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之作
——跪射俑

2021-04-28撰文张瑞芬摄影张天柱

陕西画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陶俑发髻

撰文/张瑞芬 摄影/张天柱

跪射俑,高1.28米,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那冷峻的面庞和手持弓弩的咄咄英气,似乎秦始皇就是成就统一霸业的最好诠释

△跪射俑右上胸前铠甲上有刻划文字“朝”

当你来到兵马俑,导游和博物馆的讲解员常会说:“在中国的政区图上,陕西的轮廓就像一个跪射俑”。这样的巧合的确为人们游览陕西和兵马俑增添了许多趣味。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是秦始皇帝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三个俑坑成品字形排列,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拥有各类栩栩如生的陶俑近8000件,战车百余乘,陶马600余件,兵器数万件。陶俑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塑造风格浑厚、冼练,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跪射俑是秦俑坑中众多陶俑之中形象最为独特的一种,蹲跪着的高度为1.2米左右;头绾发髻,面朝前方,目光微微向右前方凝神;身穿战袍,外披铠甲,上身挺直,左肩向前伸。下身呈半蹲半跪状:右膝弯曲,膝部跪地,蹬着方口翘尖履的右脚尖点地,脚掌竖起。左脚平稳着地,左腿支起,膝朝上,呈半蹲姿势;左手臂弯曲,下臂横放在胸前,肘部下接左膝,左手虎口朝右,掌心微向下,似握持弓。右臂下垂,下臂微微前伸,右手拇指上竖,四指拳曲,掌心虚空,成握弩的手势。他们动作整齐划一,表现出单兵持弓弩操练的动作,造型准确而生动。

跪射俑是弩兵俑的一种,共160件,与立射俑共同组成弩兵方阵,位于方阵阵心。跪射俑的造型逼真。发髻被巧妙地塑在左侧,与秦俑坑中的武士们偏右侧的发髻不同,一方面表现了跪射俑在实际操作时的特性,另一方面表现出身体上下左右均衡对称的艺术性。铠甲虽然是泥塑成形,但编缀符合实战的要求,腰部以上甲片上片压下片,下部的甲片是下片压上片,胸前甲片是中间向两侧依次叠压,背甲则相反,肩甲是下片压上片,这样就不至于影响跪射俑弯腰、抬臂的动作。铠甲上残留的红色彩绘,也是两千多年前工匠所描绘的颜色。陶俑的发丝、发辫,还有扎头发的头绳,都做得一丝不苟。 鞋底上面有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小疙瘩,针脚根据摩擦轻重做得疏密有致。而且,跪射俑的塑造还特别符合力学原理,臀部紧贴左足跟,身体的重量分布在右膝、左足和右足尖上,三点一面,比较稳定。跪坐射击比直立姿态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是防守或埋伏时的一种理想射击姿态,也是古代步兵战术训练动作的生动写照。

△秦始皇帝陵园规模宏伟,地下埋藏丰富,但是很多陶俑躯体已支离破碎,彩绘大多脱落,只有极个别的陶俑相对完整。图为秦兵马俑一号坑早期发掘现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藏图片 )

文物专家对出土陶俑进行修护

跪射俑脚底的“针脚”

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出土的彩绘陶俑

专家耐心细致地修复绿面俑

游客购买文创产品小跪射俑

1999年,考古人员在秦陵二号陪葬俑坑中发现了绿面跪射俑,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目前关于绿面跪射俑的说法各不相同,大致有几种说法,一是用来吓唬敌人的;二是绿面俑是秦代狙击兵,绿色,作为面部的伪装色彩,不容易被敌方发现;三是绿色属于冷色,古人常以绿来形容黎黑,浅绿色是人面的一种近似色,这种面色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是性格慓悍、刚毅型人物的面孔,等等。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绿面跪射俑,身高1.28米,1999 年发现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G18 中段的北壁附近,较为完整。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椎形发髻。甲片为赭黑色,甲带为朱红色,甲钉为粉白色,袖口及衣领有天蓝色彩绘,护腿为粉绿色,发髻、发丝为赭石色,面部施粉绿色彩绘,眼眉、眼珠及胡须皆为黑色,表情自然而神气。

古人讲:“弩张缓慢,临敌不过三发”,是说搭弓射箭有别于现在射击,需要时间。跪射俑和立射俑相互配合,一起一落轮番射击,可以增加射箭的次数,达到压制敌人进攻的目的。

秦代弩兵的射击技艺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模式。秦代工匠在塑造立射俑的形象时,截取了战士操练时持弩拉弓的瞬间动作,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张弓持弩、奋力射击的联想。跪射俑的身形手势,表现出一个个单兵持弓弩操练的动作,跟当时人们总结的“支左拙右”的善射之法非常吻合。

秦兵马俑是一个庞大的军阵编列体系。它们是古代军阵的生动图谱,也是秦王朝军队真实的缩影。关于古代军阵的编列方法、秦军的编制、秦军的装备、兵器的配备组合等诸多问题,兵马俑都提供了具体实物例证,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宝库,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之作。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陶俑发髻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实录与评析
汉服美人独家
陶俑
秦兵马俑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启示
石榴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
情人节浪漫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