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蒙镶 金银与火的艺术

2021-04-30邓欣

旅游 2021年4期
关键词:金银器器物金属

邓欣

1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内景。

2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侧面。

汉藏文化相结合

“前方到站是终点站宏福苑小区西,请各位乘客不要倚门站立,下车刷卡。”快速公交3号线内的提示音缓缓传来,我跟随提着大包小袋的乘客一起下了车,在街边见到了早已等候的北京蒙镶第四代传承人吴中凤老师。刚一见面,吴老师就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申请国家级非遗成功了”,雀跃的语调,眼睛里的点点星光,难以掩藏对蒙镶的热爱。

与吴老师穿过小巷向建在温榆河畔的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走去,随性的吴老师在路上与我说起最近蒙镶的工作。步行约莫200米,就见温榆河畔赫然矗立着一幢两层的、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吴老师打开锁着的门,迎着这片宽阔的区域介绍道“这就是我的院子”。眼前的院子除了那栋两层的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建筑物。中间有大片的池塘,池塘边上有一大片的空地用来种植作物,午饭时就从地里采摘自种的蔬菜、谷物,和种地的农民一起吃。

3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内设展柜。

4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内设展柜。

5鎏金银八角盘(宋)。

6金爵(明)。

7七重宝函。

顺着池塘边上的木道绕池而走,来到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蒙镶”字样的匾额悬挂在博物馆的正中方向。吴老师去旁屋寻学生拿钥匙,钥匙开锁的声音刚落下,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在展柜里的蒙镶工艺品,中央、左侧、右侧的木柜里皆是,从先前仅凭文字描述的想象到此刻见真容,只能说:它远比想象中神秘。采用金属材质,镶嵌玉石珠宝,做旧的风格,静静地放置在木柜上,仿佛在诉说着久远历史的故事。

蒙镶是受外域文化影响的蒙藏民族金属工艺和汉族的宫廷金银器工艺的结合与传承,它源于西藏喜马拉雅区域的尼泊尔、印度文明。尼泊尔是佛主释迦牟尼的诞生之地,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金银作为佛教七宝之二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马拉王朝时期,制作金银、铜和其他金属的工匠的工艺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在1400余年前,唐朝正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盛的时期,丝绸之路也繁荣畅通,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金银器作为外来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常作为礼物或朝贡品进入唐朝,出现在皇室和上层社会生活中,也在佛教活动的使用上达到了高峰。同时唐代的工匠拥有成熟的工艺,吸纳外来文化并对本土器物进行创新,类别繁多,装饰规整、富丽堂皇。“看这个高足杯,造型学的是欧洲的,把欧洲的图案改成我们宫廷自己的,上边有狩猎相关的马、鹿、树等图案,还有套眼鱼子纹,这就是欧洲意大利的手法”,吴老师拿着唐朝时期的器皿说道。后来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七重宝函等都反映了当时唐朝时期汉族金银器工艺的发展。

7世纪中期,松赞干布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后,迎娶了当时位于吐蕃南部的泥婆罗(尼泊尔)好佛的尺尊公主,聚集在尼泊尔的佛教文化经由丝绸之路的连接进入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自此唐朝与吐蕃结为姻亲之好,藏传佛教得到发展并向中原地区扩散。

1鏨金镶宝九龙壁。

2铜八仙过海。

而北京作为六朝之都,各民族文化交汇于此,到了元、明、清三朝,使用汉族的金银器工艺与信奉佛教的蒙、藏等民族的金属工艺结合,北京蒙镶确立了其特有的风格,多为皇室贵族或宗教祭祀所独有。清朝政府自顺治九年起在北京、承德等地区修建了大批的喇嘛寺庙,其中最著名的雍和宫是雍正皇帝登基以前的王府改建的,蒙镶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后在清朝末年宫廷造办处的工匠散落到民间,与北京的民间艺人融合,逐渐形成行业。

结缘蒙镶守工艺

3吴老师在制作蒙镶。

4工作室内景。

清末时期的民间行业艺人主要聚集在北京市东城区,多分布在安定门内外、外馆东街、五道营、雍和宫、东直门大街等地。北京蒙镶创始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当时在京的錾铜艺人石荣、石富在雍和宫附近开设了荣和、荣增和铜佛铺,成为北京蒙镶第一代传承人。1947年北京蒙镶第二代传承人石荣之子石醒非将原“荣和”铜佛铺改成“石醒非铜品厂”。新中国建立后,几经合并于1972年改组成立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康文昇是当时唯一的蒙镶大师石荣下传第三代艺人,而吴老师便是在金属工艺品厂认识康文昇大师,结缘蒙镶的。

