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探微

2021-05-17斯敏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隐士入世儒家

斯敏飞

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是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它是一种应世智慧和终极关怀。面对滔滔乱世和他人的不解,孔子虽偶有怃然之意,但终其一生,他都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光耀万丈,照亮后世精神彷徨者前行的路。

关键词: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入世;隐士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4-0112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语出自《知其不可而为之》14.38章,当代国学大师钱穆说明此章中子路遇到晨门时,是孔子与诸弟子周游列国,孔子派遣子路回鲁国探视妻儿的情形。是日夜已深,子路投宿在城门附近,隔天一大早入城,晨门讶异子路如此之早,所以才问他从哪里来。当晨门仅听说是“孔氏”时,即意味深长地发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可见孔子在当时的鼎鼎盛名。晨门为什么不说“哦,是孔仲尼啊”这样的客观陈述而要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来对孔子做一个主观评价呢?所以,晨门对孔子是持有一种情感态度的。

本篇提到不少人,接舆即佯狂避世的隐者,还有长沮、桀溺、丈人、荷蒉者,虽为农人为普通上班族,却都言辞硕硕,不似庸碌之辈。他们知道世事多艰无力匡正,但处世态度都和在汨罗江畔与屈原对话的渔父一般,喜欢莞尔而笑,鼓枻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所以这个看门人对孔子或许有敬佩,但更多的是对其自不量力的冷辣的嘲讽。

当然,孔子也深深知道“知其不可”,笔者在《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三篇文章中找了一些依据。

客观:1.季氏将伐颛臾;2.季氏富于周公;3.八佾舞于庭;4.觚不觚;5.陈成子弑简公;6.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等众多隐士。

主观:甚矣吾衰也。

包括本篇的9.9章,也是孔子“知其不可”的强烈慨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是滔滔的乱世,是客观的,“吾已矣夫”是孔子垂垂老去而理想不曾闪耀的悲怆。但即使如此,孔子依旧在逼仄冷寂的理想之路上艰难跋涉,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季氏将伐颛臾”他严厉斥责,“季氏富于周公”他痛心疾首,“八佾舞于庭”“觚不觚”他忍无可忍,而面对“陈成子弑简公”(14.21章)时,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对周礼的虔诚;3.敢告者甚少;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警醒哀公,警戒鲁国三子;6.希望被重新重用。

本章中一个“弑”字就把以下犯上、君臣无序的亂世推到了我们面前,这里的齐简公是齐景公的孙子,《克己复礼》的12.11章,齐景公早有预言,或者说一语成谶,“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纲常失序的齐国,齐简公果然被臣子玩弄于股掌之间,是年公元前481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此刻已71高龄,自69岁周游列国后返鲁,他本潜心于收徒授业整理典籍,一听此事后,“沐浴而朝”,他越虔诚庄重,和后面哀公和三子的不作为就越产生强烈对比。孔子应该感到自己的申告是无力且无效的。但他内心深处仍有期待,最期待鲁哀公能听从他的建议攻打齐国;其次警醒国君,别成为下一个齐简公;其次还想为国效力;其次为问心无愧。71岁高龄,步履蹒跚,秉着强烈的使命感,掷地有声地对哀公说“请讨之”,鲁哀公深感无力,只能窝囊地说“告夫三子”。至于“之三子告”,三子更加不会理睬孔子,他们本就有祸起萧墙之心之力,陈成子的作为正好可做鲁国三子的问路之石,这三子邪念一起就可以“参考”陈成子而不必受太多的舆论压力。《克己复礼》16.2章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笔者认为,孔子的身影在“之三子告”的路上应是孤独而执着的。

孔子的这种无奈、孤独还体现在世人特别是同为文化精英的一系列隐士对孔子的态度上,如本篇18.5章,接舆是楚国一位佯狂避世的贤人,是一个像庄子般逍遥的道家人物。《史记孔子世家》中载,当时孔子63岁,楚昭王想封给孔子一块700里大的地方,因受楚国小人的阻拦而未果,楚昭王死后,孔子准备离开楚国到卫国。接舆深为孔子的劳劳车马而四处碰壁而惋惜,所以故意迎着他的车唱了一首《凤兮》。凤和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古人常用来代表人中君子。接舆以凤比孔子,可见他对孔子品德的敬重。但他认为凤凰应在天下有道时才出现,你孔子为何在这无道乱世中凄凄惶惶地四处奔波,硬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孔子历来对隐士很尊重,面对楚狂善意的规劝,他不是毫无所动,孔子也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从根本上说,他是入世的,有执着的理想追求。听了接舆的话,孔子觉得此人应不简单,所以赶快下车以示恭敬。如果孔子能和楚狂闲聊一番,笔者根据圣人孔子的性格及处世态度,写了下面一段话用作参考。

先生乃有道之人,丘倾慕已久。今日受教,实乃予之幸也。当今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天下皆熙攘逐利之徒,不念克己复礼。道之不行,丘早知之矣!丘也曾想如先生般和光同尘、逍遥纵歌。奈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吾心冥顽,纵万被戮,然毕生为天下所系!岂有悔哉?

但现实是这位上古隐士来去无踪,飘忽潇洒,楚狂为什么要“趋而避之”呢?有可能是点到为止,接舆心意已决;也有可能怕被孔子说服为无道社会效力,故“趋而避之”。

不管如何,孔子的一腔心曲无法倾诉,心中之块垒无法消除,结尾句,“不得与之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怅惘失意的孔子,甚至累累如丧家之犬。张岱《四书遇》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孤独而勇毅的千古圣人,他站在历史的风尘里,发出日月般恒久的光芒,照亮后世众多精神彷徨者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陈立胜.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J].哲学研究,2011(12).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湄池中学311814)

猜你喜欢

隐士入世儒家
50 years of social distancing experience雪山隐士的50年隔离生活
隐士
知命
出入相宜天地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中国入世15年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茶道
隐士
普京:俄将在5至6月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