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构建

2021-05-10马炫钰陈文汇刘俊昌

关键词:陆生野生动物分类

马炫钰,陈文汇,刘俊昌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和高地,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制度保障也受到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探索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并将此作为国家安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我国对健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迫切愿望。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构建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体制,以产权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

野生动物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虽然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地利用,就不会枯竭,但目前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加速了野生动物的灭绝,因此也决定了野生动物资源产权制度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提高野生动物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效率,防止资源的过度利用,需要健全野生动物资源产权制度,让野生动物资源价格更充分地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体系设计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推进野生动物资源资产评估、制定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环境损害补偿政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参考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野生动物资源价值计量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以下简称SEEA),具体包括《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12——中心框架》[1](以下简称SEEA中心框架)、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内容,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进行构建,并初步探索各类指标的资产评估方法。

一、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相关概念及特点

(一)相关概念

陆生野生动物、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以及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三个概念的相继出现,说明人类对陆生野生动物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也表明了人与陆生野生动物的关系,不只应该是人类单方向的索取,而应该是互相依存和依赖。三个概念的迭代,同时也标志着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由“丰富”逐渐转为“短缺”,暗示陆生野生动物正在增值[3]。

1.陆生野生动物

陆生野生动物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Lufttiere提出,即生活在陆地、几乎都是呼吸空气的野生动物[4]。后来随着各国学者的深入研究,陆生野生动物的定义出现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了自然界中从低等原生类到高等哺乳类的所有在陆地自由栖息的动物种类;而狭义的陆生野生动物概念随时间而改变,起初认为狭义的陆生野生动物就是指狩猎动物,随着时间推移,目前认为所有的陆生栖息脊椎动物都属于狭义的陆生野生动物范畴。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实践工作对陆生野生动物的界定,主要体现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第11条规定: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和评估内容应包括野生动物野外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及结构,以及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情况。

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并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法》,将陆生野生动物定义为“分布于陆地环境中,生活在自然栖息环境下的野生动物,涵盖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兽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野生动物,以及人类正在繁育利用的,具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未产生明显驯化痕迹,依然具有野外独立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

2.陆生野生动物资源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产品,还提供了观赏旅游、科学研究等服务。各学者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概念的界定大致相同,如野生动物资源是指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具有稀缺性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经济、生态、美学等价值的各种野生动物及其产品[5]。

通过参考各学者的定义,本文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分布于陆地环境中且能够产生经济、生态、社会等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和生息繁衍场所的总和”。

3.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

资源与资源资产的概念存在明显的区别,资源作为资产后会产生其独特的性质。在资源的会计核算中,资源资产应具备3个条件:①可确定性。主要包括资源的内容、储量和用途可以确定。②合法控制性。指对某一经济资源的控制权是由某一行为主体直接拥有,因而可以直接使用和支配,并且有分享收益的权利;同时经济资源受法律保护,其所有者和经营者能合法地受益。③可计量性。即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资源,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其存量、变量和增量用价值量进行计量,可以从价值角度提供资源变动情况及相关信息。

除上述基本条件外,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作为自然资源资产,是一项特殊的长期资产,存在于特定的会计主体中,其数量随着资源产品的产出而逐渐消耗,以至衰竭,说明了其具有稀缺性。

综上所述,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可定义为“具有稀缺性、有用性,能以货币、实物或其他量度计量,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条件下,归属于明确所有者,且产权边界清晰的全部陆生野生动物资源”。

(二)特 点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可再生性。陆生野生动物自我繁殖的特性使得其具有可再生性,该特性使陆生野生动物即使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减少后仍可得到恢复。②珍稀性。珍稀性顾名思义,可细化为稀缺性和珍贵性两方面。稀缺性主要体现在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灾害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危害之间的矛盾上,珍贵性主要体现在人类利用陆生野生动物从而产生的利用价值上。③生命的脆弱性。陆生野生动物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进化能力和生存能力都较弱的物种容易变成濒危物种。④用途的广泛性。陆生野生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且又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如今科学研究愈发深入,科技手段大幅度提升,也进一步扩大了陆生野生动物的用途,增加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⑤生境的分散性。陆生野生动物的生境分布广、空间大,导致了生存环境的分散性。陆生野生动物与其繁衍生息环境存在很强依赖性,且环境变化越大,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也越大。⑥栖息地的多样性。陆生野生动物繁殖生存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种类的陆生野生动物所占用的空间存在差异,陆生野生动物不与别的自然资源抢夺地域空间,只占据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和生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核查范围的界定上,而对其构成和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因此,本文需要借鉴自然资源资产和森林资源资产的统计分类方法,来构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统计分类体系框架。

