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物理模型击破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教学难点

2021-04-30

中学生物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杂交瘤橡皮泥单克隆

(中山市桂山中学 广东中山 528463)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广泛而重要,特别是医疗行业,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和免疫防治,对人类社会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第一次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HAT培养基的筛选机理、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是怎么操作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要重实践”的基本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些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以橡皮泥为材料动手制作物理模型,借助模型模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从而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为未来的应用做好准备。

1 课前准备

准备红、橙、绿和白四种颜色的橡皮泥,打印出表1、表2、图1。

图1 模拟筛选所需要的杂交瘤细胞模型图

表1 模拟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活动一

表2 模拟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活动二

2 教学活动

2.1 追寻单克隆抗体的来源

教师播放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清用于治疗重症患者的视频,提出问题串:血清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哪种能产生抗体?该类细胞由谁分裂分化而来?B淋巴细胞会存在于哪里?教师利用问题串,带领学生回顾免疫学相关知识,引出深层次问题:康复者血清中的抗体是否是一种?为什么?使用血清抗体会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获得单一、纯净的抗体?借助这些问题,教师从“单”即一个和“克隆”即复制两个方向解释单克隆抗体,进一步提出问题:市场对单克隆抗体需求很大,已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能否担此重任?它的缺陷在哪里?谁能无限增殖?可否获得一种细胞兼具两者优势?由此,教师引出两位科学家的突破性思维,得出杂交瘤细胞的特点,为后续的模拟实践做好理论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情境,以情境为基础展开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2.2 模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定量的橡皮泥(以橡皮泥球模拟细胞)、表1、表2、图1。在学生开展模拟活动时,教师进行适度指导。在成果展示环节,由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成果评价环节以生生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

2.2.1 模拟筛选杂交瘤细胞

学生活动一:假定红色代表能产生所需抗体的B淋巴细胞,白色代表骨髓瘤细胞。请写出诱导融合后培养基的细胞种类;红色和白色两两任意融合,请捏出所有的可能情况和你认为的杂交瘤细胞。学生的成果展示如图2所示。

图2 模拟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活动一成果图

学生活动二: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脾脏中可以直接分离到能产生所需抗体的B淋巴细胞吗?如果不能,红、橙、绿可以分别代表哪几类B淋巴细胞?将红、橙、绿三种情况考虑进去,请捏出杂交瘤细胞和所需要的杂交瘤细胞。学生的成果展示如图3所示。

图3 模拟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活动二成果图

设计意图:活动一是活动二的基础,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杂交瘤细胞,为第二次筛选奠定基础。

2.2.2 模拟筛选所需要的杂交瘤细胞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种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所需抗体吗?克隆化培养指的是什么?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抗体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抗体的产生种类是由什么细胞决定?抗体检测中能和抗原结合的抗体是由什么细胞产生?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用三种杂交瘤细胞(每种一个)进行模拟,用B淋巴细胞对应颜色的橡皮泥分别模拟抗体。学生成果展示如图4所示。

图4 模拟筛选所需要的杂交瘤细胞成果图

设计意图:启发性问题为模拟实践指明了方向,模拟实践又将学生的思维外显出来,教师可以准确捕获学生的知识盲点,助力学生深刻理解第二次筛选的机理。

2.2.3 释疑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教师展示DNA复制过程中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图(图5),告知学生HAT培养基中H、A、T均有添加,正常细胞两种途径都可以进行,骨髓瘤细胞中激酶或者转化酶缺陷,提出问题:为何只有杂交瘤细胞可在HAT培养基上生存?

图5 DNA复制过程中核苷酸的合成途径

2.2.4 分析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抗体的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所需要的杂交瘤细胞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你更倾向哪种方式?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开放性问题,锻炼学生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分析,大胆猜测的能力。

2.3 思考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书本上相关内容,提出基础问题:单克隆抗体使得早孕检测提前了10 d,体现了什么优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机制和传统药物相比其优势在哪里,体现了什么优点?可否直接用本节知识去制备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会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制备适合人类的该抗体?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科学的魅力,加强认同感。教师利用如何治疗新冠肺炎这个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培养科学的萌芽。

3 教学反思

针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特点,笔者采取了构建模型的方式,该方式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模型材料选取了可塑性强、直观形象的橡皮泥。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模型制作,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强化了科学思维。

猜你喜欢

杂交瘤橡皮泥单克隆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做个橡皮泥爸爸
借像皮泥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伏马菌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初步应用
TSH受体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一种快速制备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方法
杂交瘤研究中染色体分析的方法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