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科学家共话脑科学

2021-05-07于佳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4期
关键词:类脑脑科学教授

文/于佳

1月29日,科学技术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副司长李昕在“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脑科学”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脑科学是国际交叉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促进脑科学领域科学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既符合中日两国共同关注,也对提高世界人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日两国科技人文交流由来已久,希望两国科学家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延续优良传统,围绕前沿领域,深化交流合作。

脑科学:国际交叉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JST中国综合研究与樱花科技中心副主任米山春子表示,JST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日间科技交流,搭建两国间研究合作和信息共享桥梁,此次活动汇集了两国顶尖专家,将为未来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脑科学研讨交流活动分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邀请了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教授,东京大学医学院细胞神经生物学冈部繁男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触觉感知实验室学科带头人村山正宜,以及胡海岚教授、李毓龙教授等27名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内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科学家。此外,仇子龙、吴海涛、罗欢等神经科学、神经工程、认知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14名科学家参会交流讨论。各位专家积极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展望进一步交流合作。

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及研究工具

专题报告环节中专家们结合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行为神经科学和转译医学的多学科研究,探讨了认知、情感、意识的神经机制,并进一步延伸至文化、发展、环境、遗传和认知之间相互作用对健康人群及脑疾病人群的影响。

在大脑信息处理机制解析方面,铜谷贤治教授介绍了神经系统的强化学习等心智模拟神经环路研究;神谷之康教授利用AI和深度神经网络使大脑的内在图像可视化,重构视觉和主观经验;合田裕纪子教授介绍了海马体神经元突触权重分布规律,弥补对局部突触回路操作的分子和细胞基础的理解和用介观/宏观方法探索大脑功能间的鸿沟;托马斯·麦克休教授介绍了大脑的新颖信号处理中心——下丘脑中的乳头上核区域如何鉴别事物新颖性并影响海马体参与记忆的编码。

在前沿工具与技术开发方面,李毓龙研究员借助先进的基因编码探针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本杰明·贝克尔教授运用先进的神经成像技术探索健康受试者大脑的情绪环路,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大脑环路的失调;西本伸志研究员构建了认知过程定量模型,通过在自然经验和大脑活动之间建立明确的模型来理解大脑,从而从全皮层角度为解码人类大脑认知提供理论基础;村山正宜教授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显微镜,用于理解功能性皮层网络结构的快速、细胞级分辨率连续宽场双光子成像;何生研究员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对脑内反馈信号在视觉对象加工和视觉适应中的性质和影响。

“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脑科学”以视频方式在线举办

在计算脑科学及脑疾病研究方面,冯建峰教授从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张江国际脑库两大基础实验平台建设、脑科学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到医学落地应用的全链条推进路线方面做了介绍;蒲慕明院士介绍了开发猕猴和狨猴等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用于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研究与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胡海岚教授分享了氯胺酮在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推动脑科学国际合作

圆桌讨论环节分两场举行,专家们就推动跨学科的脑科学合作、数据共享和国际队列研究、脑与类脑智能研究领域合作机会、推动合作的资助形式与青年科学家培养等四个话题开展了深入讨论。

话题1:推动跨学科的脑科学合作。专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设定合适的研究主题,整合各机构力量,组建跨学科团队;二是鼓励学生在不同实验室和科目间轮转;三是给予跨学科合作稳定的经费支持。

话题2:数据共享和国际队列研究。专家就如何在国际开展数据共享和队列研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一是共享数据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可在共享动物数据的基础上,推进人类数据的共享;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如何进行数据库设立及其共享有不同的标准和规定,需建立一个通用的原数据标准以便于跨国的数据搜索和共享;三是借鉴英、美等国数据库的成功运作经验,相信中日两国在数据收集与共享及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方面能加强合作创新。

话题3:脑与类脑智能研究领域合作机会。专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中日两国地处东亚文化圈,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应当意识到“文化共通性”的重要性,发挥两国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共通的优势,开展认知心理学、精神疾病的合作研究,提升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脑科学领域的发言权和地位;二是中日双方在多中心临床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分享、转化应用和临床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机会,在非人灵长类研究和基于神经影像的脑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三是如果要共同推动新的技术,不仅需要共享资源,还需要开发更多通用的技术平台。

话题4:推动合作的资助形式与青年科学家培养。专家对青年科学家在未来脑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一是应当在青年科学家培养、训练和交流方面加大投入,培养脑科学领域长期可持续研究的中坚力量。鼓励青年学者进行更多跨国、跨机构的学术访问与科研合作,包括增加研究生交换生的资助比例、设立针对青年访问学者的职位资助、设立更多的合作项目以增加青年学者申报机会等。二是从基金资助层面加深两国合作与交流,加强基础脑科学的研究和投入,可考虑在两国之间建立真正的多学科指导或研究基金资助方案。

猜你喜欢

类脑脑科学教授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神经元规模最大类脑计算机问世
我科学家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中国成立“类脑国家实验室”“借鉴人脑”攻关人工智能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