(一)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分类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构成还没有定论,但大多学者都是从自然资源资产的效用、有用性以及功能性角度进行划分,大多采用二分型分类和三分型分类两种方法。

二分型分类方法将自然资源资产先划分为两大类,即其一级指标包括两个。李鑫[6]和李佐军等[7]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实物资产和生态服务资产;陈龙等[8]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实物资产指各类自然资源总量的市场价值,生态服务资产或无形资产指各类自然资源在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的功能性价值。

三分型与二分型分类方法的区别在于三分型的一级指标包括三类。在划分自然资源资产时,三分型分类方法将二分型中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性资产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李庆旭等[9]、齐亚芬[10]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可分为产品供给服务资产、生态调节服务资产和社会文化服务资产,其中产品供给服务指自然资源通过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的物质、能量贡献,生态调节服务指自然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对气候、生物化学循环等进行调节,社会文化服务指自然资源通过生态系统让人类知识提升、休闲娱乐等[11]。

(二)森林资源资产统计分类研究

国外早在18世纪就开始关注森林资源,但早期基本只对林木资源资产评估进行了研究。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环境生态效益在森林资源资产构成中的重要性。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效益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对森林资源资产方面的研究略晚于其他国家,评估思想的发展历经3个阶段,最开始主要评估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状况的林木的经济价值。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则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创新阶段,也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包括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也有部分学者将森林资源资产划分为两类或四类,前者合并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后者将经济效益进行了拆分。

(三)野生动物资源价值分类研究

本文除借鉴自然资源资产和森林资源资产的相关研究外,还借鉴了野生动物资源价值构成分类研究作为具体指标制定的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可从受益主体的角度把野生动物资源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3类。其中,经济价值主要指野生动物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生态价值可以理解为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主要包括维持食物链平衡价值,如生物控制、改善土壤等价值,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社会价值是指野生动物对社会所作出贡献的那部分价值,包括科研价值、游憩价值等。

三、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够在构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时,更具严谨性和合理性,能够准确认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实质,使分类体系的创建更具有针对性。同时,陆生野生动物统计分类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须以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客观现象为基础,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内容。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认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必须能够全面系统地囊括所有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在构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时,要兼顾到各个方面,既要反映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显性资产,又要反映出其隐性资产;既要反映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经济资产,又要反映出其生态和社会资产。

3.区分性原则

区分性原则要求在构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时,应尽量降低各资产的不同表现形式之间的重复性。

4.通用性原则

通用性指同一种陆生野生动物即使处于不同的生长时期,其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也应保证内涵的稳定,便于不同时期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比较。同时,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不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找出共同点,按共同点构建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有利于分析特定种类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

(二)统计分类方法

统计分类的关键在于分类标志的选择和各类界限的划分。首先,应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志。分类标志是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类的标准或依据,对于同一总体来说,不同的分类标志就可能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选择分类标志时,应遵循穷尽、互斥和反映事物本质3个基本原则。其次,选定分类标志后,就需要界定各类别的性质界限或数量界限。一般来说,统计总体可按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进行分类。

(三)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框架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作为环境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分类体系应与环境资源资产尽可能保持一致,因此本文参考SEEA构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

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的定义可知,陆生野生动物包括野外和人工繁育两种来源。由于这两种来源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获取方式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等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其资产的内容存在差异。因此,可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分为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和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两部分进行研究。

SEEA从两个角度看待环境资产,SEEA中心框架侧重于将环境资产作为自然投入,直接为人类全部经济活动提供空间和物质而产生的物质性收益。《SEEA试验性生态系统核算》对SEEA中心框架进行了补充,侧重于单项环境资产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和其他人类活动从生态系统服务流量中获得的广泛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收益。因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也应包括物质性收益和非物质性收益两部分,前者来源于直接的经济活动,后者产生于间接使用的环境资产。

物质性收益主要来源于经济资产,即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各种实体。根据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下文简称SNA)对环境资产的分类和《野生动物保护法》,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经济资产可分为栖息地资产、活体资产和产品资产,按照产品获取的方式不同,产品资产又可分为狩猎产品资产和其余来源产品资产;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经济资产可分为生息繁衍场所资产、活体资产和产品资产,按照繁育方式的不同,生息繁衍场所资产又可分为圈养状态和散养状态的生息繁衍场所资产。

