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浮士德》中的人生哲学

2021-04-28施吟吟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浮士德歌德

摘  要:《浮士德》作为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历经两百多年仍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这也充分体现了这本小说的本身含义。本文通过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围绕《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其中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浮士德;人生哲学;歌德

作者简介:施吟吟(1999.1-),女,汉族,嘉兴市桐乡市人,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2

在正式进入《浮士德》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这一词在法语当中,它的含义为幸运,幸福的意思,来源于拉丁文的写法。浮士德的故事也一直有两种身份,其中一种的浮士德作为一个魔术师,他的一生过得颠沛流离,后来由于结识了魔鬼,有飞行的想法,在威尼斯进行飞行作业时,不幸坠落,这是较为简单的一个版本。而另外一个版本就更加具有故事性,主人公浮士德能够计算地球的运转,以及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有名的占星家。因为在当时并没有高科技观察天文,所以占星家是一种非常炙手可热的职业。他们可以预知未来,预测各种重大灾难。这两个浮士德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得到了魔鬼的帮助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虽然他们的生活有了本质上的改变,但是由于出卖了自己的良知,导致灵魂下地狱。浮士德的形象仿佛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要在诱惑下选择出卖自己的良心,不能过分地贪图享受,并且不能为了权贵选择堕落。

一、浮士德形象分析

我们来分析浮士德这一形象是如何转变的。从前有一个作家叫约翰·施皮斯,他总结了整个世纪有关浮士德的描述,从而出版了《魔术师浮士德》,这一书出版之后立刻大卖,选做几十种语言出版到世界各地。与前文的浮士德形象相比,这一浮士德的故事就相对复杂得多。

这一版本的浮士德有多重身份,既是魔術师,又是学者,同时还精通占卜,能够使用魔法来满足人们的任何需求。有趣的是这位浮士德的身份都出自平庸,作为农村出身,在大学中学习神学[1]。在中世纪时期,神学是大学当中的主攻科目,他当时也下了很多功夫来钻研神学,当他毕业以后又钻研占卜跟数学,并且精通医术。在故事中,浮士德与魔鬼达成协议,放弃了自身的信仰,魔鬼可以陪伴服务他24年,而浮士德需要把自己的灵魂出卖。在这种条件下,浮士德很快学会了很多技能,他可以上天下海,周游世界各国。并且他还利用他的魔法,召唤了海伦,还与其共同生有一子。

二十四年转眼飞逝,合同到期浮士德的所有都归属于魔鬼,故事到了这里也愈加紧张。浮士德在家中与他的学生彻夜长谈,在午夜时分把学生送走后独自待在家中,到第二天他的学生上门寻找他时,发现他已经不见踪影了。但是家中还留存着他的牙齿跟眼睛,墙壁上也残留着他的血迹。在大家四处寻找浮士德时,发现他的尸体藏在化粪池当中。他的学生将他的尸体与器官放在一起埋葬。再后来他的学生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留存的手稿,记录了他与魔鬼签订合同的全部过程,以及自己这24年来的所作所为。

施皮斯的这部浮士德利用自叙的方法,形象地表达了他这一生的作为。这个故事有双重启发,第一是给浮士德这一形象蒙上面纱,让读者保留念想,在这种民间虚构故事中发挥想象,同时也在告诫后人,在生活中不能为了自己的贪欲而出卖自己,这种做法只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惩罚。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貌似没有读懂读者真实想表达的含义,反而有人以此为荣,羡慕他的生活。很多人觉得他虽然结局很悲惨,遭受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享受了很多人一辈子得不到的荣华富贵,还获得了超能力,

后来伟大的作家马洛,根据浮士德的故事改编了一个剧本,名字叫做《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马洛对戏剧剧本进行了改编,剧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者,他想要学习更多的学问而跟魔鬼签订合约,满足自己的欲望,获取驾驭知识的能力[2]。

马洛的戏中充分的演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重要性,这部剧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其实,追求知识也就意味着追求权力与力量,古希腊人对知识的追求欲望很强,但是浮士德与其是不一样的,浮士德追求的更多是物质以及力量。虽然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他的内心也一直饱受煎熬,过着痛苦的日子。所以马洛的笔下构造了一把“双刃剑”一边是努力追求梦想的天使,一边是为了追求目标而出卖自己灵魂的恶魔,一个正能量一个负能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很多人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人都渴望变成浮士德,人人也是浮士德。

浮士德这一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德国民间充斥着关于浮士德的各种神话故事。这也是歌德写作的初衷,从小都听着关于浮士德的故事,打小就对浮士德特别熟悉。所以在他大学以后尝试写作一本完整的浮士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写作中断多次,跟自己心理预期的浮士德相比内容比较丰富,把自己毕生所想都融入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二、浮士德精神人生哲学的意义

