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诱导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变和侵袭转移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2021-04-28黎哲昊卜歆封琳胡君璧申亮亮关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样癌粘液共培养

黎哲昊 卜歆 封琳 胡君璧 申亮亮 关键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最常见的原发唾液腺肿瘤,约占恶性唾液腺肿瘤的35%[1-3]。根据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低、 中、 高3 种分化类型。其中低分化肿瘤极易发生淋巴结和远端转移,五年生存率仅30%[4-5]。明确其发生机制,对于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调控肿瘤生物学行为改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7]。其中,N1型可通过分泌介导T细胞活化等多种方式,发挥抑癌功能;而N2型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分泌金属基质蛋白酶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多种细胞因子的方式促进肿瘤的生长、血管发生等过程。本研究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调控人粘液表皮样癌上皮-间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中的意义,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了解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MC3细胞由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建立,是来源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1的高转移细胞株,培养液为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条件为37 ℃、 5% CO2、饱和湿度的孵箱。裸鼠和C57小鼠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兔抗人E-cadherin单抗、兔抗人Vimentin单抗、兔抗人TGF-β多抗(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美国); 小鼠抗人β-actin单抗及Western印迹试剂盒(Sigma公司, 美国)。

1.2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C57小鼠,分离胫骨和股骨,剪掉两端后用稀释液正反冲洗3 次骨髓腔至发白。收集稀释液,利用70 μm尼龙筛网过滤后,转移稀释液至已加入配好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离液(北京索莱宝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提取试剂盒)的试管中离心,离心管中出现两层环状乳白色细胞层,用吸管小心吸取分离液中位于下层的中性粒细胞层。加入5 mL 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用洗涤液反复3 次,得到中性粒细胞备用。

1.3 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取对数生长期的MC3细胞并以106个/孔的密度接种至六孔板,待细胞贴壁后,将中性粒细胞以106/孔的密度接种至上层的0.4 μm共培养小室(康宁公司, 美国)。48 h后,收集MC3细胞并以105个/孔的密度接种至8 μm Transwell小室;利用有基质胶包被的小室进行细胞侵袭能力检测,无基质胶包被的小室进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48 h后,将小室细胞甲醛固定并进行结晶紫染色,用显微镜成像。随机取五个视野,通过image J定量,绘制图谱。

1.4 Real-time PCR实验

按上述方式进行共培养实验,待培养48 h后,分别收集上下室的细胞,用TRIzol试剂提取mRNA,用日本TaKaRa公司的PrimeScript real-time PCR 反转录试剂盒进行反转录和real-time PCR。

Vimentin上游引物为5′-AGTCCACTGAGTACCGGAGAC-3′; Vimentin下游引物为5′- CATTTCACGCATCTGGCGTTC-3′; TGF-β上游引物为5′- CTCCCGTGGCTTCTAGTGC-3′; TGF-β下游引物为5′- GCCTTAGTTTGGACAGGATCTG-3′; Snail上游引物为5′- TCGGAAGCCTAACTACAGCGA-3′; Snail下游引物为5′- AGATGAGCATTGGCAGCGAG-3′; β-actin上游引物为5′- CATGTACGTTGCTATCCAGGC-3′; β-actin下游引物为5′- CTCCTTAATGTCACGCACGAT-3′。

1.5 Western印迹

按上述方式处理细胞并进行共培养实验,收集细胞并加入RIPA裂解液,超声破碎细胞后4 ℃离心,取上清液,收集总蛋白;经10% SDS-PAGE电泳后电转至NC膜;分别行5%脱脂奶粉封闭1 h、 1 ∶1000 稀释的一抗孵育过夜、二抗孵育1 h;通过ECL发光检测结果。

1.6 裸鼠MC3肺转移模型建立

培养荧光素酶表达的MC3细胞,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密度107个/ml。将裸鼠固定,于尾部中外1/3处进针,进行尾静脉注射,每只小鼠注射106个细胞。4 周后,给予小鼠腹腔注射荧光素钾盐(150 mg/kg),并利用活体成像仪显色,观察肺转移瘤的形成与否。

1.7 免疫荧光实验

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对肺转移灶取材,4%甲醛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利用抗Ly6G、抗CD11b、抗Vimentin的一抗混合孵育过夜,利用对应的二抗染色,其中Ly6G为红色,CD11b为绿色,Vimentin为粉色。

