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化水平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2021-05-11杨国航石琨蒋韬吴琼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

杨国航 石琨 蒋韬 吴琼

摘要:做好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化工作,对于加快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该院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升全院国际化水平,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国际交往中心;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1)08-026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8.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mprovingtheLevelofInternationalizationintheField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oHelptheConstructionofCenterforInternationalExchanges—Taking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asanExample

YANGGuo-hang,SHIKun,JIANGTaoetal

(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Beijing100097)

AbstractDoingwellin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sofgreatsignificanceforacceleratingBeijingsroleasacenterforinternationalexchanges.Taking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BAAFS)asanexample,thecurrentconditionandeffectivenessofthe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ndexchangeswaselaboratedinthispaper.Theexistingproblemswereanalyzed,andthecountermeasuresonhowtoimprovetheinternationalizationlevelofBAAFSandpromotetheconstructionoftheinternationalexchangescenterwereproposed.

KeywordsTheinternationalexchangescenter;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ternationalexchangesandcooperation;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指出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十三五”要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国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构建世界级城市群[1-2]。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北京国际化发展中农业版块的国际化必不可少。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北京唯一的市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做好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化工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得十分重要。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秉持开放办院理念,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科技交流持续深入,因公出国(境)访问人次逐年增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层次和水平日渐提升;国际合作伙伴不断拓展,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建有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7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共建了1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农业科技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积极引进海外人才,聘请客座研究员50多名。设立“海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支持10人左右赴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研修。

1.1积极谋划,学术融入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來,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走出去力度,加强培养国际化视野的科技人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全院因公出访团组约500个,

1200人次,涉及全院在职职工总数的35%左右,2014—2019年,每年派出团组数和出访人次逐年增高,2019年达到100个206人次,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参与面不断扩大。2019年,全院因公出访执行学术交流合作任务104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4人次;执行长期访学任务6人次;参加农业农村部、北京市等境外培训任务8人次,执行科技援助任务1人次,均较以往有所增加,国际学术的参与度不断提升。

1.2深入挖掘,持续拓展合作伙伴

充分调动院所两级能动性,积极建设各类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近几年取得较好进展,如2018—2019年增加了市级国际合作基地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5个。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11个中外联合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涉及农作物、畜牧兽医、植物病理、信息化与智能装备、林业果树、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多为目前国际合作的热点领域[3]。

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是降低对外开放成本,保证信息快捷畅通的有效途径[4]。“十二五”以来,外宾来访数量不断增加,先后来访外宾团组数约570个,2000人次,主要来自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访外宾中,多数专家是基于已经建立的较密切的关系,如落实合作协议、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促进了科研人员的深度交流合作,而人员的深度交流又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功能的发挥。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国内外相关机构国际合作工作,如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的深度对接,积极参与FAO“手拉手倡议”,多次参与FAO发起的国际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积极参与中国农科院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如中国农科院牵头发起,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共同参与主办的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农业科技“走出去”联盟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伙伴关系。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签署国际合作协议67项。合作协议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建设国家级和市级国际合作基地,如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农业航空应用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二是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如与挪威生物经济研究院共建“中挪农业科技联合创新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共建的“葡萄病害研究联合实验室”,与英国共建的“畜禽疫病防控中英联合实验室”;三是共同承担合作项目,如与西班牙马拉加大学等共同承担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四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如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五是中长期人才培养,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海培计划”或执行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任务;六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如与巴基斯坦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和越南金丰种业小麦、玉米品种技术的合作等。

1.3务实合作,国际合作成效逐渐显现

一是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深化国际合作,争取竞争性项目取得一定成效,如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开展近20年的合作,共同进行水环境研究,在依托新西兰中国水资源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国新西兰畜牧养殖系统中硝酸盐淋失减控技术研究”。目前全院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项目1项,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3项。

二是“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培养国外留学生近20名,聘请54名国外专家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客座研究员或顾问。

三是2011—2018年国际合作论文总数411篇,体现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从合作国家上来看,北京市農林科学院与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等大洲的国家学者均有合作发文。其中,美国排名第一,合作发文188篇,其次是泰国,合作发文71篇,再次是英国和意大利,发文量均在40篇及以上。如蔬菜研究中心西瓜课题组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在西瓜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如2011和2019年分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NatureGenetics》上发表文章,巩固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西瓜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与泰国皇太后大学真菌研究中心在2012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真菌病害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来华留学生在学术研究、论文撰写、实验技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指导留学生在真菌学领域的国际专业期刊《FungalDiversity》《PlantDisease》《Mycosphere》发表论文6篇。

2国际交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际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与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1服务“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不是简单的国际化,而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国际化,是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针对北京“大城市小农村、大郊区小城区”的现状存在针对各学科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内容等进行系统谋划不够,对目标合作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科技需求等方面的跟踪研究不充分不系统的问题。国际合作开展的组织化体系化不够,大部分依靠部分专家团队对接的发展阶段,国际交流合作的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2.2适应“中心”建设的专业化人才缺乏

一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技人才缺乏。各学科具有国际学术号召力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主动引领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待加强。同时,具有较长时间国外研修经历的人员偏少,科研人员总体缺乏国际视野。二是国际化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相比于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从事科研、人事人才、外事等方面管理的人员国际视野更为缺乏,具有外语和专业双重背景的专业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管理人员不足,管理节奏、经验与“中心”建设要求难以合拍。同时受限于待遇、晋升前景等多因素影响,管理岗位人员队伍不够稳定。

2.3对“中心”建设的内涵政策领悟不够

国际交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辅相成[4],只有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往,北京才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可以为北京的“中心”建设带来更强的综合性区位优势。“中心”建设同样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新总规明确提出“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同时“中心”要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发展提供核心支撑[2,5-6]。近几年国家和北京市为进一步提升4个“中心”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鼓励科技创新、区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共同发展,推进“放管服”,但对于准确理解政策精神不够,落实有欠缺。

2.4服务于“中心”的工作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层次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全院综合国际合作能力,尤其是自上而下的规范化组织化的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浅层次的多,深层次的少,如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增多,但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参会者列到墙报展示形式的多,做大会报告等高级别参与的少,会议过程中去聆听学习多,主动与国际大专家沟通交流较少。主办或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少,虽然也争取到国际园艺学会等知名国际学术组织的世界草莓大会、世界樱桃大会等会议,但总体层级和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
弥勒市冬季马铃薯高效节水栽培技术示范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资源与环境要素约束下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