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物探在隧道突涌区绕行方案选取中的应用

2021-04-26

山西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测线物探岩溶

曹 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

为加快西部经济建设,我国正在进行一轮铁路建设热潮,西部地区地形高低起伏、高山峡谷分布广泛。铁路建设过程中,常常需要修建长大隧道来克服地形影响。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运营铁路(含高铁和普铁)中长度大于3 km的长、特长隧道有304座,总长1 802 km,正在建设的铁路中长度大于3 km的长、特长隧道有280座,总长度2 016 km[1]。目前,在建铁路线有郑万高铁、成昆复线、贵南高铁、玉磨铁路、大瑞铁路、渝昆高铁、川藏铁路等,这些线路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隧道所占的比重大,隧道修建的难度也很大[2]。隧道建设过程中,岩溶及岩溶水危害十分突出,经常遇到突水涌泥涌砂、岩爆、瓦斯等地质灾害,其中突水涌泥涌砂尤为严重。例如在建的成昆复线、玉磨铁路、贵南高铁均发生过不同规模的突涌,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对建设工期也有一定影响。当隧道发生突涌之后,采取正面直接处理一般很困难,并且需要时间长。为了保证工期,节约成本,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绕行措施,开辟新的工作面[3-5]。如何确保绕行线路的施工安全,绕行线路的选择和绕行切入点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新建成昆复线工程实例,采用地表物探与洞内物探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技术,通过地表施作音频大地电磁法宏观探测突涌区范围,为线路选择提供依据;同时通过隧道内边墙施作瞬变电磁法探测边墙后方围岩含水情况,为绕行切入点提供依据。综合物探资料有效地指导了绕行方案的选取,成功避开了突涌区。

1 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

1.1 音频大地电磁法(AMT)

AMT属于频率域电磁法,为天然场源,其根据地下围岩与探测目标体的电导率和磁导率的物性差异,通过研究电场、磁场的衰减规律,实现对地下地质体探测的一种物探方法[6]。在均匀各向同性层状介质条件下,大地电磁场是垂直投射到地下的平面电磁波,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穿透深度,频率越低,探测深度越深。在地表用电极和磁棒可采集到相互正交的电磁场分量为Ex,Ey,Hx,Hy,经过计算可知测点处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和穿透深度。

卡尼亚视电阻率:

(1)

其中,ρa为电阻率;ω为角频率;μ为大地磁导率;Ex,Hy分别为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穿透深度:

(2)

其中,δ为穿透深度;f为电磁场频率。

音频大地电磁法与传统的直流电法相比,具有受地形影响小、探测深度大、能穿透高阻层、野外采集方便等优点。根据其优点,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埋深大、地表地形起伏、地质构造复杂的长大隧道勘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7-9]。

1.2 瞬变电磁法(TEM)

TEM属于时间域电磁法,是以地下目标体与围岩电导率差异为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来研究电磁场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以探测良导目标体的一种物探方法[10]。其探测原理是:通过发射机向发射回线上提供电流脉冲方波,在断电瞬间产生垂直于发射线圈的感应磁场,称为一次磁场,一次磁场向地下传播。地下目标体在一次磁场的激励下,产生涡旋电流,产生涡流的大小与地下目标体电导率正相关。一次磁场消失后,涡旋电流产生的二次磁场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随时间衰减。通过采集线圈或磁棒可对二次磁场进行观测,分析二次磁场在不同时间点的衰减变化,实现地下目标体电阻率分布情况的探测。

均匀全空间介质中水平圆形回线发射框中心的感应电动势为:

(3)

其中,I0为供电电流强度;t为观测时间;u为大地磁导率;S为接收线圈的等效面积;r0为发射线圈半径。

同时,

(4)

(5)

其中,S0为发射线圈的面积。

由于瞬变电磁法对良导体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近年来,铁路隧道建设过程中,将瞬变电磁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手段引进到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并取得不错的探测效果[12-16]。

2 工程实例

在建成昆铁路复线某极高风险隧道全长11 120 m,设有一个平导,两个横洞,其中2号横洞全长1 067 m。隧址区地形为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沟谷下切强烈,大凉山断裂的分支普雄—尼日河活动断裂沿尼日河分布。沿线出露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及震旦系上统地层,大部分为可溶岩地层,少部分为玄武岩、砂泥岩及断层破碎带等。普雄—尼日河活动性逆断层与2号横洞相交,夹角为87°,为东倾斜走向活动性逆断层,该断层位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灰白色白云岩、灰色泥岩、粉砂岩地层中,走向长20.2 km。断层走向N20~30°W,倾向NE,倾角60°~75°,断距200 m~300 m。断层带岩体破碎,岩体完整性差。

