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10大考古发现

2021-04-27

东方企业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法门寺遗址考古

“大秦帝国”秦始皇陵

发掘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秦始皇陵博物院

榜單排名不分先后,入选依据为新华社相关专题。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今临潼区)西杨村,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7月15日,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驻西杨村,当时他们原本预计一周便可结束工作,因为史籍中从未有过秦俑的记载,谁承想,等待他们的是秦始皇的“地下军队”。等真正开始钻探,考古队员们发现他们脚下的这片遗迹似乎“大得没边”,原计划一周完成的工作变成了后来几代考古人的“寻寻觅觅”。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秦俑坑。

40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铺开,在秦始皇陵区发现了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包括秦俑在内的珍贵文物6万余件。尽管这只是秦陵极少的一部分,但专家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令人惊叹。

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秦俑原本是通体彩绘的。然而,在埋藏2000多年、经历了水浸火焚之后,大部分秦俑的彩绘已脱落。出土时,又因环境变化,仅存的颜色也会在短短几分钟内脱落。近距离观察陶俑,会发现这些身高八尺左右的“彪形大汉”千人千面、造型逼真。他们有的大口、厚唇、宽额,淳朴憨厚;有的圆脸盘、尖下巴,神情机敏;有的额头微向后缩、高颧骨,结实强悍。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成为“文化使者”“国家名片”。

“礼乐之藏”曾侯乙墓

发掘地: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图/ 新华社

40多年前,一支部队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平整山头时炸出了一片褐色土,土层中还出现了石板,部队负责人见状,立即敏锐地向县文化馆通报了情况。自此,一座沉睡了2400多年、学名“擂鼓墩1号墓”的战国早期大墓重现人间。由于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因此这座墓葬也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曾侯乙墓”。

曾侯乙铜尊盘图/ 湖北省博物馆

据统计监测,曾侯乙墓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万余件,文物保存之完好、种类之齐全、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礼乐文明的最高体现。墓中出土的音乐文物数量多达125件,相配的演奏工具和各种附件1000余件,涵盖古代八音的七种,其中多件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见。

曾侯乙金盏图/ 湖北省博物馆

最为出名的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编成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的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所发音律及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鼎食以及先秦时期的生活场景。

此外,曾侯乙墓还是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墓葬。铜尊盘、联禁铜壶、铜鉴缶、铜鹿角立鹤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采用浑铸、分铸、熔模铸造(失蜡法)等冶铸技术和透雕、错金、镶嵌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尤其是曾侯乙铜尊盘,饰龙84条,蟠魑80条,是出土先秦青铜器中最复杂、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至今未出现复制品。

曾侯乙铜建鼓座图/ 湖北省博物馆

“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

发掘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和于湖州市德清县三合乡

设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遗址分布图 图/ 良渚博物院

5000年前,一座恢弘壮观的城市在还未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兴起。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它被掩于尘土,流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直到1936年,一位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受到古荡试掘的文物启发,回到家乡踏查寻访,从而揭开了良渚文化的今生故事。由此,良渚这座规模巨大的城市和其灿烂的文明走入今人的视野。

十二节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城分三重,占地630多公顷,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出土的诸多精美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遗产,也见证了阶层分化。埋藏地下、储量可观的炭化稻米,印证了兴旺的稻作农业,和手工业遗存共同成为社会分工复杂化的写照。

良渚文化双孔玉钺 图/ 良渚博物院

遗址和其外围的水利工程更是先人力量与智慧的体现。2015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据测算,其所需的土石方量共计1005万立方米,是古埃及吉萨金字塔群的两倍。外围水利工程可以拦蓄13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分别是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宽广的规划视野、高超的技术水平。

“汉室雄风”满城汉墓

发掘地:河北省保定市满城陵山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河北博物院

错金银镶嵌铜骰 图/ 河北博物院

50多年前的一天,奉命带队在满城县郊外的陵山上开凿防空洞的解放军工程兵吴家高发现,距离山顶30米处的右侧,炸开了一个直径20公分的小洞。好奇的吴家高试砸了几下,竟砸开了直径一米多的大洞。沿着洞口下去,惊见洞里面“放置着很多盆盆罐罐”。他立刻上报了这个发现,于是,因为这意外的一“炸”,沉睡两千年的满城汉墓,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

专家们根据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金缕玉衣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等字样,考证出该墓主人为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依山开凿的满城汉墓,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两座墓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等类器物1万多件。

