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学生对比思维的培养途径探究

2021-04-25韩丽青

成才之路 2021年7期
关键词:化学素养能力培养

韩丽青

摘 要: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的化学现象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找到物质的本质与特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运用新旧知识联系,引入生活实例,借助化学概念教学,科学设计化学实验,基于物质视角切入,加强课中课后联系,培养学生对比思维,让学生学会用对比思维发现与探索问题,使学生积累化学知识,培养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化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學;对比思维;化学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7-0068-02

对比是通过两种相反或者相近事物的对比,寻找事物的异同点和根本特征。初中化学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更为高效地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教师就要以对比思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现象等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一、运用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对比思维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要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旧知往往是新知的铺垫,新知则是旧知的继续与深化。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教师要合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回顾相关的旧知识,由此顺利揭示新课内容,然后带领他们与新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培养对比思维。例如,在教学“原子的结构”时,教师可先播放水分解动画,并提问: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那么原子还能再分吗?学生将原子的结构与分子相关知识进行对比,猜测到原子可以继续再分。接着,教师可播放氧化汞分子分解的动画,指导学生观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分析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可以生成哪些新物质。教师再引领学生对比分子的特征,归纳出原子的特征,使其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质量与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存在一定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性质一样,反之性质不同;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反应过程中可以再分,原子则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无法再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它们都是一种微粒,可以构成物质。

二、引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对比思维

初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教材中存在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化学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让学生将生活现象与化学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对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所授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将熟悉的生活环境与抽象的化学知识进行对比,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教学“元素”时,教师可引入生活实例,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加碘食盐中含有碘元素等,使学生借助常见的生活现象学习化学知识,在对比中初步理解元素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图表形式展示氕原子、氘原子、氚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要求学生观察、对比它们的异同点,并得出元素的定义与特点。然后,教师可出示一些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

三、借助化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对比思维

概念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以文字性叙述为主。学生学习起来不仅乏味枯燥,还难以理解,原因在于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缺乏直观现象作解释与支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可以借助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具体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生活现象,指引学生将教材中的化学概念与生活素材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一种是结合化学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将概念直观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顺利理解概念。例如,“溶解度”这个化学概念相对抽象,学生通过初次学习往往只是了解到固态物质在水中或其他溶剂中溶解,且达到饱和状态,但不知道溶解度是利用数学定量的方法描述的,即某种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中不能再融化时的最大质量。这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话题:大家以100分为满分,给自己对化学的喜爱程度一个分值。假如同学之间要相互比较考试成绩的话,你们是怎么对比的?学生会想到直接用分数进行对比。运用实际分数比较喜爱化学课的程度与考试成绩,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并明确利用数字能够更加准确地解释一种现象,辅助他们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四、科学设计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比思维

教师应科学设计实验教学,以演示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和对比不同的实验现象,发现异同点,同时梳理、总结与对比分析实验结果,锻炼他们的对比思维。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用砂布打磨事先准备好的铜片、铝片和镁条,再对其进行加热。学生可以看到铜片变黑、铝片变暗,镁条剧烈燃烧。教师再指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应金属氧化物,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镁>铝>铁>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金属块铜、铁、锌、镁放入到稀硫酸与稀盐酸中,观察、对比反应情况,使学生得出实验结论:金属能够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与对应的金属化合物,它们的活性顺序是镁>锌>铁>铜。

五、基于物质视角切入,培养学生对比思维

化学教师基于物质视角切入,引领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各种物质,研究同类物质或相似物质的性质,找到相同之处与不同点,可以使学生有条理地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把凌乱烦琐的化学知识排列得自然有序,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氧气的制取、收集、性质和用途等内容,然后带领学生学习本课新知识,与氧气进行对比:两者的密度都大于空气,但是氧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可溶于水,能与水发生反应;两者分子结构不同,氧气是单质,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氧气化学性质较为活泼,能够助燃,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氧气可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双氧水制取,收集方法为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法,二氧化碳只能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取,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法;氧气可用于气焊、炼钢、潜水、宇航、登山、急救病人等,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光合作用、化工原料、气体肥料与制冷剂等。

六、加强课中课后联系,培养学生对比思维

教师要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和研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可以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作对比,也可以对比相似或相反事物,使学生掌握化学原理。例如,在教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时,教师可先播放“波义耳与指示剂”的视频,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碱指示剂的欲望,并分享一些制作指示剂的方法,指引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植物花瓣或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先让学生把自己选择的植物花瓣或果实在研钵中捣烂,再用酒精浸泡,并用纱布挤出或过滤汁液。接着,学生分别用石蕊、酚酞和自制指示剂检测一些实验室常用溶液的酸碱性,如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钙溶液等,对比变色效果。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让他们利用自制指示剂检测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酸碱性,如雪碧、可乐、白醋、洗发膏、发酵粉、洁厕灵、肥皂水及当地土壤等,让他们在对比中归纳自制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规律。

总之,对比思维是一种简便又实用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化学知识。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结合化学知识规律,指导学生有序梳理化学理论知识,对比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对比思维,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韩洁琼,贾舒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04).

[2]周才萍.运用对比思维培养初中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9(03).

[3]詹仁娟.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比思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04).

[4]沈波.浅谈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安徽教育科研,2019(15).

猜你喜欢

化学素养能力培养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
针对初三化学教学中创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究
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