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比较法培养中学生的时序观

2021-04-26闫海青张晗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时性时序时段

闫海青 张晗钰

摘   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首次提出包括时空观念在内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时空观念,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时序观。时序观的培养可以在对有关时间的三对概念的比较中进行:共时性和异时性、长时段和短时段、顺时性和逆时性。运用比较法,突出历史时间的特性,有利于学生时序观念的养成,从时间的维度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比较法  时序观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让学生认识时间概念并形成正确的时序观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聂幼犁认为,时间或时序不仅是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正确反映、表达客观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标[1]。时序观即以时间为核心,理解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间的阶段、同一时间内不同区域的阶段、长时段和短时段等的特征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时序观念,它是理解历史、形成历史思维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比较法是培养中学生时序观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又叫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中学历史课堂中所比较的对象就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社会形态等。使用比较法培养中学生的时空观念、时序观念,可以更好地概括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同历史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

历史学中系统应用比较分析法的是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他的著作《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等,均贯穿了比较分析的思想。如在《美国的民主》中他既进行了国家之间的比较,也进行了国家内部的比较;既进行横向的比较,也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使用比较法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进行比较时应注意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社会形态的可比性原则;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原则,而时序观更适合这一原则;相同和相异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事物共同点的比较,目的在于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归入同类作分析,这样可以更鲜明地概括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历史事物相异性的比较,目的在于区分和鉴别事物的不同类型,分析各种历史类型的不同特点。受此启发,在时间的概念上,我们可以进行同时段和异时段的比较、长时段和短时段的比较、顺时性和逆时性的比较。这将会使师生加深对历史规律、历史特点、社会形态、事件特征的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时序观念,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所倡导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离不开历史比较法的进行。

21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现代教育的理念也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历史的学科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历史课堂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是新课改致力达到的目标,也是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更新的重要依据。立足于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包括时空观念在内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并指出时空观念是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维度中,如何准确提取时间段和空间范围来分析某一事件或某一事物,以及对不同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和联系,并从中总结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历史大框架,形成历史思维等,都有赖于时空观念的培养。总体来说,“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思维的基本途径。掌握了时间观念,就会学着结合具体时段分析问题;树立了空间观念,就会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空间关联”[3]。

当前所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式的编写方式,增强了对重大历史事件、时代特征、重要历史人物等的辨识度,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的“时序性”特征。过于强调“专题史”而忽视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和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线的模糊与混乱。因此,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推行历史比较法的教学,增强“时序性”特征。本文将以三组概念为例,简要探讨如何用比较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时序观,进一步促进时空观念的形成。

一、共时性和异时性的比较

共时性指的是在同一历史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发展状态。通过对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历史的横向对比,有助于学生把握同一时间线下的不同空间(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历史特征。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很多同学在归纳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原因的时候,集中关注于国内因素,不能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忽视了西方世界在同一时间内的发展状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时间点(段)置于世界背景下进行分析。如以明末清初、1789年和1840年作为中西方对比的切入点。

首先是明末清初中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对比。17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制度控制着社会生活,天主教会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有思想、有信仰的知识分子遭到残酷迫害。人们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和宗教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最终,以法国为中心,欧洲各国掀起了反封建、反神学的启蒙运动。而此时的中国,明朝后期程朱理学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压抑人们个性的工具,八股取士依然禁錮着知识分子的思想。以李贽、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士大夫纷纷批判理学的空疏之风,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但是,在日益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这次进步思潮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清朝时依然盛行八股取士并大兴文字狱,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顾、黄、王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及对个人主义的认识与欧洲各国掀起的反封建、反神学的启蒙运动可以进行比较,有其相似之处。明代后期中国已经处于早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只是受封建专制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没有完成思想解放。

其次是1789年中西方之间的政治体制对比。18世纪末的西方世界,欧美主要国家已经纷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王朝战争等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进程稍缓的法国也在1789年颁布了《人权宣言》,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国大革命。同时期的中国,正是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的清朝,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似乎牢不可破,中央集权和皇权还在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中西历史的对比,可以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中西方历史进程的不同,亦能解释中国在19世纪中期及以后落后挨打的原因。

第三是1840年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对比。17世纪末,随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活动,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对内鼓励圈地运动发展,大量劳动力的出现使得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18世纪60年代,一场以大机器生产为特点的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了,并随后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建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形态依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时,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并没有参与早期的工业革命,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迫使中国打开市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沦为资本输出地。这种历史现象的比较,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现在全球化和现代工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性的历史比较,除了分析历史上的差异,也能催人奋进,砥砺前行。

通过中西方的“共时性”比较,可以将孤立的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放入一个由时间和空间共同构成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立体认知。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方发展的差异性,清楚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政治、经济、思想渊源和因果关系,学会梳理不同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培养正确的时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

所谓异时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进行比较的历史事物或事件,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在背景、内容或影响上具有相似之处,具有可比性。通过异时性的比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时间内同一性质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例。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和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与英、俄、法、日等国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数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条约数量多而零散,内容繁杂,学生在进行记忆时不仅很容易发生混淆,同时对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缺乏系统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所有不平等条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条约内容的变化,包括白银赔偿的数额以及近代中国被迫逐步开放的主权,同时配合历史地图,对割让的领土进行标注,从而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直观认识,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的主权是如何一步步丧失的。