满城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行酒令用的骰子和钱。最具代表的错金银镶嵌铜骰,共18个面,其中16面标有“一”到“十六”数字,另两面为“酒来”和“骄”字,骰子表面用金丝、绿松石、红玛瑙镶嵌出纹饰。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是诸多墓葬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宝”。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墓葬时使用的殓服,刘胜与窦绾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外观与人体形状一样,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子6个部分,均由玉片组成,玉片之间以金丝加以编缀。

金缕玉衣 图/视觉中国

出土于窦绾墓的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外形犹如执灯曼舞之宫女,宫女呈跪坐服侍之姿态,生活气息浓厚,是汉代女人日常服饰和瞬间仪态的写实。长信宫灯的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能根据需要调节亮度和照射方向。烛火的烟可以通过宫女右臂进入体内,使烟尘附着于内壁以保持室内的清洁,体现了古人超前的环保意识。

长信宫灯 图/视觉中国

“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

发掘地: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立人 图/三星堆博物馆

如果说多元百态的中华文明灿若星辰,那么代表着古蜀文明之光、闪耀于中华文明版图西南部的三星堆,定是这“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早在1929年,成都一個笃信道教的秀才燕道诚和儿子在家宅旁挖沟,没想到一下子挖出300多件玉石器。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巨大的惊喜在1986年到来,三星堆“两坑”(两个祭祀坑)突然现世:大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不断出土,轰动国内外。

三星堆出土的跪坐青铜人,正襟危坐,一脸严肃 图/ 三星堆博物馆

陶三足炊器 图/ 三星堆博物馆

2021年3月,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次“觉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表示,此次对新的六个“祭祀坑”的考古发掘的最大亮点是发现了黄金面具残片;其次,3号坑里有大批的青铜器,且部分青铜器的质量超过1986年1号、2号坑的水平;第三是发现了丝织品残痕……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古代巴蜀地区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而三星堆的发现还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

发掘地:山西省襄汾县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山西博物院

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纹陶盘 图/视觉中国

20世纪50年代,在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镇,考古队发现了不少令人振奋的蛛丝马迹。经过考古发掘,这里发现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震惊海内外。这就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一处龙山时代的大型都邑类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陶寺遗址的发掘成果有八大“最”: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文字、最古老的乐器、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史前中亚最大的城址、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

2006年至2010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小型直立“窑炉”,会同饮食考古专家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做特殊美食的“窑炉”。这种饮食方式不是中原传统,而是“异域风味”,且仅限于宫城内制作、享用,可见陶寺政权视之为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

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陶寺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截至目前,陶寺遗址发掘面积仅为总面积的千分之五,仍有诸多谜题待解,但可以确定的是,4000多年前,这里是一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也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

“盛唐佛光”法门寺地宫

发掘地: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地宫出土佛指舍利 图/视觉中国 

1981年8月24日晚,从连日暴雨的陕西宝鸡市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千年古刹法门寺中的唐建佛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袭,中部出现裂缝,塔身突然由纵向一劈两半,其中一半轰然倒塌。

由于佛塔倒塌的情况十分罕见,在考古专家的反复斟酌后,主管部门决定重建法门寺寺塔,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因为这次重修,一个埋藏了1000多年的秘密重见天日。

当人们推开一块残破的石板,一个狭小的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它背后藏着的,就是传说中的唐朝皇帝迎奉佛骨、祈福国运的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地宫大约在唐朝初期修建。史书记载,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等7位唐代皇帝曾开启法门寺地宫,奉佛骨舍利于宫中供养。一段时候后,再送佛骨入地宫,以大量奇珍异宝供奉。因而当年参与法门寺地宫发掘的人员回忆说:“当光线进入地宫,到处都是金光四射,教人难以置信!”

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 视觉中国

最终,地宫中出土了2499件唐朝时期的稀世珍宝,这些文物保存完好、质地精良,堪称稀世珍宝;文物种类丰富,既有宝函经卷、金银器物,也有丝绸织锦、琉璃器皿等等,甚至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宫廷茶具、早已失传烧制方式的秘色瓷,以及迄今唯一一枚释迦摩尼真身佛指舍利。

金臥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炉台,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 视觉中国

法门寺地宫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它的开启与发现,无论对虔诚的信徒,还是对普通的考古工作人员、以及无数仰承中华历史文化恩泽的子子孙孙,都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它是一部追溯佛教文化的 “史记”,也是一幅再现盛唐佛光的历史画卷。

“夏都”二里头

发掘地: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村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1 乳丁纹青铜爵