它源于的启蒙运动对人类理性的普遍信心,而这种信心源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对人的高度信心和对生活的价值,强调积极的行为,并且永远不满足,这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西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动机。这种文化精神在民族精神的形成中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不容忽视。但是,从21世纪人类发展的高峰期反思“浮士德精神”也具有消极意义。例如,认为人类征服天空,通过对自然的无休止的征服,资源的消耗,文化和生态的恶化:在文化上无视其他国家的传统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是霸权主义。所有这些都与过度自信,西方文化的精神无关,西方文化过度提倡生活行为并征服意义。在80年代,许多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西方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西方文化精神的不足。1986年,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布了宣言,指出人类要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学习东方哲学,从孔子,老子思想当中吸取经验,找到正确的出路。

其次,应该从人性和生活哲学的角度,对“浮士德精神”关于人性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与发展的深刻哲学思考。浮士德的追求本质上包含两个根植于两个的方面,一个是对爱的强烈渴望,沉浸在爱情当中无法自拔,利用自己的权利贴近世俗。另一个则是想要远离世俗,获得自由,寻找更高的境界。当然,强烈的爱欲是生命的最初愿望,而我们祖先的精神境界意味着人类的道德本体论。浮士德精神肯定了双方的追求,但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绝对存在的。浮士德精神深刻地揭示了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本体论冲突中,人性不断升华,在这种本体论冲突中,人性不断升华,在这种本质性的矛盾运动中,人的欲望开始与道德统一,矛盾被缓和,这一过程是“新奇的”,且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过程才进一步激发了生命的意义,这一思想在哲学上非常深刻[3]。

值得指出的是,歌德不仅通过“浮士德精神”的对立来解释人性的本质和人类发展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通过浮士德与米夫主义者的善恶统一来揭示人性。精神和世界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与歌德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家黑格尔公开承认,他曾经从这部史诗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并说他的精神成长完全取决于歌德。

三、“浮士德精神”中永不满足的精神

浮士德的生命在不断运行,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而明确的人生目标,无论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他的追求都不能停止。作为一名中世纪学者,浮士德必须成功,必须全面研究哲学,法律,医学,神学,并指点那些追求大师,医生,神父和律师的人。然而,浮士德终于对这些研究感到厌倦,宁愿向魔鬼发誓要换来新生活。浮士德还成功地追求权力,名望和财富,在皇帝的信任下尊重权力,但仍然“看到分歧并转向”,放弃名利,权力和财富来追求美丽。浮士德对身心的追求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从不忧郁废。当他感到生命的脉搏时,他激起了继续追求生命直到死亡的渴望。瞬间到来。浮士德肯定了欲望,感觉和情感生活的经历,但并不属于感官享受。浮士德的生命总是在不断探求新知识,不断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很多人认为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又在追求完美同时又不满足现状,他的一生心灵总是得不到安宁。浮士德的去世和灵魂的故乡已经反复证明了这种生活哲学。在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浮士德陷入了想象成功的巨大喜悦中。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不满足现状不断创新,假如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社会就将会倒退,人也得不到幸福感。幻想一下,假设什么都能按照人的思维实现,那我们每天都会做着重复的事情,没有感情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这种感觉是十分难受的,所以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充实自己。死后,浮士德的灵魂被天使拯救,并被送往天堂。这个命运表明,只要永远不满足并继续追求和创造,生活就能达到幸福和光明的状态,并能获得高贵和不朽的意义[4]。

结束语:

从作品上看,浮士德确实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能给人给予很多启发,他不断追求完美,渴望进步是很多人學习的榜样。相比老子,孔子等人来说,浮士德还是与他们有很大不同,东方圣人的思想是远离尘世间。而浮士德一直在追求,他不会断念,不会放弃,一直在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永无止境永不放弃成了浮士德的代言词。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古代,近代人们已经逐渐领悟了浮士德思维,已经不是知足常乐的状态了,每天都在进步,想要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浮士德文明一直具备双面性,虽然存在很多歧义,但是不可否认浮士德精神确实打动了很多人。假如没有浮士德文明,我们将会不思进取,成天做着重复的东西,正因为接触了浮士德文明,我们才会不断创新,追求新鲜的东西。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过快的节奏容易让人迷失自己。所以有时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停下来好好反思,给自己留出时间细品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王宏图. 《浮士德》中的人生哲学[J]. 名作欣赏, 2016, 000(001):123-130.

[2]杨武能.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J]. 外国文学评论, 1999(04):115-121.

[3]林珊玲. 《浮士德》人物形象浅析[D]. 吉林大学, 2004.

[4]李彩玲. 浅析古诺的歌剧《浮士德》[J]. 2007.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浮士德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歌德的书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贺麟人生哲学的精神向度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我要歌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