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德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05-04刘梦妮

艺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德阳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为多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出发,对德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德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0-03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是指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而进行的文化意义上的创作和销售。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已在多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能,并促使传统的第三产业迅速裂变出第四产业甚至第五产业群[1]。200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了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大后,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九大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期,多领域合作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2019年6月,《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该稿首次明确界定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从政策指引到法律规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扶持保障;围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确定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三个环节发力,为文化产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德阳是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0个,文化资源禀赋突出,发展潜力巨大。21世纪是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时代,德阳文化产业也面临新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本文对德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在指出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1 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其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2]。在这一模式下,地方文化产业可以凭借多个不同主体的协同创新取得创造性突破。

2 德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德阳毗邻成都,作为一座具有4800年长江文明历史的古老城邑,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独具特色的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德孝文化。德阳的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六大后,文化产业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重视,德阳文化产业也步入了新阶段。2008年后,德阳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业、新闻服务业、演出展览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影视音像业、印刷出版发行业、文化艺术品制造与经销业、文化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文化产业种类齐全,形成了较健康的文化产业格局。截至2019年末,德阳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总藏书量1042.4千册;有文化馆7个,文化站106个,博物馆11个,艺术表演团体73个,剧场、影剧院33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7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市文化、卫生、体育和广播电视总产值为3913819万元,文化产业产值占比较小。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为79户,资产总计51.5亿元,同比增长9.8%;营业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15.9%。年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为2085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员工人数为1368人,从业人员相较于全市从业人员占比较小。

從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当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就会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3]。根据钱纳里的理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23%[4]。2019年德阳市人均GDP为65745元,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1459元,占居民全部消费支出的5.73%,不仅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值2513元,还远远低于国际平均值,这表明德阳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不断增长的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多年以来,德阳工业发展领先全国多个城市,但由于政府重视程度较低、宣传方式落后等,并未发展出一套面向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产业体系。

针对德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019年,德阳市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古蜀文化名城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把本市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古蜀文化名城和旅游特色精品目的地的目标,并提出“一核、两带、五区”发展格局,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化、差异化发展水平。

3 德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对德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德阳文化产业总量小,发展速度慢,潜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相比于四川其他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并不突出。另外,德阳的文化产业影响力较弱,许多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逐渐销声匿迹,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本文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3.1 产出和宣传方式落后,缺乏协同创新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其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5]。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要使文化产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创新,否则文化产业就是一潭死水。德阳文化资源丰富,但其产出方式较为落后,在目前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文创周边上产出少,主要是由于政府、企业、民间对文化资源内容创作的关注度都不够,尤其是文创企业,大多照搬原有的文化产出成果,不重视自主开发创设内容创作平台,未为创作者提供内容创作的舞台。此外,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创产品并未结合网络宣传方式进行扩散式宣传,在省内和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都不高。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和专业人员,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等,均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上表现出了较高的重视度,政府往往会给予当地文化产业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再通过生产将知识生产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创新点“变现”,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创产品。通过以上协同创新模式,一个城市可以对本地最具特色和潜力的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从而提升本地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3.2 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与规模化程度低

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规模化效应。德阳有白马关、三星堆、庞统祠等古文化遗址,也有绵竹木板年画、德阳潮扇传统工艺、四川被单戏等传统曲艺,还有德孝文化、三国文化等思想文化。但当地政府对以上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文化资源开发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对其内涵、底蕴和思想的挖掘并不深入,衍生的文创产品极少,因而总体影响力弱。且文化认同度流失较明显,相较于乡土情感,当代的本地年轻人更重视潮流品牌消费体验。另一方面,德阳文化产业发展比较零散,并未形成相对集中的文化产业集群,很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四川省政府出台《关键文化产业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德阳绵竹年画文化产业园,这将为德阳带来更多的产业发展机遇,但是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尚需较长的时间。