网格纹青铜鼎 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大禹治水”“禹划九州”是美丽的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以前,夏史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20世纪上半叶,安阳殷墟考古证实了殷商历史,这令史学界大受鼓舞,于是1959年,71岁高龄的史学家徐旭生从北京出发,寻找夏文化遗迹。

坐过马车,骑过小毛驴;吃过红薯,也啃过黑面窝窝头,徐旭生团队在豫西地区密集考察一个月,发现20余处遗址和自仰韶时期至汉代的陶片、石器等遗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二里头遗址发掘60多年来,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出土文物万余件,成为解码夏朝的最重要切口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认为:“二里头发现的意义在于它是最早的‘王朝。二里头文化以其高度辉煌的王朝气象、高度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成为距今3800年~3500年前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广域王权国家。”

从几个“中国之最”,我们便可以略窥二里头遗址的丰富内涵以及其在新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城市主干道网和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中華民族龙图腾最直接且最正统的根源……这一切都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推进。

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通过文献记载、碳14测年、天文学推算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少学者还认为,二里头文化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夏代”的范畴。它的文化辐射力标志着中国历史由“多元化”的邦国时代进入“一体化”的王国时代,这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换言之,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不只是网红”海昏侯墓

发掘地:江西省南昌市观西村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海昏侯博物馆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器 图/视觉中国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的一次考古发掘引爆了全国。378块金饼、200万枚五铢钱——前所未有的巨量黄金和堆积如山的钱币,使得这座西汉古墓瞬时成了“网红”。墓主人的身份揭开后,这座墓葬陪葬如此奢华的原因真相大白。

他是汉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历经帝、王、侯三种身份的人,他先为王、再称帝、27天后又因“称帝后干了1127件荒唐事”被废。元康三年(前63年),被封海昏侯的废帝刘贺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就国,不久郁郁而终。

海昏侯墓出土的麟趾金和马蹄金 图/ 视觉中国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名符其实的“黄金时代”,不只是说它国力空前强盛,也是说它无后人可比的“金光”。史书记载,西汉将金子视为上币,除继续使用前朝柿形金饼、楚金版外,还仿铸金饼、金版,并新铸麟趾金和马蹄金,皇帝颁赏功臣,动辄赐金上万。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饼,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段史实。

那么除了令人咋舌的黄金,这次挖掘还有哪些价值?

据考古专家介绍,海昏侯墓的考古价值远超马王堆,填补了十多项考古空白。随着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逐步推进和一项项震惊世人的考古结果的公布,相关纪录也不断被刷新:西汉墓葬考古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黄金堆”出土,最早“孔子像”面世,堪称汉玉巅峰的精美龙凤纹玉佩的惊艳出土……

此外,墓中还发现了5200枚简牍,专家在释读过程中认为,其中有几种是古代典籍的失传版本或较早版本,其中包括《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这对于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传布、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海昏侯墓文物保护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红外扫描,对竹简上的文字进行辨识图/ 视觉中国

“殷墟小百科”妇好墓

发掘地: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

发掘文物现主要陈列于河南博物院

司母辛铜方鼎 图/视觉中国

殷墟作为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众多考古遗址中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遗址。1976年在殷墟发现的妇好墓,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后,曾统领1.3万人的军队攻打羌方。这位集王后、将军、祭司、母亲多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女性,是我国通过考古认识的年代最早的“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是甲骨文记载和出土文物相印证的第一人。

妇好铜钺 图/视觉中国

巧合的是,发现妇好的,正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性考古学研究员郑振香。1976年初夏,时任殷墟考古队队长的郑振香正在主持殷墟宫殿区一处房基的发掘。一个半月过去了,除了房基仍未发现其他遗迹,但她并不轻言放弃,最终,考古队挖透了6米多深的夯土层才发现了这座隐藏太深的墓葬。

在把墓中青铜方鼎上铭文与已发现的甲骨文卜辞做比对分析,并经过郭沫若、唐兰等大家确认后,考古学家确定墓主人就是在甲骨文中出现达200多次的妇好。虽然妇好墓面积仅20余平方米,但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和武器,以及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随葬品总数达1928件,超过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总和,因而被称为“殷墟小百科”。 其中大名鼎鼎的司母辛铜方鼎,是其子女为祭祀亡母而铸,重达117.5公斤,是不可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重达9千克的妇好铜钺,则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的非凡经历。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妇好墓的发现让学术界掌握了一套武丁时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典型标本,为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特别是为认知3000多年前中国青铜文化的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解开商王朝历史之谜提供了多把钥匙。

猜你喜欢

法门寺遗址考古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游法门寺
考古学家
再走法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