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口迁移”为例

2021-05-11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高学通黄日昌李季瑶李慧敏牛继强

亚太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学科

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高学通 黄日昌 李季瑶 李慧敏 牛继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科融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现有教学研究中,教师虽有突破学科本位的意识,但多数还停留在将相近学科内容进行简单拼凑的阶段,在处理各学科关系时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主导,厘清学科融合的内涵价值与教学路径,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涵

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对至少两门学科进行整合,通过不同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化解难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科融合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但却并不是几门学科相互割裂的“拼盘式”整合,而是学科之间的有机统一、主次分明的配合过程。它既允许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又保留了主导学科的个性特质。基于此,学科融合首先要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作用;其次,学科融合不宜喧宾夺主,要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后,学科融合还应让学生感到自然有趣,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融合的价值

(一)认识现实世界的要求

随着科技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科学研究也朝着综合化方向前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常复杂多样,难以依靠单一学科解决。这就意味着教育要跨越学科限制,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多门学科的见解,形成全面认知。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是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集合体。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其培育方式的融合与畅通,学科融合建立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

(一)立足课程标准,创设现实情境

新课标对“人口迁移”的要求为: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强调通过收集和呈现人口数据、图表促进学生人文地理空间思维习惯的形成。基于课标,明确学科融合的内部关系,以地理学科为主导、数学方法做支撑,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深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因此在学科融合中,教师应重视复杂、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二)关注核心概念,开展问题式教学

课堂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科融合也不例外,而教学目标的创设来源于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地理核心概念位于地理学中心地位,是构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节点,其强大的统摄力和广泛的辐射性有利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成为可能。围绕核心概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人地关系,核心目标是解决人口迁移的地理问题,依托情景开展问题式教学,具体问题链如表1 所示。

表1 “人口迁移”问题链条设计

(三)注重探究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真实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学科融合应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进行,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动有趣,将知识的联系与探究过程表现出来。本课设置多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如图1)等表现性任务。

图1 “人口迁移”思维导图

四、学科融合的案例呈现

学科融合将各学科相互联系,促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认知过程立体化。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大量的人口数据也是进行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资料。中外历史上有过多次人口迁移,分析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总结历史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演变,可以培养学生时空综合的能力。因此,本节教学融合地理、数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地理规律,并在历史背景下展开地理探究。

(一)数据分析与规律总结

数据分析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理解和处理数据、获得和解释结论、概括和形成知识的过程。地理研究需要获取大量地理数据做支撑,利用数据分析可以有效获取地理信息并总结规律。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条件好,政策优惠力度大,对人口迁入有较大的吸引力。基于“推—拉”理论和人口迁移规律,郑州市宽松的落户限制以及经济发展良好会吸引更多人来郑州市投资创业。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郑州市历年的人口迁移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2008 年—2018 年郑州市人口变动情况

从表2 可看出,2008—2018 年郑州市人口净迁移率为正,说明郑州市处于人口净流入状态,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概念。人口迁移还使得大量人才、技术工人向郑州市集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从而促进其经济增长。

(二)历史背景与地理探究

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等多因素造成。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原因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人地关系的不断演变。

1949 年之前国内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先秦时期、秦至元朝、明清两代与近代民国时期。先秦多为部落之间相互冲突,流向从黄河中游至下游,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北多南少的人口分布格局。秦朝建立后,为开垦边境,向河套、南越等地区移民。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唐宋安史与靖康之乱都造成了大批北方民众南迁,方向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分布状况。金初开始的洪洞移民于明永乐年间达到高峰,大批民众由山西迁往北京、河北、河南等地。明末清初,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清康熙年间鼓励移民入川,即“湖广填四川”。此阶段因自然灾害,以长江流域为核心,呈辐射状向四周迁移。清末边疆局势紧张,放开政策限制后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即“走西口”“闯关东”。由内地向东北、内蒙古地区的人口迁移奠定了中国近代人口分布基础。1949 年后,国家组织移民边疆;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出现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较广泛的人口迁移。

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教师不仅要理解本专业的学科素养,还应关注其他学科素养,有效整合各学科资源,从而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人口学科
《世界人口日》
【学科新书导览】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
集聚效应、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