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岭南旅游景点翻译与形象构建研究

2021-05-17刘慧吴丽萍

旅游纵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景点

刘慧 吴丽萍

摘 要:旅游景点翻译不仅是对旅游景点进行推广和营销,而且起着构建和宣传景点生态形象、激发潜在游客旅游动机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湛江市旅游景点的生态适应现状,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讨了湛江旅游景点翻译和形象构建的生态翻译策略。

关键词:旅游景点;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策略;形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英语微课创新模式研究”( 粤教高函(2018)180号);2019年校级大创项目“弘扬雷州文化之湛江特色景区标识语英文翻译的鉴赏”( 2020CJXYDCYB21);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项目“英语语言文学”(粤教研函(2017)112号);2019年校级质量工程“翻译专业教学团队” (ZLGC2019003);2020年校级大创项目“广东旅游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及传承研究——以开平碉楼为例” (2021ZKYDCA45); 2020年“观大国之仪,叹服饰之美 ——传统礼仪与汉服的传播与传承”( 2021ZKYDCA02)。

引言

旅游景点翻译并不是单纯地传递景点知识信息,而是对旅游景点进行推广和营销,起着构建和宣传景点生态形象、激发潜在游客的旅游动机的重要作用。这要求翻译者不但要具备民俗学、民族学、审美心理、中西方文化及审美差异等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注意传播的策略。同时翻译者对旅游景点形象构建要有清晰的定位,准确的翻译定位与生态形象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在翻译中体现合适的“生态形象”。“生态建市”建设是湛江市规划发展战略,旅游景点的开发也应走“生态”路线。因此,湛江市旅游景点翻译应从单纯的文化翻译到生态文化翻译,力求“翻译主体、客体以及所处的翻译环境和谐统一”[1]。

一、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湛江市旅游景点翻译现状

湛江市地理位置优越,南接琼海,西邻北海,东望港澳,北通湘桂,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五岛一湾(特呈岛、南三岛、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和湛江湾)、湖光岩、寸金桥公园、南国热带公园等;古雷州城素称“天南重地”,是“州、郡、道、路、军、府之治所”,是中国古代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徐闻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被誉为“南海丝路第一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湛江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相对完整;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独一无二。

笔者在对湛江市重点旅游景点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对外宣传材料英文翻译文本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下结合生态翻译学知识,对目前湛江市旅游景点的翻译现状做案例分析。①部分旅游景点缺失英文翻译。例如,金沙湾海滨浴场的首位以奥运冠军劳丽诗为原型的《奥运女神》雕塑、以水球为题材的《奋》、以女子花泳为题材的《水之花》等雕塑,以及曾获得世界、国内冠军的20名湛江籍运动员的手印石刻、龙海天中国第一长滩、南国热带公园的鼎能苑、花钟等。②部分旅游景点的英文翻译文本有待商榷之处。例如,湖光岩的“雷琼世界地质简介”中将“玄武岩石狗”简单地翻译成“Basalt Dog”。这确实不能表达出“石狗”深刻的文化意义。雷州石狗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灵物”到“守护神”的演变,是古代雷州半岛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至今已发展成为独具雷州半岛特色的“石狗文化”,具有深厚的地方民俗信仰和悠久的历史价值。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2]。雷州人认为石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石狗多用玄武岩(Basalt,即巖浆岩,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雕刻而成。但英语中dog一词有时含有贬义,比如俚语going to the dogs,表示“糟糕透顶”;dog in the manger,表示“犬占马槽,自私自利”。所以“玄武岩石狗”直接翻译成“Basalt dog”实有不妥之处。南海观世音菩萨翻译成“South China Sea guan yin Bodhisattva”,释迦牟尼翻译成“Sakyamuni”。这样的翻译很难显示中国人信仰佛教的深刻历史渊源,因而笔者认为应该用增译的方法注以说明。例如,释迦牟尼“Sakyamuni,the founder of Buddhism”。笔者在旅游宣传网检索到寸金桥公园这一人文历史意义景点的英文翻译为“Inch Jinqiao Park”,这样的翻译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寸金桥公园的名称由来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寸金桥公园是为了纪念1898年湛江人民抗法斗争的英雄事迹,郭沫若于1961年到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寸金”桥象征着“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③在面积单位方面,国外一般用Feet(英尺)、Kilometers (公里)、Square kilometers(平方公里);中国喜欢用亩(Acres)、公顷(Hectares)等单位,如南国热带公园对外宣传“千亩公园”,用亩(Acres)作为计量单位,这让外国友人们很难知道到底有多大,南国热带公园占地64公顷。④各景点如金沙湾海滨浴场,树立了较多“温馨提示”和“警示牌”,但表示“欢迎海内外游客的到来”的语句较少。

湛江东海岛位于湛江市的东南面,与南山岛一同构成湛江港的门户。东海岛旅游度假区是“湛江新八景”之一。度假区内的龙海天沙滩长28千米,海水洁净,海沙细腻洁白,是“中国第一长滩”。湛江市旅游景点对外宣传资料里东海岛有“East Island of Zhanjiang”和“Donghai Island”两种翻译方法。这种“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来翻译“东海岛”本无可厚非。但是“East Island of Zhanjiang”“Donghai Island”很容易让人把东海岛的地理位置误认为是湛江东部岛屿、属于中国东海海域等。

