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

2021-05-08金花李永杰徐瑞彤

消费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变通普通高校创造力

金花 李永杰,2 徐瑞彤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2.内蒙古财经大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创造力也因此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创造力的发展研究更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领域。创造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连续的方式发展。如研究发现,中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存在年级差异[1],而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是否存在年级差异极少被关注。大学时期,和创造力有关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达到了较高水平,是一生中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同样也是创造力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认识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特点,不仅有助于揭示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本质、过程和规律,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对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研究的基础。

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情境或经验,在独特地、新颖地、具有价值地(或恰当地) 创造新问题并表达新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或能力[2]。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3,4]。但已有研究多把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忽视了发展视角下的研究。目前,仅刘春晖等(2015)用实验方法考察了部属高校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规律。他们比较了大学1-3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结果没有发现显著的年级间差异[5]。但这一研究结果的普遍性需要更多的实验支撑。研究发现,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学生在创造力上存在显著差异[6]。有理由推测,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学生在问题提出能力上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此,本研究拟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为对象,从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指标探讨个体问题提出能力在大学期间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数据,推动我国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规律的理论建构。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招募某地方普通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志愿被试582人,回收问卷575人,回收率99%。删除漏填漏答问卷,有效被试446人,问卷利用率78%。有效被试中,一至四年级人数分别为185、98、119和44。测试之前被试在知情同意书上确认签字,测试结束被试得到一份精美礼品。446名被试,平均年龄19.54,标准差1.377,年龄范围16-27岁。男性69人,女性377人。

(二)研究工具

问题提出能力测试:采用刘春辉(2015)的方法。测试题为:现在假如允许你乘宇宙飞船去太空旅游,接近一个星球,也可以绕这个星球转动,你准备研究哪些与这个星球有关的科学问题(例如:该星球上是否有植物)?问题提出评分按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进行记分性来进行。流畅性得分是所提出科学问题的个数,每个问题得 1分;变通性得分是通过评分前对所有的学生在该题上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属性进行归类,并以此为标准对被试提出的问题分类,类别数目就是变通性的得分;独创性得分由选择该答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来决定,若该比例小于5%,得2分;若该比例在5-10%之间,得1分;若该比例在10%以上,得0分。

二、结果与分析

不同年级大学生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得分和各维度分值的描述性统计值见表1。分别以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得分和总得分为因变量、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维度上的分值在群组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3,442)=5.68(P=0.001,η2=0.037),F(3,442)=8.55(P<0.001,η2=0.055),F(3,442)=5.69(P=0.001,η2=0.037)。在问题提出任务总分上,组间差异显著,F(3,442)=10.24(P<0.001,η2=0.065)。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在问题提出任务流畅性上,一年级与四年级(P<0.001)比较有显著差异,二年级与四年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1)。在问题提出任务变通性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07)、四年级(P<0.001),二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P=0.002)。在问题提出任务独特性上,一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P<0.001),二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P<0.001),三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P<0.001)。在问题提出任务总分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06)、四年级(P<0.001),二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P<0.001),三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P=0.009)。结果表明,个体问题提出能力在大学期间存在下降趋势,四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一年级学生。

表1 各年级大学生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得分和各维度分值(均值、标准差)

三、讨论

借助任务情境,本研究的横向设计较为发现,个体的问题提出能力在大学期间表现出可塑性变化,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这一发展模式基本符合先前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或是现象学分析得到的大学生问题提力能力的现状。如田研(2020)基于224份来自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的数学专业本科生的问卷数据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高等数学课上能认真听讲,但极少能提出数学问题[3]。这一结果也和多数以发散思维任务测量个体创造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8]。这些研究一致地发现,个体在大学期间的创造性是趋于下降的,且大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弱。如金花等(2019)结合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探讨了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研究以用途任务测量发散思维发现,学生的创造性随年级升高而呈现非线性下降的总体趋势。

本研究结果和刘春晖等(2015a,b)的实验结果存在分歧。这可能和被试所在群体在学业成就上的差异有关。研究表明学业成就与创造力或创造力问题提出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9-11]。更为直接地,沈红和张青根(2017)发现,国内大学生的创造力存在群体差异;整体上,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创造力高于来自211高校的,后者又高于来自地方高校的。李永杰等(2020)发现,在创造性问题提出上,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和部属重点高校学生间存在群体差异[8]。

本结果还提示,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的不同维度可能存在不同的发展规律。一年级大学生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均显著下降;随后,流畅性一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但独特性稳定不变。流畅性反映了提出创造性问题的数量,它是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基础。创造性问题是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产品,独特性和变通性是对产品属性的评估;没有产品也就谈不上产品是否独特或是产品是否表现出变通性。本研究发现,流畅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持续下降,即越是高年级学生提出创造性科学问题的数量越少。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在流畅性上的持续下降值得高校深思和重视。

结论: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存在年级间差异性,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发展规律。其中,大学生在流畅性上的表现随着年级升高而持续下降;变通性和独特性在第一年的显著下降后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猜你喜欢

变通普通高校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