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戴季陶《日本论》的考察

2021-05-05冯正薇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冯正薇

【摘要】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对日本民族的信仰、特性、外交政策、审美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通过该书中对明治维新的论述,可以发现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告诫”中国,强调中国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信仰”,而这一信仰其实就是他在书中多次赞许和宣扬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关键词】戴季陶;日本论;神权信仰

【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49-02

一、引言

《日本论》成书于1928年,虽然距今已有90多年,但其中对日本民族特性及成因的探讨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徐冰在《戴季陶的日本观》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日本论》,并将戴季陶奉为中国日本学研究的鼻祖。他指出戴季陶不单从物和制度的层面研究日本,他更是着重分析了日本人的精神层面,同时,他的视野极为宽阔,从世界与亚洲的构图中把握中日关系,为我们今天研究日本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线索。①

杨芳在论文《戴季陶的日本观》中,将《我的日本观》和《日本论》的内容作对比,分析了戴季陶的日本观经历了“从开始希望联日、到希望破灭、再到学习日本向上的力量的过程。” ②并指出戴季陶之所以会经历这样一种转变,是因为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难以掌控,他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从日本的崛起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

周渝阳在《试论戴季陶所见武士道本源精神》一文中提出戴季陶对武士道“勇武”“忠君”的赞赏,反映出其对武士道的推崇与坚持,他的目的是通过“提炼武士道中的革命精神为树立三民主义的信仰,实现中华之复兴寻求借鉴。” ③

从先行研究的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戴季陶写成《日本论》的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为通过对日本民族精神、革命、政策的考察,为中国革命寻求借鉴和出路。本文想继续沿着前人思路,通过分析《日本论》中提出的神权迷信思想、武士道精神等论点和明治维新的关系,来揭示戴季陶对中国革命出路的探求。

二、创作背景

《日本论》于1928年出版,同时就其书中内容来看,戴季陶应该是于国民革命时期创作了此书。适时,中国国内,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革命成果,然而在经历了宁汉分裂、国共合作破裂、以及在西方各种势力的阻挠下,并未取得完全的胜利。另一方面,日本政界,田中义一出任首相之后,随即对中国山东出兵,试图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革命前途堪忧。

而戴季陶作为国民党高官,作为孙中山忠实的信徒,对中国革命是抱有很大的信念和决心的。因此在面对中国革命局势并不明朗以及日本当局日益显露的“野心”之时,他以自己多年的留日经验、以及对日本政坛的了解为基础,创作出了《日本论》。

《日本论》明面是在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日本民族的特性以及日本政界对华政策的变化进行介绍,但其内面,不难看出,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来“告诫”中国,强调中国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信仰”,要具备“民族统一的发展能力”,要有“自信力”,而不能有依附于“他人”的期望。

三、神权思想和明治维新

戴季陶認为明治维新就是日本神权思想的时代化。

日本的国体和神教存在着巨大的关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认为“日本国体的精华,就是古来的神道。日本国家的权力就是神道唯一信仰的表现。天皇就是最高的神的表现” ④。

因此,在戴季陶看来,日本统治阶级的思想,其实就是这种神权思想。“就表面上看来,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其实日本统治阶级的宗教,确是神教。神教的信徒,很多极力排斥佛教。”“然而佛教的僧侣,绝没有敢否认神教的。” ⑤

就是在近代科学传入日本之后,这种神权思想也没有失去它的“魔力”。首先“军人和贵族,他们的地位既由传统而来,当然也一样迷信部落时代的传说。或者有些理想上、知识上已经打破了这种观念的人,为维持阶级特权,也绝不敢便说这些神话是假的” ⑥。

丸山真男在其《日本的思想》一书中也提到。日本近代的精神机轴就是以天皇制为权力顶点的国体。这一国体以皇室为核心,而皇室的权力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必然又要联系到神道教所倡导的“神造国家”“君主神权”。这样看来,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使得日本迅速建立其对外的统一的国家,就在于受神道教信仰影响的天皇制的国体的形成。明治维新的精神支撑就是这一神权信仰,所以他们自称“王政复古”。

