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蜕变是为了再现经典

2021-05-14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21年5期
关键词:唐卡玉雕佛像

王菁菁

艺术家的成长并非朝夕之间,能够经得住日复一日、精雕细琢的打磨,一步步地进阶为人所称道的大师,已属不易。然而更加难得的是,在荣誉加身、光环耀眼多年后,却仍然执着于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身体力行地诠释“艺无止境”,这又需要何等的坚持不懈与清醒通透?

这件名为《玉唐卡》的和田籽料玉雕作品,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它高15.6厘米,重达692克,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非遗项目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苏然及其团队历时两年,于新近完成的创作,也是苏然玉雕技艺一再精进的展现。其玉材皮色均匀、肉质细腻,瑩润无瑕,几近完美。画面描绘的是众僧聆听佛法的场景——主体佛像端坐中心位置,肃穆庄严;周围又有14尊小佛像环绕,层次布局极为讲究,立体感的营造尤显设计功底;再细看台下围坐的形态各异的众僧,聚精会神、满面虔诚,感染力十足……都说好的玉雕会说话,与之静默相对,不知不觉间仿佛就进入了彼此的世界。这让人不由得感慨,用绝无仅有的材料承载游刃有余的技法,刻画出博大精深的意境,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事实上,作为玉雕创作的一个经典题材,长久以来,在一代又一代的玉雕师手中,佛教题材是“座上常客”。苏然自然也不例外。在此之前,她所创作的《礼佛图》《华严三圣》《妙相光明》等相关题材作品不仅在业界颇具口碑,深受藏家追捧,更是她“大气不失精致,深沉饱含巧思”的个人创作风格中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此次《玉唐卡》的大功告成,材料、设计与工艺的交融可谓“天人合一”,在外界看来,无疑是为苏然此类题材创作再添重要一员,对她和喜欢她作品的人来说,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殊不知,意义绝不仅限于此。

苏然新作和田籽料《玉唐卡》15.6×8.5×2.3厘米 重692克

“做完这件作品后,我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回想:这么美好的画面,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比这更纯净的呢?创作它的整个过程令我体会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心境,是我的一件里程碑式的节点作品。”

当苏然说这番话的时候,西斜的阳光正恣意地洒在她的工作台上。迎着光望向这尊《玉唐卡》,光影绰约之间,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开始从心底蔓延。

还原神态

《中国收藏》:是什么契机让您想到要创作《玉唐卡》这件作品?

苏然: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心愿,要用玉雕来表现纯粹的东西。为此,这些年有幸看到不少唐卡,当中有一件老唐卡我反复揣摩过多次,它所描绘的那种圣洁、不染尘埃的境界,让我非常震撼。而制作《玉唐卡》的这块料很早之前就已经存放在我们工作室的库房中了,那天机缘巧合拿出来,这幅唐卡的画面马上清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非它莫属!你可以说这是一种默契,与心灵的一种撞击,一眼见到就能想象出它的成品效果,创作欲望呼之欲出。

《中国收藏》:佛教题材的玉雕作品很常见,但以唐卡为创作原型,据我们了解,您此次的创作是一个新的尝试,难点在哪儿?

苏然:临摹唐卡,至少在我的印象里还没有同行这么做过。原图的唐卡最醒目的是矿物颜料,主要借助红黄蓝这几种颜色的变化,来体现层次和视觉冲击力。但玉的色泽很洁净,且这么好的料,创作的时候必须尽量少减克数,那么就只能通过很浅的薄浮雕来表现宏大的场面。如何把握好整个作品的层次布局分寸,打造立体感,这是最大的难点。

《中国收藏》:您是如何解决的呢?

苏然:比如我在雕刻14 座小佛像之初,发现如果全面平面化,虽然能将玉质本身的洁净表现得很清楚,但突出不了光影效果。因为原作上小佛像部分的佛光散发着五彩韵味,是很重要的元素。于是我采用了拉丝勾线工艺,以放射状的曲线分布来体现佛光,突出小佛像的立体感,凹面的设计又使得整件作品从侧面看能产生光影效果。可别小看这些曲线,没有它们辅助,小佛像就会显得暗淡,进而影响到主体佛像。对线和面的处理是决定这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这个关键点要想完美解决,就要考验功力、经验和心态了。

《中国收藏》:在还原原作的同时,您又是如何加入自己的理解的?

