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损伤恢复期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2021-04-25汪婷婷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血氧肺活量颅脑

汪婷婷

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三病房,辽宁沈阳 110032

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已成为国家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1-2]。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外伤事故比例明显增多,其中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其引起的致残率、致死率也逐年增高[3-4]。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恢复期主要是伤后2周~6个月,在早期发生肺部病理性损伤,可能引起肺部感染、肺部内分流、呼吸状态抑制、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一系列呼吸功能障碍,而延长康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病死率[5-6]。有研究表明[7-8],60%以上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恢复期患儿并发肺功能障碍,采用有效的膈肌功能训练,可改善其呼吸功能,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沈阳市儿童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60例脑损伤恢复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纸片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2岁,平均(7.5±2.4)岁;心率55~110次/min,平均(75.9±10.4)次/min;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11.5±2.2)分;颅脑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18例;损伤程度:轻度17例,中度1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5例,打击伤11例,摔伤4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1岁,平均(7.4±2.2)岁;心率59~112次/min,平均(74.8±11.5)次/min;GCS评分(11.9±2.5)分;颅脑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14例,闭合性损伤16例;损伤程度:轻度18例,中度1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打击伤14例,摔伤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既往明确外伤病史,可行保守治疗,不需手术治疗,处于恢复期;②患儿机体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可进行简单运动;③患儿和家属可很好配合本研究训练,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胸部、腹部创伤患儿;②颅脑损伤诱发肢体活动障碍患儿;③智力障碍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患儿;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患儿;⑤既往有心功能、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障碍患儿;⑥既往有呼吸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患儿;⑦有家族精神疾病史患儿。本研究经沈阳市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建立良好的室内环境,心理疏导,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

观察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指导,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合理的呼吸体位:患儿卧位或坐位(前倾依靠位),也可用前倾位、立位,婴幼儿取仰卧位。让患儿正常呼吸,尽量放松身体,可减轻呼吸负担,利于呼吸训练进行。②腹式呼吸训练:双唇并拢用鼻深吸气,此时腹部隆起,使膈肌尽量下移,吸气至不能再吸时稍屏息2~3 s,然后回缩嘴唇慢慢呼出气体,腹部尽可能保持回收状态,慢慢吹气达到4~6 s,并向着腹部方向逐步增加压力,使横膈上移;婴幼儿吸气时可行被动扩胸运动,双臂外展、手心向上,呼气末双手交叉与胸前,扩胸运动同时进行呼吸运动,也可在呼气末双下肢屈曲并拢尽量向腹部靠近,促进气体排出。③吸气阻力训练:护士手握吸气阻力训练器,训练器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球,分别代表不同潮气量;不同颜色球在吸气时气流阻力不同,飘起来球数量就不同;鼓励患儿,让患儿配合吸气训练,每次训练3~5 min,每天3~5次,训练时间逐步增加至每次20~30 min。同时配合使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广东雪利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戴福伦),护理人员将体表刺激电极放置在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位置,对起搏频率设置,10~12次/min,脉冲频率设置在30 Hz,控制刺激强度在20 单位内,根据患儿机体耐受情况,对刺激强度调整。训练20 min/次,1次/d。两组均护理干预10 d,10 d后为干预后,评价干预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测定指标情况 包括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德国Jaeger 公司)对上述指标测定。

1.3.2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力学指标情况 包括气道峰压、气道阻力,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

1.3.3 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参照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儿生活质量评价[9-10],主要包括大小便、饮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内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干预前,且观察组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气道峰压低于干预前,而气道阻力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气道峰压低于对照组,气道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组别例数 肺活量(L)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最大通气量百分比(%)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30 30 2.20±0.32 2.22±0.34 0.234>0.05 2.61±0.38 3.24±0.41 6.173<0.05 4.520 10.489<0.05<0.05 60.24±4.57 61.84±4.60 1.351>0.05 65.36±4.09 77.36±5.12 10.029<0.05 4.573 12.350<0.05<0.05组别例数 患儿血氧饱和度(%)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氧合指数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30 30 92.46±2.12 92.67±2.09 0.386>0.05 94.52±1.46 98.31±1.98 8.438<0.05 4.383 10.730<0.05<0.05 378.52±20.12 373.84±16.74 0.979>0.05 390.65±18.46 434.81±22.67 8.273<0.05 10.171 3.695<0.05<0.0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组别例数 气道峰压(cmH2O)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气道阻力[cmH2O/(L·S)]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30 30 37.23±2.18 36.84±2.04 0.715>0.05 35.18±1.84 30.46±2.42 8.504<0.05 3.936 11.495<0.05<0.05 60.24±4.57 61.84±4.60 1.351>0.05 65.36±4.09 77.36±5.12 10.029<0.05 4.572 12.350<0.05<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30 30 68.44±10.77 70.24±11.84 0.616>0.05 78.87±11.46 91.46±8.08 4.918<0.05 3.633 8.108<0.05<0.05

3 讨论

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由于暴力作用于头部,发生颅脑组织损伤。近年来随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也逐年升高[11-12]。资料显示[13-14],创伤性颅脑损伤患儿引起损伤严重、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合并为呼吸功能障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性。呼吸肌是患儿呼吸原发性动力,其中膈肌为机体重要呼吸肌,发挥重要的作用[15-16]。呼吸运动是指膈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共同作用,完成舒缩活动[17-18]。膈肌发生收缩,横膈膜降低,逐步变为扁平,肋间外肌收缩,而内肌舒张,引起肋骨发生升高和向外移动,胸腔的上径、下径、前径、后径、左径、右径增大,肺部容积明显增大,肺部压力有所降低,而形成吸气动作,上述作用相反时,就是呼气运动。膈肌刺激增加膈肌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膈肌肌力水平,扩大膈肌活动范围,改善肺部通气功能。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可提高呼吸机肌力水平和耐力水平,建立起正常呼吸模式,利于心肺功能更好适应,降低肺炎发生率。

对照组的常规呼吸康复护理技术可延长患儿呼气时间,增加小气道腔内压力,降低小气道的过早闭合和塌陷,保持气道维持在开放状态,利于肺泡内残气排出体外,保证呼吸通路,利于患儿通气功能和肺功能恢复,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和持久性是其缺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通过体表电极来刺激患儿膈神经,利于膈肌发生规律性收缩。膈神经发生运动神经传导,促使膈肌收缩,完成肺通气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前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峰压、气道阻力、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干预后结果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阻力、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气道峰压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阻力、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气道峰压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电刺激膈神经,使膈肌规律性运动,提高膈肌收缩水平,进一步扩大胸廓容量,且增加潮气量,在改善患儿肺功能和血氧分压有积极作用,高通量肺部通气对患儿的呼吸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患儿在生活质量方面也获得提高。

综上所述,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康复护理技术在脑损伤恢复期患儿中应用,可改善患儿肺功能和呼吸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氧肺活量颅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Pat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plenic vasculature in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ts relev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提高初中学生肺活量的方法策略研究
2015年湖北籍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耐力跑水平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肺活量与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