2号横洞施工至里程H2DK0+225时,隧道埋深约为600 m,发生了突水突砂,突砂方量约10 000 m3。该段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地层古老,在普雄—尼日河活动性断裂影响下,岩体破碎。由于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砂化白云岩,并产生一种饱含水的“砂包石状”结构。隧道开挖后,形成临空面,在重力和渗透压作用下,由地下水和砂化白云岩组成的“砂包石状”结构产生溃决,发生突涌。突水突砂发生之后,由于涌砂量大,掌子面后上方出现大的空腔,围岩极破碎。如果正面掘进通过,工程措施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时间久,为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决定绕行。

3 测线的布置

3.1 AMT测线布置

在该隧道2号横洞H2DK0+150,H2DK0+200,H2DK0+250地表垂直于2号横洞中线方向分别布置AMT横测线三条,编号分别为:WT-1,WT-2及WT-3(见图1),测点点距20 m。本次工作采用MTU-5A大地电磁仪采集数据,共完成48个电磁测深点和3个检查点。

3.2 TEM测线布置

在2号横洞洞内H2DK0+340~H2DK0+280段垂直于左边墙和右边墙分别布置1条瞬变电磁测线(见图2),每条测线点距2 m,通过移动发射接收线圈,形成2条实测剖面。本次工作采用YCS2000A型矿用瞬变电磁仪进行数据采集,选取中心回线装置,边长2 m的激发正方形线圈,激发线圈匝数10匝,接收探头等效面积450 m2。供电电流为4.5 A,采样时间100 ms,采样率250 kHz。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提高信噪比,每个测点叠加次数不少于100次。

4 资料解译及绕行方案的选取

4.1 AMT探测成果

通过二维反演,获取了三条测线反演电阻率剖面(见图3~图5)。

纵观各测线的反演电阻率断面图,总体特征表现为电阻率以中高阻为背景、横向上高低阻相间,其中2号横洞中线右侧区域整体电阻率相对左侧较高。在各测线的中部隧道位置均出现一低阻异常,已开挖的2号横洞H2DK0+250位置,部分地下水已通过2号横洞排泄,其洞身位置也呈现相对低阻。通过上述分析,推测岩溶发育区及地下水运移通道为相对低阻特征,相对高阻区域岩溶和地下水相对弱发育。

4.2 TEM探测成果

通过数据预处理(电感校正、曲线偏移、小波变换),计算晚期视电阻率,最后进行时深转换,获得左、右边墙前方视电阻率剖面(见图6)。

对比左右边墙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成果图分析,在测线范围内左边墙前方视电阻率值整体比右边墙前方低,推测左边墙前方围岩岩体更破碎、含水量更大;根据右边墙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成果图分析,H2DK0+288~H2DK0+294范围视电阻率值相对两侧较高,推测该范围内右边墙前方围岩岩体较两侧稍好,含水量较少。根据洞内TEM视电阻率剖面成果图,建议从线路右侧绕行,且绕行切入点选择在H2DK0+290附近。

4.3 绕行线路的选取

2号横洞隧底平均标高为1 468.7 m,将该标高处的AMT电阻率投影到平面图上,并根据电阻率高低圈定“富水或岩溶强烈发育体”“含水或岩溶中等发育体”以及“岩溶弱发育体”,见图7。整体上2号横洞线路右侧存在大片的“岩溶弱发育体”,岩溶相对弱发育,这与洞内TEM成果能相互印证,提高了资料的可信度。因此,绕行线路选择从2号横洞线路右侧的“岩溶弱发育体”区绕行,并且绕行切入点选择在H2DK0+290,如图7所示。目前,绕行的2号横洞已经成功掘进至线路正洞,期间再未发生过突涌。

5 结语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取得以下结论:1)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深度大、受地形影响小,对于深埋隧道能有效探测隧址区地下水或岩溶体发育情况,能宏观指导绕行线路的选取。2)矿用瞬变电磁仪配置小线圈,能对隧洞内边墙两侧区域相对含水情况进行有效探测,对绕行线路切入点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3)对于需要绕行的隧洞,利用地表与洞内物探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能快速、有效的选取绕行方案和绕行切入点,对安全施工和保证工期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测线物探岩溶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横波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分析
高密度电法在水库选址断层破碎带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物探方法在下花园饮用水源地勘察项目中的应用
物探工作在大理石石材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中深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大疆精灵4RTK参数设置对航测绘效率影响的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