对非物质性收益而言,SEEA中心框架认为生态系统的服务以3种方式具体呈现,即供应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一般而言,供应服务被视为环境资源的物质性收益,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则与环境资产的非物质性收益相关。经研究发现,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对生态调节和人类文明增益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因此,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来说,其非物质性收益应包括生态服务资产和文化服务资产。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2]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自身的用途,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生态服务资产可分为生物控制资产、净化环境资产、改善土壤资产、种子传播资产、维持生物多样性资产和狩猎服务资产;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生态服务资产可分为生物控制资产、维持生物多样性资产和养殖繁育服务资产。根据文化服务资产定义,不论野外的,还是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均可分为游憩服务资产和科研服务资产。

综上所述,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框架

(四)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指标内涵界定

1.经济资产

SNA指出,在环境资产中,自然资源和土地被视为非生产资产,培育性生物资源被视为生产资产,且这些均属于经济资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条指出,本法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因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经济资产可分为生息繁衍场所资产、活体资产和产品资产。

1)生息繁衍场所资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5条规定:野生动物栖息地是指野外种群生息繁衍的重要区域。因此,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资产也可称为栖息地资产。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可分为散养和圈养两种方式。其中,散养是指利用荒山、荒坡、草地、林场等地域,通过自由觅食和人工投放饲料喂养相结合的方式对畜禽动物等的散放养殖方式;圈养是指把动物养殖在人工搭建的圈舍中,由人工投喂全部饲料,且管理都由人工控制的养殖方式。因此,对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来说,其生息繁衍场所资产可分为散养状态的生息繁衍场所资产,包括荒山、草地、林地、田地等,以及圈养状态的生息繁衍场所资产,包括动物园、马戏团、专业饲养地等。

2)活体资产。陆生野生动物活体顾名思义是指活着的陆生野生动物。除特殊情况外,《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此,本文规定野生的陆生野生动物活体除正在其栖息地生活的陆生野生动物外,还应包括因特殊情况,国家批准猎捕的活体。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活体即为通过人工进行繁育的且活着的陆生野生动物。

3)产品资产。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产品资产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为狩猎获得的产品资产。这类资产又可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特许狩猎的产品资产,具体指《野生动物保护法》指明的特殊情况,通过上报相关部门,获得狩猎许可证后,猎捕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第二部分则是以商业性或休闲娱乐性为目的进行狩猎而获得的猎物,既包括合法狩猎,又包括非法狩猎,这部分可称为商业性狩猎的产品资产。由于枪支在我国被严格管理,只有具备持枪证才可以持枪,所以,国内暂无野生动物狩猎活动。因此,在我国狩猎获得的产品主要为因特殊原因,国家批准猎捕的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而获得的产品。第二类为其余来源的产品资产,主要指在野外捡拾所获得的产品资产,如自然脱落的动物羽毛、粪便等。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产品资源十分广泛,例如肉用资源、毛皮兽类资源、药用资源、绒用和饰用资源等,因此对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来说,产品资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服务资产

陆生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生态服务资产主要表现为维持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主要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等)组成和数量比例的相对稳定以及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土壤等)的相对稳定。因此,陆生野生动物生态服务资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持完整的食物链,保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顺利进行;二是保持生物多样性。

1)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生态服务资产。①生物控制资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生物控制资产,在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中对应生态系统减灾中的生物灾害防治效益。一旦某种野生动物数量减少,食物链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甚至产生灾难性后果。例如,某些鸟类、两栖类等以某些害虫和老鼠为主要食物,这对农林牧业有很大益处,但如果这些鸟类和两栖类减少,就会带来森林及农作物病害虫害的蔓延;狮虎会捕食野猪,狮虎数量的减少会导致野猪数量增加,而野猪数量过多就会导致农作物受损。②净化环境资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净化环境资产可与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中的污染废物处理相对应。具体来说,某些陆生野生动物,如鬣狗、秃鹫、乌鸦等,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垃圾为食,它们甚至可以分解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这样不但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循环,还可以净化环境,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有很大的益处。③改善土壤资产。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土壤侵蚀控制,陆生野生动物基本通过两种方式改善土壤。一方面,如鸟粪等一些野生动物粪便含有大量氮、磷,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使土壤更加肥沃;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某些穴居动物,如野猪,它们的掘土行为可维持土壤的结构及物理特性,并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通透性。由此可见,陆生野生动物可以促进土壤的改善,有利于非生物环境的相对稳定。④种子传播资产。对生态系统而言,其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生态系统产品的供应,而鸟类和哺乳类中有许多野生动物,如啮齿类的松鼠、松鸦、野猪、野熊等都有以植物种子为食的属性,并有储存食物的习惯,这对植物种子的传播、种植,以及营养物质的顺利循环具有积极的意义。⑤维持生物多样性资产。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养分循环等。陆生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生态服务资产就是保持生物多样性。⑥狩猎服务资产。除《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特殊情况外,我国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所以在我国狩猎野外生存的陆生野生动物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种群调控、疫源疫病监测等,这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将该资产定义为狩猎服务资产,并以生态服务资产类别计入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中。

