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1-04-28房敏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法治道德

房敏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帮助每个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决定性阶段,所以需要为小学生创造诸多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以引导保障学生的成长。学校是进行德育的主场所,小学阶段也是实施爱国精神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因而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学校需要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放在主要位置。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梳理教学内容捕捉切入点

教材存在的意义是为教师的上课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共同的载体,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实现顺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也为教师向学生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爱国主义精神内容诸多、覆盖到方方面面,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具备从教材中找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点,让小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初步的感知,从而为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打好基础。

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有诸多内容涉及爱国主义精神,只是存在的形式有差异,有显性与隐性之差。因而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时,可以从题目着手,将那些显性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内容全部总结出来,而后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利用导入环节为小学生细致讲解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欢欢喜喜庆国庆”,从教学内容方面分析,属于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实际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国庆节的由来,在了解国旗、国歌、国徽过程中渗透爱国的概念与精神,让小学生知道爱国是每个公民都要具备的道德规范,而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团团圆圆过中秋”,就属于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其利用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加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点出“爱国”概念,使学生对爱国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因而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深挖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无论是心理还是认知能力方面都处于低水平,只是普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概念,还无法实现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标。因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存在抽象性,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征,借助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故事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可在其中感受与体会,真正实现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教学效果也就更好。

故事教学法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一种方式,因其充满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接受能力。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生活中实际的生活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情感体验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内容的理解。例如一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我的新伙伴”内容,教师就可利用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大胆积极地分享同伴故事,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够看到他人的优点,加深小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中文明、友善的体验与感悟,让小学生将自己的语言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内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属于活动性强的课程性质,目的在于道德与法治实现内在的结合。如果要在課堂上实现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学生心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与道德与法治专题结合,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精神牢牢固定于小学生心中,让他们知道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从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华民族文化教育、革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都是课本中可设置的专题。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对特定的主题认识得更加深刻、全面。而且在进行主题教育时,还能够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化。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文中所涉及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了解我国抗战时期的艰难史,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学习先辈们不怕苦、勇于牺牲的爱国情怀,让这种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小学生时期是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较强的时间段,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学校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需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将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内容始终贯穿到教学之中,让小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