因此,译者可以参考《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白皮书中采用“全名英译”的方法来翻译“钓鱼岛”为“Diaoyu Dao”,而非“Diaoyu Islands”。这体现了钓鱼岛(Diaoyu Dao)的身份识别功能,彰显了中国领土主权。1996年6月,民政部在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3]。《细则》中明确指出山、河、湖、海、岛礁、沙滩、岬角、海湾、水道、地形区等名称属于地名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名称具有地名意义[4]。由此可见,旅游景点名称,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地名。从文化角度来看,旅游景点名称与音形紧密相关,具有身份识别功能,不仅体现旅游景点文化价值,乃至所属国家的领土主权。我国南海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湛江东海岛的地理位置也极其重要。东海岛位于粤、桂、琼三省交界处,东临太平洋,南靠东南亚,西倚大西南,是我国大陆离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大洋洲以及西欧最近的海港出口城市,是中国西南金三角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出海通道之一。

“东海岛”名字的由来有一段传说,相传宋徽宗赵信是个好画之人,看到画圣吴道子的名画“美女扑蝶图”中的蝴蝶极为传神,心生怜爱,便在画名“扑”字后面加了一个“免”字,救了蝴蝶一命。蝴蝶一直感恩在心,想要回报。宋末,蒙古铁骑杀入中原,欲掳走当时南宋的小皇帝赵罡,危难之际,蝴蝶飞来救驾,带着赵罡等飞出重围。蝴蝶飞越千山万水,最终筋疲力尽,栽倒在大海里,化成一个海岛。小皇帝赵罡睁开眼睛,见四面海水环绕,以为是临安城东面的东海,便脱口而出:“哈哈,我们逃到东海岛了!”借皇帝金口,将错就错,于是这里就被称为“东海岛”,东海岛的形状也的确像一只蝴蝶。到明清时代这里叫做“椹川”,清末198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把这里划为“东海区”,“东海岛”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综合以上历史资料考证,笔者认为东海岛翻译为“Donghai Dao”更为贴切。

湛江旅游景点翻译出现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感到遗憾。景点翻译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优秀的翻译文本可以让外界认识湛江,树立湛江的文化旅游形象。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潜在商机。

二、文献回顾

生态翻译学于新世纪应运而生,把生态广泛主义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融入翻译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翻译学的若干技术问题。胡庚申(2008)指出译者和译品(文)也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正如生物体(动物和植物)要接受“自然选择”适应自然生态环境[5]。翻译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6]。翻译生态环境是由语言、文化、社会、交际、读者、委托者、作者等若干主体组成的一个互联互动的有机整体,即原文和译语显现的现实世界。而这也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以及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系统和集合[7]。这一学科强调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起到了正面作用,从而指引译者做出“整合适应性”最高的优质译文。方梦之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环境理论的内涵,把旅游翻译生态环境概括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8]。这说明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是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统一体。翻译活动应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3个维度的转化来实现。

本文对湛江市重要的旅游景点进行考察研究,收集和整理其官方称谓、历史由来、存在意义、演变发展、文化地位、形象构建等相关资料;对现有的翻译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将结果汇总、分类;然后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了湛江旅游景点翻译的生态适应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翻译和形象构建策略。生态翻译学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翻译的精髓、内涵及评判标准,开阔了研究的眼界,这也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

三、生态翻译理论框架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原理,分析重点旅游景点的生态现状,指出其英文翻译文本在语言形式、跨文化交际、涉外关系层面存在的生态翻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生态翻译和形象构建策略。

第一,注重语言的修辞、形式和风格。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旅游景点名称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历史人物与典故、地区风俗与习惯、名人轶事、趣聞传说等,这也构成了旅游景点的最大特色和独特魅力所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其体现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

第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尤其在传达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时,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全面衡量,取舍得当,即能保持原文价值,又能尊重译语特征,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同时也应该考虑不同游客和受众的需求,目的语译文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和阅读愉悦。

第三,涉外关系层面,“译者要体现人、境、文关联互动,平衡和谐的生态整体”。应提倡公共利益范畴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强调“整体性”“和谐性”,消除“对抗性”“排他性”[9]。吴赟(2012)从跨文化交流、道德伦理两个层面对翻译作了探讨,指出“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文化的交融,作为跨文化行为的翻译,正逐渐开始关注异质他者的存在,继而从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道德要求——在操作层面上,应以传达原文的异质性为基本伦理态度,同时在可读性和普遍性的原则约束下,尽量平衡译介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诉求”[10]。

参考文献

[1] 童婧.生态翻译学文献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7):61-65.

[2] 庄元贞.雷祖志[M].赤坎华文印务局,1997:1-16.

[3]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地名管理条例[EB/OL].(2009-03-30)[2021-01-02].http://www.gov.cn/guoqing/2009-03/30/ content_2617930.htm.

[4] 黄冈市民政局.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EB/OL].(2014-05-08)[2021-01-02].http://mz.hg.gov.cn/art/2014/5/8/ art_11150_255297.html.

[5]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1-36.

[6]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70.

[7]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39.

[8] 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9] 乌永志.地名标志译写亟待国家规范[J].上海翻译,2012(2):28-32.

[10] 吴赟.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伦理探讨:以白睿文、陈毓贤英译《长恨歌》为例[J].中国翻译,2012(3):98-102.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旅游景点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旅游景点文史缺失八例辨析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