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原309国道某路基边坡滑塌勘察分析

2021-05-04员康锋

关键词:第四系粉质泥岩

员康锋

(山西省交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公路工程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32)

路基滑坡研究一直是工程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成果[1−10]。309国道为山东荣成至甘肃兰州公路,是中国东西走向的国家干线公路之一。国道309线固原过境段公路穿越黄土沟壑区,弯多路陡,车流量较大,尤其是重型运煤车较多,对路基和路面破坏严重。

1 自然地理概况

区域地貌单元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该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带过渡性,春季多风干旱,多寒潮,夏秋热而短促,降水多,但分布不均,秋季降温迅速,潮湿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区内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总体较弱,受季节变化较明显。

2 病害现状

国道309线固原某段出现路基坍塌,路基边坡横向裂缝较多(见图1),宽度较大,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同时,该段路基附近路基也出现了一定不均匀沉降(见图2),且处于下坡弯道处,对过往车辆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3 勘探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的特点,采用GPS测量地形,采用钻探及坑探结合的方式查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图1 路基边坡裂缝

图2 路面破坏

钻探取芯是探测下伏地质情况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获得路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采用干钻与水钻结合的方式进行取芯,仪器设备为XY−180型+取土器。钻孔施工时每台钻机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编录,及时现场拍照并准确记录孔深、岩性、层位、采取率、钻进的速度等。

对病害区域进行布孔,路基坍塌区域布设9个钻孔、2个探井(见图3),以便进一步查明病害区域的工程地质情况。

图3 路基坍塌区域钻孔布设

4 勘察结果

4.1 现场调绘

通过调绘可知,路基边坡出现多条平行的、沿公路方向的横向裂缝,裂缝宽度较大,最大宽度为30 cm。

4.2 现场勘察

共完成9个钻孔的钻探,坑探包括TK7(靠近7号孔)和TK8(靠近8号孔),其中TK7深度为8.2 m,TK8深度为8.2 m,现场每隔1 m取原状样(土样为粉土)保存,最后回填封孔。现场照片,见图4和图5。

图4 现场钻芯取样

图5 现场挖探

4.3 场地地层岩性特征

根据现场调绘及工程地质勘探揭示,场地内主要为第四系地层。按地层新旧顺序,将勘探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单元层,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第三系上新世地层。其中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以粉土为主,较软,结构松散,强度较低,含水率较大,呈湿、松散状态;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以粉质黏土为主,黄褐夹青灰色,可塑状态,含泥岩团块;第三系上新世地层以泥岩为主,青灰色,泥质胶结,层状构造,极软岩,岩芯多呈长柱状,中风化。现场地层土体类型较复杂,性质差异较大。

4.4 成果分析

现场钻芯发现ZK8及ZK9均在8.0~9.0 m区间出现漏浆现象,可为滑动面的确定提供参考;根据现场编录情况,运用理正软件,绘制剖面图(见图6及图7),确定软弱层,TK7靠近ZK7,TK8靠近ZK8,探井深度较浅,均为8.2 m,探井TK7下部有0.2 m软弱层,探井TK8尚未达到软弱层。

图6 剖面图1-1

图7 剖面图2-2

4.5 原因分析

由于路基边坡裂缝存在(基本平行于公路线形),坡上汇集雨水下渗使得边坡土体强度降低较大,加之软弱夹层(位于上层粉土与下层粉质黏土交界面,厚度为0.4~1.0 m,土体密度较小,松散,含水率大)的存在,土体含水率地表水下渗后吸水软化,层间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压力上升的较快,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增大大幅度降低,使软弱夹层上部土体向下发生滑动,导致边坡发生变形、滑塌。

5 结论

(1)现场勘察钻孔过程发现在边坡土中含有泥岩夹层,且其厚度较大,粉质黏土与泥岩接触面上土体强度较低,是造成路基边坡滑塌的主要因素。

(2)潜在滑动面位于粉质黏土与泥岩接触面,建议及时对路基滑塌段进行工程处治。

猜你喜欢

第四系粉质泥岩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不同pH条件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研究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渤海湾西第四纪以来差异性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指示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抚顺东露天煤矿第四系边坡锚索加固设计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泥浆脱水处理技术研究
面向地质灾害防治的第四系空间信息提取研究
胜利油田垦119区块塑性泥岩钻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