2 结 果

2.1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促进MC3细胞迁移和侵袭

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后的MC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加(图 1)。结果说明,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可增强MC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2.2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诱导MC3细胞EMT转变

EMT是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步骤,经Western印迹和real-time PCR实验检测证明,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后的MC3细胞中,间质细胞标志分子Vimentin表达升高(图 2),提示细胞出现间质化的特征。

2.3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激活TGF-β-snail通路

基于TGF-β是调控细胞EMT的关键细胞因子,为了验证中性粒细胞诱导MC3发生EMT的机制,我们对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中TGF-β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Western印迹和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显示,经与MC3细胞共培养后的中性粒细胞中TGF-β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图 3A);而经共培养后的MC3细胞中Snail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图 3B)。

图 1 Transwell实验检测MC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100)

图 2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对Vimentin表达的影响

2.4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浸润于MC3转移瘤组织

将带有荧光素酶标记的MC3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入裸鼠内,建立MC3肺转移模型,并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图 4A)。其中,Ly6G和CD11b双阳性的细胞为中性粒细胞(橘红),在中性粒细胞高表达的区域,肿瘤中的Vimentin(粉色)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图 4B)。

3 讨 论

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抗感染和炎症发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中性粒细胞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体瘤组织中常常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其表型和功能具有可塑性,分为N1型和N2型[7]。其中,N1型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初期较常见,具有细胞毒性,可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过程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例如,通过活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8-10];在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用下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方式杀伤肿瘤[11]。而N2型中性粒细胞常称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常常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人们认识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发挥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分泌前列腺素E2(PGE2)、MMP9促进肿瘤的增殖[12-13]; (2) 分泌释放弹性蛋酶NE、组织蛋白酶G参与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14-15]; (3) 释放VEGF等促进肿瘤血管的发生[16]。尽管近年来人们对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认识逐渐增多,但其如何促进肿瘤的增殖及转移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图 3 中性粒细胞与MC3细胞的交互影响

A: MC3肺转移小鼠活体成像; B: 肺转移瘤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失去紧密粘附的能力,运动能力增强,向纺锤样间质细胞的特征转变的过程[17]。EMT过程使得细胞骨架发生改变,细胞具有了更强的移动能力,对个体发育而言,EMT是胚胎期机体组织器官形成的重要途径[17];而对于肿瘤细胞而言,EMT是肿瘤获得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必经过程[18-19]。细胞粘附分子E-cadherin是上皮细胞的标记分子,对维持细胞上皮样的形态和细胞骨架至关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仅通过抑制自身E-cadherin的表达,便能够实现EMT过程的转变[20-21];此外,间质细胞标记物在EMT过程中表达增加,如波形蛋白Vimentin、钙黏蛋白N-cadherin、纤粘蛋白Fibronectin等。目前,能够直接调控EMT的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如Twist、Snail和ZEB等。其中,Snail在影响细胞EMT的过程中地位突出,通过直接调控E-cadherin等分子的表达,诱导细胞EMT过程的发生,并进一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22]。临床数据显示,Snail的过表达与肺癌、乳腺癌等多类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相关。Snail作为一个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23-24]。

该研究利用粘液表皮样癌模型研究发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促进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诱导MC3细胞内Snail的活化,促进细胞EMT过程的发生,导致的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此外,在动物模型中我们也观察到肺转移的MC3肿瘤周围大量浸润着中性粒细胞,并与Vimentin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综上,实验均证明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诱导粘液表皮样癌EMT、侵袭和转移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肿瘤微环境的调控网络提供了实验依据。

猜你喜欢

样癌粘液共培养
瘤胃真菌与酿酒酵母仿生共培养提升秸秆发酵产乙醇量
肺肉瘤样癌分子病理学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分析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现状及热点问题思考
《肿瘤预防与治疗》文章荐读:甲状腺髓样癌诊治现状及热点问题思考
神奇的粘液菌
共培养的水分状态对农杆菌转化玉米的影响
1种基于平板共培养筛选抗菌海洋放线菌的方法
体外共培养软骨细胞与脂肪基质细胞用于软骨构建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