1971年,16岁的吴老师进入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工作。直到1978年,师从蒙镶大师康文昇。主攻设计的康文昇大师让吴老师学会把握整个蒙镶制作,灵活掌握对设计的作品进行整体、局部的拆解和工作分配。1985年,吴老师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班学习。学成归来后,她拾起了久违的蒙镶技艺,用所学的绘画艺术与蒙镶手工艺结合,使蒙镶手工艺向前推进。

一直致力于蒙镶发展的吴老师在2005成立北京市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而北京蒙镶也在2007年入选北京市级非遗名录,2009年吴老师被确立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吴老师在北京温榆河畔“御码头”建立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今年是吴老师坚守在蒙镶的第50年。她在蒙镶的道路上探寻的同时,也带有五六位学生,其中两三位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蒙镶制作的所有工序,其余的学生分别掌握蒙镶不同的工序,“也放心了很多,现在有人能把这项工艺学下来,传承下来。”

吴老师坐在工作台前聊着关于50年来追寻蒙镶的故事,最年少的时期结缘蒙镶,那时还未知后来的缘分竟是这般深远,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传承北京蒙镶并使其跟随时代的发展。现在她和学生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修复、仿制、复制,佛教法器,礼仪器皿的制作以及各类蒙镶品工艺的设计和订制。

精细錾刻注文化

在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的展室右侧是吴老师和学生平时制作蒙镶的工作室,除了摆放有4张工作台,还有蒙镶的制作工具,一大筐的工具整齐码放。蒙镶从工艺上有打胎、錾雕、攒活、焊活、抛光、鎏金、做旧、镶宝石等十几道工序,所用的有撬棍、铁锤、马鞍子等原始工具。在开始制作前,先要做准备工作——熬胶,这个胶在后面的錾刻步骤中起到保护金属的作用。所用的原料有食用油、白土、松香,白土可以使胶熬出来不会太过于稀,食用油使胶非常软,松香则使胶非常硬,要想掌握好适中的软硬度和黏稠度,还得有经验的师傅把控。

熬制好胶便进入到蒙镶工序的第一道:打胎,也就是打器物的造型。这个最初是唐朝由丝绸之路带来的西方锤揲技术本土化改造而成,将金属薄片不断敲打成器物的造型。比如做一个铜壶,先是要将铜片敲打成壶身的造型,再将铜壶的其他组成部分一一敲打成型。因此近看蒙镶就会发现金属上遍布着好似鱼鳞的锤痕,密密麻麻,展现出了金属器物的肌理美。这非常考验手艺人的功夫,一不小心就容易将金属薄片打破。

5铜蒙刀。

6鎏金狮纹盘(唐)。

7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正面。

1唐代地宫文物。

2朱碧山银槎(元)。

打好器物的造型之后,就到了第二道工序:錾刻。錾刻有平錾和凸錾之分,錾刀也因此有不同的類型:冲子、弯钩、踩錾、脱錾、直口、托錾、印錾等,每种工具又有薄口和厚口之分,型号也有大小之别。而平錾就是在平面上錾出器物的纹饰,为初学时必学的工序之一。凸錾,顾名思义就是对金属正反两面进行敲打。首先要将之前熬制好的胶拿出来,附在金属薄片下作为保护,再将设计好的画稿贴在金属薄片表面,用锤子和尖头錾子顺着画稿上的线条持续敲打,这样便能将画稿上的纹饰錾刻在金属薄片上,使向内凹陷的图案向内凹陷,行话称为“阳錾”。下一步则是“阴点”。阳錾是从金属器物的外部向内錾刻,阴点则与此相反,是从器物的内部向外部錾刻,使图案向外凸起,阴点时需将胶垫在金属薄片下。而錾刻出的纹饰要有立体感,则与“起位”相关,意为图案的最高点到金属表面的垂直距离,一般而言,起位越高,錾刻的立体效果就越强。阴点完后再次灌入胶,回到外部再次錾刻,使纹饰的立体感更强烈,这就称为三火胶,三次錾刻需要灌三次胶。

