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域融合理论解读《猫》

2021-05-14张博慧

锦绣·上旬刊 2021年6期

摘要:《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时期。郑振铎以“我”的视角讲述了家中养三只猫的经过,同时对于自身的不恰当行为进行反省。该论文基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从富人阶级与底层阶级的融合、家庭与社会的融合、人性与社会性的融合这三方面的融合对《猫》一文进行多向度地解读,通过三者的交织、碰撞,不断同作者进行对话,生成新的理解,丰富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视域融合;富人阶级与底层阶级;家庭与社会;人性与社会性

《猫》是郑振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192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且排为首篇。郑振铎以“我”的视角讲述了家中养三只猫的经历以及“我”和家人对于三只猫的不同态度。对于前两只猫的描写,作者对其简要描述,但在第三只猫身上却用了大量笔墨。通过芙蓉鸟事件,写出“我”妄下断语冤枉猫的过程以及事后“我”的愧疚之情,从而上升到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主题。读者从中也可以读到一个知识分子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生命的独到感悟,对生命平等的觉醒。

加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以“前见”为理解的基本前提,强调视域是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理解者与文本的对话,超越自身有限的视域,不断扩大本意的外延,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全新的境界,由此生成多重理解。为了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多元化的阐释,我会用加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从三个方面对该文进行解读。[1]

一、主体:富人阶级与底层阶级的融合

站在底层人士的角度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放在張妈(平民)和第三只猫身上,文本中张妈(平民)面对妻子的指责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面对“我”的冤枉,猫是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张妈虽然不是很喜欢猫,但是当她看到门口蜷伏着一只猫时,还是将它带回家中收养,这可以看出张妈对于相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怜悯;在第二只猫丢失之后,尽管不喜欢猫的张妈也是很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张妈其实和文中的猫一样,都是属于社会中的弱者,他们都在遭受着强势者的漠视。文中借助猫反映那个时代家庭中像张妈一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阶级。同时展现出当时那个时代,即使是受过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富人阶级),对于生活中的弱势者依然漠视、武断、粗暴、毫无同情心。

底层阶级的张妈、“猫”和富人阶级的“我”是相互联系的存在,在面对像“我”一样的知识分子时,张妈是弱小的;而当“我”面对比自己地位更尊贵、等级更高的人时,“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只“亡失”的“猫”,成为一个弱者。

二、空间:家庭与社会的融合

人性的恶不仅体现在家庭中,同时它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猫》中张妈所遭受的歧视和第三只猫所受到的偏见和不平等的待遇,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家庭中如此,在社会中也是这样。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在租界发传单,发表演说,号召收回租界,却被英国巡捕逮捕。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南京路老闸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当要求释放这些被逮捕的学生时,却被英国巡捕开枪射杀,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学生、群众在整个社会中属于弱者,面对强者(英国巡捕)的压迫,却也是无能为力,最终也酿成了一场悲剧。

三、主题:人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人性的亡失使得“我”冤枉了那只猫,知道真相后的我也是十分难过,为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难过和愧疚。虽然很想补救自己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也无法表白自己对它的误解。这使得我更加难过,并自此以后家中永不养猫。

由猫及人,由家庭到社会,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之间不平等,即使受过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是对于生活中的弱者采取漠视的态度。当我了解到猫被冤枉之后,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刺痛良心的针,并且发出“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的感叹,从文中“永无”“永不”两词可以看出一个知识分子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生命的独特体悟,对生命平等的觉醒。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一个人的觉醒,往小里看,是一种人性的触动;往大里看,则是一个家的觉醒,一个国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2]《猫》的结尾,“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这一问蕴藏着深深的哀愁与焦虑,这正是“五四”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情绪。“我”不能语之,“我”何尝不是这蜷伏的猫?但郑振铎可以大声呼喊,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站立的人。作为“为人生而创作”的系列小说之一,作者在这样冰凉的社会与积贫积弱的民生之中批判专制、霸道和暴行,他内心的火焰并未熄灭,他带着我们由蜷伏到站立,走向冰凉与哀愁背后的复苏与觉醒,走向他呼唤的公道、民主、博爱与人权。[3]由人性上升到社会性,人性与社会性的融合使得“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小猫的歉疚之情更加深入,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的主旨才落到理解的现实境地,才显得不虚空。

四、小结

《猫》一文存在三个方面的融合,富人阶级与底层阶级的融合,家庭与社会的融合,人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在解读该文本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空间视域的交叉,将家庭与社会、人性与社会性相联系。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对文中人物情感的起落变化,情节安排的目的所在,文章反应的主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三个视域的融合构成一个无限的统一体,通过三对矛盾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的理解,丰富文章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成军.论“视域融合”与历史比较的关联和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5-25.

[2]袁海锋.《猫》的教学困局与拓进[J].语文建设,2020(11):47-50.

[3]赵俊怡.行文中的不平淡,哀愁背后的觉醒——探寻郑振铎《猫》的文本密码[J].语文学习,2020(02):41-43.

作者简介: 张博慧( 1999,1,19),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硕士,在读,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