四、武士道和明治维新

武士道在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守之道,是武士的道德行为准则。⑦戴季陶认为“武士道”在最初不过是封建时代下的“食禄报恩主义”。“さむらい”这个词本来就是“侍者”的意思。后来经过一些儒家学者的修饰,比如山鹿素行、大道寺友山之类“士道”“武道”的书籍。武士道从制度论的武士道一跃而成为了道德论的武士道乃至信仰论的武士道。到了明治时期,这种道德论、信仰论的武士道与欧洲思想融合,形成了维新时期的政治道德基础。

戴季陶对武士阶级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时代日本社会组织的中坚进行了分析。武士道所奉行地对君主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都来自神权信仰。但是仅有名教宗法,是完全不够的,要想保持社会的安定和情趣,在另一方面,还需要人情世态的要素。因此,戴季陶将高尚的武士生活称作“血泪生活”。“血是对家主的牺牲,泪是对百姓的怜爱。” ⑧正是这样一群有血有泪的武士阶级构成了日本近代明治维新的主力,从而能够取得改革的成功。

深受神权信仰所教化的武士阶级,在近代能够担负起国家重任,推动日本的“尊王攘夷”和“开国进取”,在他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信仰的力量,是戴季陶所称赞的。戴季陶认为中国的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中国人缺乏这样一种对信仰的真诚。

五、对于中国的反思

正如戴季陶在《日本论》开篇所说的一样,与日本人把“中国”这个题目研究得十分透彻相对比,中国人对于“日本”的研究却抱着相反的态度。或是讲究“实利主义”,觉得学日本不如学英国有用;或是陷进了“自大主义”,觉得研究日本没有价值。

但是日本实在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民族。“他们以赤条条一无所有的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要算是十分可敬。” ⑨

因此戴季陶写《日本论》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他旨在利用日本的改革的经验,来为中国的革命寻出路。他指出维新事业成功之所以成功,归结到一句话来说就是“日本民族统一的发展能力已经确实具备” ⑩而这一发展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形成的,这样一种能力是日本在经历了三百多年德川时代的积累下而形成的。

具体來说就是自古以来的神权信仰以及由神权信仰而引发的“武士道”精神。神权信仰给了日本民族统一的信仰和民族的自信心,遵循“武士道”精神的“武士”成为日本维新的主要政治力量。

那么反观中国,是否存在一个能够培育全中国人民自信心,能够当作信仰的东西存在的呢?戴季陶认为那就是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

并且,戴季陶还指出“三民主义”除了可以帮助中国“复兴中国国家道德的思想,”它还是“改革世界政治生活的起点”。戴季陶认为,过去的很多国家,比如日本,在主张民族主义的同时,没有同时主张民生主义、民权主义,因而他们往往经历由民族主义国家到国家主义再到帝国主义的过程。而“以民族平等为基础,以民权为骨干,以世界大同为目标”的“三民主义”则是“解决现代人类生存问题的最完美的原则” ⑪。

六、结语

本文以书中对明治维新的论述为中心,探讨了日本的神权迷信和“武士道”精神对于明治维新成功所起到的作用,发现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告诫”中国,强调中国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信仰”,要具备“民族统一的发展能力”,要有“自信力”。

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戴季陶希望借他山之玉来“告诫”中国革命,虽有一定意义,但他忽视了中国与日本两国本身存在的差异,终究无法根本挽救中国革命。

注释:

①徐冰:《戴季陶的日本观》,《日本问题研究》1994年第3期,第67-72页。

②杨芳:《戴季陶的日本观》,《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③周渝阳、夏晶:《试论戴季陶所见武士道本源精神》,《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年第6期,第68-69页。

④⑤⑥⑨⑩戴季陶:《日本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第6页,第11页,第28页,第52页。

⑦⑧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4页,第16页。

⑪戴季陶:《日本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85、86、87页。

参考文献:

[1]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徐冰.戴季陶的日本观[J].日本问题研究,1994,(03):67-72.

[3]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M].岩波書店,1999.

[4]李建军.迩迩东邻亦幻亦真——读戴季陶《日本论》[J].书屋,2005(12):37-40.

[5]杨芳.戴季陶的日本观[D].北京语言大学,2007.

[6]孟令秀.关于对戴季陶《日本论》的一点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滕峰丽.戴季陶的前期思想与三民主义(1909-1928)[D].华中师范大学,2007.

[8]戴季陶.日本论[M].兰州: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9]周渝阳,夏晶.试论戴季陶所见之武士道本源精神[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6):68-69.

[10]次苗苗.外部视野下的“日本”——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为中心[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7中国·厦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