3.3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文化产业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仍然被归类为第三产业,本文根据1998年哈佛大学的《Economic review-经济现状》对特征的定义,将文化产业划分为第四产业,第四产业的核心特征是纪念价值。作为第四产业,文化产业同样需要将大量专业人才的投入作为发展的基础,需要建设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文创产出和配套宣传。目前,德阳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到3000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落后,文化产出和宣传的骨干人才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亟须引入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3.4 政府层面重視程度不够,缺乏政策推进和资金投入

20世纪80年代,德阳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扩大,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一直在50%上下浮动,尤其是工业在整个第二产业中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90%,成为德阳市的立市之本。工业多年以来一直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有地方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相比之下,德阳文化产业受到的关注则很小,尽管近几年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其发展速度相较于全国许多城市仍略为缓慢。目前政府层面的问题在于支持力度不大,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力,政策保障缺失[6]。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兴旺发展的资金提供不足,文化企事业单位用工人员工资普遍不高,申报的文化项目活动经费少,从业人员缺乏提升专业水平和开展工作的动力。2018年10月,德阳政府提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重大项目支持力度,促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但后续政府专项资金落实情况仍需相关人员跟进监督。

4 德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4.1 联合不同主体参与,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需要联合不同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应在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联合共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有国内学者提出协同创新平台有平等参与性、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三个方面的特点[7],基于此平台,各种主体能够实现深度的合作,通过创新达成一致的目标,从而实现共赢。政府应完善政策以及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和其他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合作,引入文化产业发展较发达地区的经验,在当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园,进行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实力;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应在争取到政府部门关注的基础上,引入更多文化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创新内容产出和宣传形式,结合当代潮流,以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兴趣;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为政府提供建议指导,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还能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为当地文化产业带来新的生机。

4.2 引入“互联网+”新模式,扩大宣传和销售渠道

“互联网+”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8]。“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能够和不同的传统产业结合,并通过大数据实现各行业间的信息互通,打破信息壁垒。目前“互联网+”已经和工业、农业、影视、金融、交通、物流和零售业等众多行业实现了深度的融合,在与文化产业合作方面也发挥出了强大的作用,不仅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分析用户需求信息以结合潮流趋势的机会,还为其提供了商品展示和推广的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互联网+”和德阳本地文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可以使德阳本地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挖掘,对三星堆遗址、孝泉孝文化以及绵竹木板年画等历史性的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再加工,通过文化展示提升知名度,打造德阳专属IP;另一方面能促进本地自媒体、文化创意、动漫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传统的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调整产业模式,形成能够精准分析用户精神需求、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型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反过来也能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把关注的重点从产品和服务的单方面输出转移到注重服务用户需求与产品服务产出的结合上来。

4.3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体系,为文化产业带来新鲜血液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质。德阳文化产业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匮乏。要发展德阳的文化产业,地方政府需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做到政策引才、事业引才、待遇引才、感情引才,为专业人才提供发光发热的平台;高校和研究机构要完善人才的培养体系,完善从层次筛选、理论传授到实践指导的全部环节,为地方培养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此外,在提升人才专业水平的同时,要尊重人才个体差异,挖掘个性潜能,为文化产品的产出、服务的提供、故事的包装和成品的宣传提供无限的可能。

5 结语

要提升德阳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需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需要提供政策扶持和资源注入,需要和“互联网+”融合,还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而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在对文化产业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的同时,给予相关的产业一定的关注,实现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 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02):98-106,207.

[2] 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1):1-2.

[3] 王石奇.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北京怀柔区推进农村城市化调研[J].前线,2005(01):45-47.

[4] 陈思维.文化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点[J].中国发展观察,2009(05):30-31.

[5] 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9-16.

[6] 王孔智,喻晓钢.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大开发(中),2011(6):95-96.

[7] 陈大辉.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03):16-19,27.

[8] 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05):5-9.

作者简介:刘梦妮(1997—),女,四川德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德阳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车祸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德阳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