但有时由于作品所需的精细和复杂程度不一,就不是三火胶,也许是九遍,也许是几十遍。等到每部分的錾刻完成之后,就开始进行组装。为什么说蒙镶是金银与火的艺术呢?关键就在这儿:焊活。所有金银器物的独立部分錾刻完成,小部件中要进行小攒(小焊),再用焊枪去大焊。为了防止老的焊口因为过热而裂开,要在接口处点焊药,用将近800℃的高温加热,熔化的焊药将原本分离的小部件粘在一起。若冷热不均,热处就会变形甚至开裂,所以这一工序直到现在,还是由吴老师一个人来完成。

通过了焊活的挑战,不算蒙镶工艺品的最终完成,还要对已经焊接好的金属器物抛光,使器物的表面平整,再进行鎏金、做旧,镶嵌上玉石珠宝才算是最终完成。一般品类的制作至少需要3个月,精品的制作则需要数年才能完成。而最后的镶嵌宝石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种宝石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比如珊瑚代表权利,青金石代表天空,绿松石代表大地,配以做旧的风格,神秘而又精美。

在工艺上,吴老师认为最有挑战也是最关键的是“焊活”,但除工艺外,蒙镶的文化内涵非常浓厚,设计更是对工艺师的综合考验,“除了技艺本身学十年八年,那么再要把设计做出来,还要读懂中国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想要把这种工艺和文化向前发展,就需要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感知力,才能设计出来与时俱进的蒙镶工艺品。”从事北京蒙镶工艺,就是要作金属的“知己”,挖掘蒙镶作品内在“灵魂”,这样在长年累月的手艺打磨中,对文化的感悟里,才能够将蒙镶的味道、蒙镶的精髓呈现出来。

痴迷蒙镶倾心血

作品对于手艺人来说,犹如自己的一面明镜,不仅是自己所学的手艺在其上淋漓尽致地展现,更是将手艺人背后的文化积淀和信仰呈现其中。

3银法轮。

4铜韶山冲。

5银佛塔。

6铜文殊菩萨。

吴老师制作的《铜文殊菩萨》在1991年参加亚太艺术博览会时获得金奖。用铜錾出立体的人像,人像面部神态逼真,头发丝丝可辨,如若脸型稍有偏差,头部的装饰立体感不足,都无法达到此种效果,难以想象此间的技艺之精密。

吴老师的另一件作品更是达到了技艺的极致。在1992年成立吴中凤工作室后,历经6年制作出錾金镶宝九龙壁。这件用料15000克黄金,镶嵌有2134粒祖母绿、月光石等天然宝石的“国宝”级艺术珍品,在长1.065米,宽0.125米,高0.265米的金属薄片上,吴老师一共雕刻了136条龙,有团龙、降龙、升龙、行龙等,翻江倒海,造型各异,腾云驾雾跃于波涛之上。不仅如此,据当时记载的资料显示,吴老师在1毫米簿的金板上錾雕6个不同层次、不同的图案:第一层是远处的平雕山影,第二层是浅浮雕的云彩,第三层是半浮雕的水波,第四层是高浮雕的山石,第五层是每个立面用立体圆錾完成的8条辅龙,第六层是中央的主龙。而在这1毫米的金板上来回翻點錾,最高处就有25毫米,最薄的地方拿针一扎就破了。而为了能錾出活灵活现的龙,吴老师4个月未下楼,沉浸在对龙的动作、神态、力量的感受中,导致极其恐惧软体动物的吴老师还曾在睡梦中梦见自己被蟒蛇追而吓醒。最终这件作品问世,呈现在专家组面前时,鉴定经验丰富的专家们连连惊叹錾金镶宝九龙壁“空前绝后”的技艺,他们在鉴定书上写道:“其工艺水平达到并超过了历代錾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采访间隙,吴老师还透露其后续对蒙镶作品的制作计划。提起为什么能一直坚守蒙镶,吴老师轻柔却坚定地道出“因为我在蒙镶这条路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从碧玉年华至花甲之年,说起蒙镶,吴老师的眼睛泛着光,正是这一份对蒙镶的痴迷和一颗赤诚的心,使得蒙镶艺术在她的坚守中一直以独特的魅力绽放。

TIPS

吴中凤作品:《錾金镶宝九龙壁》《银佛塔》《铜八仙过海》《铜浮雕敦煌舞女》《铜蒙刀》《铜韶山冲》《铜文殊菩萨》《银鎏金七政》。

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福苑北街御码头

7银鎏金七政。

8银鎏金八宝。

猜你喜欢

金银器器物金属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明清金银器,低位反弹可期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云南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墓地出土金银器研究
唐代工艺品中器皿的图案艺术
金光灿灿银光生辉
器物之心
工业金属Ⅱ个股表现
金属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