苏然:我们的创作最忌盲目堆砌,否则不仅观者看不清楚人物,过于繁琐还会严重影响艺术美感,所以必须运用好繁简对比。这件作品下半部分描述的画面相对比较繁琐,那么不妨在上半部分借助点状、发散的工艺来进行协调,这样也可以把观者的目光和焦距点引导并集中到主体上来。

另一方面,考虑到临摹在玉雕上的表现,我在原作的基础上也做了适当删减,但主要人物基本都保留着。对主体佛像的塑造我也进行了细微改动,面部表现得更加饱满,更接近现代人对于佛教艺术的理解。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是下半部分的众僧形象,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完全还原了原作的神态。

唐卡的颜色繁复要用浅浮雕来表现,相当考验创作者功力。这件作品又是苏然擅工玉雕的代表之作。

心灵洗涤

《中国收藏》:整个创作过程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苏然:现在市场上真皮料越来越少了,像这样的老河道料更是几近绝迹。一开始我就坚信,这样大的一块平整、完美的牌料,太平常的主题绝对驾驭不了。那么事先要考虑的太多,怎么去想通,要达到什么效果,这是最难、最费时间的。所幸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看到材料后基本就明确了意向,而一旦决定好布局,接下来的过程就会比较顺畅。

这次感触特别深刻的是,唐卡大多是修行僧人绘制的,因为需要心静,才能达到心中的境界。创作这件作品,我也像是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一次调理甚至是洗礼,这种感觉尤为值得回味。

与其称艺术品,不如说《玉唐卡》更像是集智慧、理想与心境于一体的寄托之所,超然得令人心驰神往。

《中國收藏》:与您之前创作的佛教题材作品相比,它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苏然:之前临摹唐卡的作品,我也曾尝试做过几件,但因为材料等原因,不能表现得这么细致。而且以前我创作的佛教题材作品,相对来说自由度更高。但这次因为要做到不失原图,就必须遵循唐卡的一些规制,这是与之前创作有所不同的。

完成后当我再回过头去看以前的作品,会发现有一些多多少少会存在遗憾,比如某些细节当时认为处理得很好,现在看来也许还能更好。拿小佛像的间距和纹饰来说,就不如这一次这么娴熟。不过,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有了之前的创作经验作为累积,使得我对于佛教艺术的理解渗透越来越深,最终在《玉唐卡》上体现出来,做到了精益求精、一气呵成。

《中国收藏》:我们也注意到,《玉唐卡》完成后,有业内人士给出了“得此一宝,平生足”的评价,您怎么看?

苏然:当然,不同的人对于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也有人说,为了表现玉质的完美,这么好的材料不去动它会更好。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什么是玉雕?它是题材与原料达到一个完美结合点而诞生的效果。材料再好也只是石头,一定是有了工艺和文化的承载,它的价值才会得到升华。

好的玉雕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出于原材料价格的飞速上涨、快速变现成为当务之急的考虑,现在市场上大规格克重的玉雕越来越少,大家更愿意做小块的玉牌、把件等等。但我一直认为,做这行一定要有能真正代表自己不同时期的风格作品。而且,市场越是浮躁,这样的作品往往更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价值更高。

再现经典,是我创作《玉唐卡》最初的想法。无论是之前借鉴过的敦煌壁画、榆林石窟,还是此次的唐卡,我觉得用玉来表现佛教题材,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达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圣洁感。玉独特的温婉莹润、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够带领你通过端详、触摸来体会理想的逐步升华,这就是一种极致的美。所以完成这件作品后,我时常在想:这么美好的材质、这么美好的画面,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它更纯净的呢?

猜你喜欢

唐卡玉雕佛像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佛像面前的 菩萨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佛像面前的菩萨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