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玉兰:一生唱不完的庐剧情

2021-04-28汪小年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唱戏玉兰梅兰芳

汪小年

丁玉兰不曾想过她可以把庐剧唱到北京,把这个曾称为“倒七戏”的地方小戏唱进中南海怀仁堂,并因此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连京剧大师梅兰芳都说要向她学戏。

如今90余岁的丁玉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有庐剧,就没有我丁玉兰。”当然,对于喜爱她的徒弟和观众们来说则是“没有丁玉兰,也就没有现在的庐剧”。丁玉兰就如同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已然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一个艺术符号。

为生计所迫,走上唱戏之路

丁玉兰1931年出生于合肥肥东县草庙集武集户村外婆家旁的一个鸭棚里,因为鸭棚旁有棵梅花树,家里人就叫她“小梅姐”。小梅姐家境贫寒,父亲杨永才1937年被日军杀害。8岁时,母亲武子芳带着她和小弟到相邻的定远县去讨饭,遇到了唱倒七戏(庐剧旧称)的丁家班,她们才稳定下来。

丁家班的班主叫丁有和,后与小梅姐的母亲“拢了家”,成为其养父。一次,丁家班唱戏唱到含山县附近,那里有个胡家班,因为班里有个10岁的小男孩会唱戏,那里的百姓觉得很有特色,便经常请他们过去唱。胡家班唱一台戏能得一斗二升米,而丁家班才有六到八升米,眼见着大家都吃不饱了,班里一位陈姓伯伯和班主一商量,不行也让小梅姐唱戏吧。母亲武子芳起先不答应,那时女子唱戏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但终究抵不过大家苦苦相求,答应了。

师傅们晚上教唱戏,第二天下午,熟记了戏词的小梅姐就上台了。8岁首次登台的小梅姐把《雷打张继保》这场戏唱得十分精彩,从此,七里八乡都知道丁家班里有一个会唱戏的小女娃,请丁家班唱戏的雇主多了,唱了一个月后,唱戏的“价格”也增加到了一斗八升米。

之后,小梅姐拜庐剧著名艺人郭士龙为师,专攻花旦、青衣,勤奋加上严师的指导,小梅姐的戏唱得越来越规范,到十五六岁时,唱腔圆润、表演细腻的她,已能唱《小辞店》《秦雪梅》《休丁香》等不少拿手戏了,渐渐成为皖中一带有名的倒七戏名角。

庐州“玉兰”花开

1949年,合肥解放了。合肥的平民剧社三顾茅庐邀请小梅姐进城演出,演出时剧场门口要贴戏报,戏报上要写演员的名字,可总不能写“小梅姐”啊,大家就在一起商量,为她取了“丁玉兰”这个名字,“兰”取自“梅兰芳”的“兰”。“我想可能大家是希望我能成为梅兰芳那样的一代戏曲大师吧。”丁玉兰回忆道,“进合肥我唱的第一出戏是《秦雪梅观画》,这出戏非常难唱,有九腔十八调,我们常讲‘学会观画,走遍天下。”这出戏让丁玉兰在合肥一炮而红,来剧场看戏的人越来越多,常常是一票难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丁玉兰庐剧表演的“黄金期”。1954年,她参加了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参加汇演的有35个剧种,158个剧目,但丁玉兰凭借庐剧传统剧目《借罗衣》,获得演员奖一等奖。她把《借罗衣》中爱慕虚荣的二嫂子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她扮演的这个经典角色至今无人能超越。“演戏曲人物就要钻,要演什么像什么。演员必须要有感情,要用自己的唱腔、动作和表情,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里。”丁玉兰说。演出结束后,上海越剧团、海政文工团等二十多个艺术表演团队,都来合肥跟她学《借罗衣》,交流演技。

