连接到中东,直到波斯的广大区域,都有各种各样的蚕蛾,它们的茧都可以用来缫丝织线。早在铁器时代,在跨越欧亚大陆的广大区域——从欧洲到西伯利亚,就已发现了一种丝绸,远远早于传说中最早的中国商队带来的丝绸。在考古遗址中也留有一些有限的证据,这些证据要么是作为陪葬品的碎片,要么是这种丝绸在其他材料上留下的印记——考古学家称之为“纺织假形”,丝绸的纹理印在黏土上,或是印在有数百年历史的奶酪上,都留下了图案。

我们也有许多古典作家留下的关于丝绸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写道,希腊科斯岛上的妇女会把生丝缠在绕线筒上,然后纺成线,他还留意到,她们的原材料来自“亚洲”——指的是现代土耳其和中东地区。在西方,丝绸最名声远扬的样子,不是它搭在某位罗马女士身体上的时候,而是在公元前53年的卡雷之役,当马可斯·克拉苏的罗马军团将士对阵帕提亚的骑兵部队时,个个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帕提亚人展开了好几面巨大的旗帜,在沙漠烈日下闪闪发光。罗马的旗帜沉重地贴附在旗杆上,帕提亚的旗帜却在风中猎猎飞扬,离旗杆远得不可思议,仿佛被神圣的手高高举起,难以言喻地飘逸、熠熠生辉——魔幻神奇。

在罗马帝国初期,从希腊诸岛传来的丝绸,有些还送往埃及加上了刺绣、纺上了金线以增加炫目之感,在罗马贵妇圈中极具影响力,引领着时尚潮流,连诗人们也迷恋着丝绸,尽管丝绸本身仍是一个谜。普林尼长老在《自然史》中指出,某些飞蛾会织网,就像蜘蛛一样,可以做成女人的华服,拉丁语把这种蚕蛾叫作Bombycina(鳞翅目昆虫)。但普林尼本人对自己的判断也没什么把握,他似乎混淆了丝绸和棉花的说法,他承认欧洲人仍然不清楚丝绸的确切来源。然而,他知道丝绸流通去了哪里,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因为将大把金钱耗费在锦缎华服上而大发雷霆的罗马男人。

古罗马作家塞内卡对市面上出售的“透着琉璃之光的托加长袍”感到极度不安:

我看见了丝质的“衣服”——如果还有谁称之为衣服的话,它们完全不能保护穿着者的身体,也保护不了穿着者的端庄,穿着这样的长袍,没有一个女人能够诚实地赌咒发誓说,她没有赤身露体。

比较谨慎的罗马女孩会穿戴一件炫目的丝绸饰品,既不会花光金钱,也不会惹大人们生气——一根缎带或发带就好,从罗马广场附近的街边卖熏香和香水的小贩那里就可以买到。而地位尊崇的罗马贵妇身上的一件丝绸长袍,必定所耗不菲且环节繁复——通过未知的方式从遥远的世界另一端运来生丝,由叙利亚人带入罗马帝国,然后在希腊某岛把生丝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之后再运往另一个岛上织成锦缎,再运往埃及绣花,完成后再运回罗马,经销商再卖给裁缝,最后制成锦绣长袍。因此,到了公元3世纪末期,丝绸在罗马的价值已经相当于同等重量的黄金,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是出于对曾经的敌人向他们的女性同胞兜售奢侈品的愤慨,也是出于对价格的深切担忧,罗马的男人们试图禁绝该奢侈品。在罗马皇帝提比略时代,人们认为真正的男人是不会穿丝绸的,这一说法在后来几代人中得到了证实,据史料记载,提比略之后的更为恶名昭彰的“坏”皇帝才会追求炫耀丝绸锦衣。基督教作家也严正警告人们对丝绸想都不要想,那些吝啬鬼对丝绸的反对更是厉害——包括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都威吓警告各自的妻子:千万别把丈夫的金钱浪费在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上。

猜你喜欢

丝绸罗马希腊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
希腊:日落最美的弧度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阳光房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罗马鞋 无法抗拒的夏日战靴
丝绸去哪儿了
紧缩计划引爆希腊大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