异时性的比较非常适用于复习课的专题和章节总结。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可以在专题中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时序观念和逻辑思维。

二、长时段和短时段的比较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是年鉴学派的第二代领袖和史学大师。他在《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这篇论文中明确提出了三种历史时段理论,这种划分是按照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进行的。其中,长时段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具有漫长、变化缓慢的特点,可以称之为“地理时间”,如地理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等;中时段以节奏慢、周期变化为特征,可以称之为“社会时间”,如人口消长、朝代更替、经济变动等;而短时段则是指传统的历史学领域中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可以称之为“事件时间”,如革命、战争等。虽然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把时间化为可以灵活变动尺度的尺子,来衡量历史的“长短”,让历史进程这一肉眼不可见的东西具体量化为长度,这种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我们可以借用“长时段”和“短时段”的时序概念,对历史事件、社会结构变化等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比较,既可以凸显历史事物的鲜明特征与差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时序观。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从长时段这一概念出发,对中西社会发展进行整体比较,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比较,我们就会看到中西历史在根源、发展阶段、政治制度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历史上的差异性与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之间的格局、对立、合作有非常强的关联性;通过对中西历史差异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欧洲中心论和历史虚无主义是多么的错误,用西方模式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偏见和狭隘。

八年级上册内容涵盖整个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时间跨度大,內容多。而每一课的内容也涉及多个方面,知识点比较零散,时间线破碎。此时,可以把整本教材视为一个“长时段”,把每一小节视为“短时段”,由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目录,按照时间线整理历史大事年表或时空坐标,梳理整本教材的框架。这样在之后进行每一节课的学习时,就相当于从大框架中摘出一小段微观历史进行放大,不会造成时间线的模糊。并且可以与整本教材反映的宏观历史进行对比,既可以明确整体包含部分的关系,也可以看到“短时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着眼于一本教材还是一堂课,长时段与短时段都是并存的,二者之间的对比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比,学生将会明白“时间”对于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衡量历史的尺度,时间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

三、顺时性和逆时性的比较

所谓顺时性比较,指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时间为坐标轴,总结规律、指导和展望未来时可以进行的比较。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可以研究总结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社会管理,解决现实问题。

以三次工业革命为例。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蒸汽作为新能源出现,加快了机器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现代工厂制确立。19世纪60年代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内燃机发电机为代表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又一次进步,垄断组织出现,公司制和垄断制得以确立。进入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生产自动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趋势增强。在三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世界各国的生产关系均得到了调整,引起了社会的大变革。通过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不断进步带来的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学生可以推导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的结论。同时,对三个工业革命时间长短的分析,我们也看到,工业革命的时间越来越短,技术上的更新在时间上也越来越短,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加速度中。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这种意识,可以指导我们现在的政策决策。我们应该继续扩大开放,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积极投身于未来的科技革命,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除此之外,顺时性还可以应用于特定的历史节点上。17世纪,牛顿提出经典力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识自然及历史的大飞跃,实现了理论的大综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但是物理学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此。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物理学的理论上升到了新高度,物理学的研究范畴进一步扩大。通过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比较,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历史必然是不断进步的,永远不会停滞在某一高度上,从而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性和进步性。

所谓逆时性比较,指的是我们在回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进程时,可以得出的历史经验或教训,用以指导现在,是为“以史为鉴”。

回顾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17世纪之前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核心地位之重要、影响力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历史依据的。逆时性的比较,可以让我们充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这种比较,能加深历史的纵深感,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回顾屈辱的百年中国近代史,因为西方世界的强大和腐朽清王朝落后无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才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回顾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最终失败,特别是陈胜吴广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不难得出“农民阶级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结论;回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可以得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或回答类似题目时,通过逆时性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自主推导出结论。

无论是顺时性还是逆时性的比较,目的都是使学生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时间一直在按照既定的轨道向前发展,历史的进程才有规律可循,为后人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社会形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始终是在“时间”这条线上向前发展的。因此,“时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比较法本身离不开在时间上的纵向与横向比较。

对于中学生而言,掌握“时间”这一概念,是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时序观的关键。而通过比较共时性和异时性、长时段和短时段、顺时性和逆时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時间”概念。通过共时性和异时性的对比,学生学会有意识地将时间与空间进行联系,从而对时间形成更立体、更完整的认识;通过长时段和短时段的对比,学生可以体会到历史进程中的时间尺度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拉伸或缩放的,从而理解时间的“相对性”特征;而通过顺时性和逆时性的对比,则可以体会到时间的不可逆性,从而理解时间的“绝对性”特征。在对时间概念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中学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时序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进而提高用唯物史观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盯住试卷的关键词:何时(一)[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3] 全武.时空观念与历史地图——以新版《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9(06):60-65.

[作者:闫海青(1977-),男,山东梁山人,滨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张晗钰(1999-),女,山东泰安人,滨州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时性时序时段
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Sentinel-2时序NDVI的麦冬识别研究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基于FPGA 的时序信号光纤传输系统
一种毫米波放大器时序直流电源的设计
谈期刊的应时性专题策划
纤维艺术“共时性”的精神与文化追求
傍晚是交通事故高发时段
分时段预约在PICC门诊维护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