舞台越来越大,戏越唱越多,丁玉兰就越感觉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一次,她在淮南洞山煤炭学院演出《玉簪记》,此戏词曲高雅,丁玉兰把清高、孤寂的陈妙常演活了。演出结束后,很多大学教授捧着本子请她签名,但没上过学的丁玉兰不识字,大家都以为她是故作谦虚。尴尬的经历,逼着当时已誉满庐州的丁玉兰开始识字、学习乐理、苦练身段,这也使得她这一期间表演艺术得到了更大的进步。

把庐剧带到北京

1957年,丁玉兰参加安徽省地方戏赴京汇报演出团,这是她庐剧生涯中的巅峰时刻。4月8日,首演在吉祥剧场举行,演到《借罗衣》中“跑驴”一段时,台下响起雷鸣般掌声,演出结束后,丁玉兰不停地鞠躬谢幕,一连谢了六次幕。周扬、田汉、梅兰芳等人到后台慰问大家,梅兰芳还热情地握着丁玉兰的手说:“跑驴舞蹈动作设计得很好,小驴子步子走得太像了,丁玉兰同志,我要向你学习啊。”“为什么我能将跑驴演得那么像呢?主要因为我小时候经常在农村流动演出,靠双脚走路,剧社里的人怕我一个小丫头吃不消,每次就找一头驴或一头牛来驮我。久而久之,我就熟悉了毛驴的动作,摸准了毛驴的脾气,自然跑驴舞就演得像一点。”丁玉兰说,“戏曲毕竟是来源于生活的。”两天后,丁玉兰在北京剧场又演出了《休丁香》,演出后,北京各大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纷纷发表了评论文章。

演出团在北京演出了近一个月,就在丁玉兰一行准备离京返回时,4月30日晚,她却收到了周总理邀请她参加五一国宴的请柬,五一节当日又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看到了毛主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盛大的场面,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被人鄙视、受人侮辱的戏子,现在我竟登上了天安门广场,我做梦也想不到。”当时的丁玉兰激动不已。

更大的惊喜在后面,5月6日晚,演出团在中南海怀仁堂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了专场汇报演出,这是庐剧史上的第一次。演出后,丁玉兰与同事们受到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總理还单独留下接见了演职人员,谈了46分钟的话,并安排丁玉兰在京治疗眼疾。“我一生中六见毛主席、七见周总理,没有党的关怀,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8岁登台演出,26岁赴京会演,18年的勤学苦练,丁玉兰终于让名不见经传的“倒七戏”走向了全国。

一直走在传承的路上

在丁玉兰80多年的庐剧生涯中,她塑造了大约100多个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她的名字始终是庐剧界的一块金字招牌。1993年,62岁的丁玉兰从合肥庐剧团退休,但仍被庐剧团返聘回去当老师,之后又担任庐剧院的艺术顾问和艺术指导。直到现在,“我还是四个老年大学的老师,我成立的‘玉兰剧团就是老年大学优秀学员的实践基地。退休后,我带着玉兰庐剧团学员排练了包括《梁祝》在内的7台大戏和《借罗衣》在内的11个小节目”。如今,91岁的丁老师为传播庐剧仍是不遗余力:“2006年,庐剧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传承人,所以更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我带的14个徒弟,如今都是庐剧的中坚力量,至于我带过的学员那就数不清了。”

“庐剧是地地道道的草根艺术,但要想走得更远,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那就必须要有创新,但不管如何创新,庐剧的‘心脏不能变。庐剧与黄梅戏、京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唱腔上,所以庐剧的唱腔一定要保留,这就是庐剧的‘心脏。”

丁老去年年底刚做了一次手术,身体刚康复不久,但就在记者采访的短短两个小时间,她接了好几个电话,上课、演出、开会很多事情都在等着她,“我现在比上班都忙哦,时间排得满满的,在你之后还有个南京的记者要采访我哦。”不过,“没有庐剧就没有我丁玉兰,我会一直宣传庐剧,一直唱下去,唱到我唱不动为止。”

猜你喜欢

唱戏玉兰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函数搭台 导数唱戏——构造函数破解导数问题的三种策略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政府搭台 自由唱戏
山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搭台与唱戏
齐心协力 同台唱戏 合力推进职业院校关工委建设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