2)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生态服务资产。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场所范围比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更小,且受到更多的人工干预,因此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态服务资产所包括的内容与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生态服务资产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基本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喂养,因此基本不会以腐烂的动物尸体、垃圾为食,也基本不会有储存食物的习惯,故其生态服务资产不包括净化环境资产和种子传播资产。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有其特定的生息繁衍场所,因此对改善土壤的作用甚微,故改善土壤资产不计入其生态服务资产中。综上所述,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态服务资产包括生物控制资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资产。

除上述两种生态服务资产外,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也具有其特殊性。《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5条规定,国家支持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出于物种保护目的,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人工繁育。因此,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主要体现在物种保育更新功能上,本文将该资产定义为养殖繁育服务资产,按照生态服务资产类别计入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

3.文化服务资产

文化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知识以及愉悦感和满足感等福利。对野外的陆生野生动物来说,其文化服务资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游憩服务资产和科研服务资产。其中,游憩活动主要指人们到陆生野生动物生活的栖息地进行游览、观赏等活动。对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而言,其文化服务资产同样包括游憩服务资产和科研服务资产两方面。其中,游憩活动主要包括马戏团、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等各种野生动物观光展览场所开展的活动。

最后,应该注意到,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三多”特性,即多属性、多功能和多效益,使其在评估时,需要先确定主导资产[12]。主导资产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中占主导地位的资产。确立陆生野生动物主导资产不但可以避免评估的重复性,还可以增强评估的针对性。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主导资产的选择可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咨询相关专家以及对资料分析总结,对表达意义相似、计算指标雷同的资产进行初步删减;第二步,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统计分类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提取认可人数和全部被调查人数,用其比值作为认可度,来确定某物种的主导资产。

四、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评估方法

目前,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内外学者对自然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等的评估方法有很多,例如市场价值法、旅游费用法等,本文只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评估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经过研究发现,对土地资产的评估常采用重置成本法和年金资本化法,前者按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扣除各项损耗得到被评估资产价值,后者按合适的投资收益率换算被评估地每年稳定的收益(地租)作为该地资产价值。生息繁衍场所作为陆生野生动物生存的地方,一般包括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动物园、马戏团等,因此可将其类比土地资产进行处理,但因为生息繁衍场所每年的收益难以保持稳定,其各项损耗和重置成本可通过调研、类比等方法获得,故用重置成本法评估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资产更易实现。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的施行说明对我国大部分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来说,已有明确定价,因此,陆生野生动物的活体资产和产品资产一般可采用市场价值法,通过交易价格或国家规定价格进行该部分资产的评估。

从内涵来看,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态服务都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例如陆生野生动物的生物控制作用可帮助人类防治害虫害兽,净化环境作用可以部分节省人力清洁成本的消耗,因此,该部分资产的评估可采用替代花费法,用相应的人工劳动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替代。而对无法找到人工劳动费用替代的资产,如果某部分生态服务功能消失,则需要人类自己来处理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产生额外的人力消耗,因此,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法来补充替代花费法无法评估的内容。

从评估角度出发,旅行费用法通过加总消费环境服务的直接费用和消费者剩余,来反映消费者对旅游景点的支付意愿。费用支出法将游客为获得服务而实际支出的各种费用进行加总作为服务价值。因此,这两种方法都适用于评估游憩服务所产生的资产。但这两种方法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旅行费用法的评估易受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而费用支出法的评估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目前很多学者也在基础方法上进行了改良,如马艳红就在评估野生动物的观赏价值时,采用了改进的旅行费用法[13]。

科研服务内容的复杂性导致该项资产的评估成为难题。目前对该资产的评估,一般采用替代花费法,即使用与发表研究对象相关的论文折算成的科研基金来进行评估,但这样评估容易导致资产的低估。

五、存在问题

1)主导资产确定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保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全面性的基础上,确定其主导资产可以避免计算的重复性。主导资产的确定越准确,资源资产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才会越高,因此为了使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更加高效、准确,需要进一步提高主导资产确定的准确性。

2)影响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关键要素有待进一步确定。生境的破碎化和分散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动物种群建立的困难,使得种群数量大幅降低,并最终影响物种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陆生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生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依据这些变化找到影响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关键要素,构建更加科学的资源资产测定指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陆生野生动物分类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野生动物的魅力与野性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台高校成大陆“落榜生”首选?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说说分类那些事
陆生名额减少 台湾高校着急
民进党政策不友善陆生不选台湾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