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时机选择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

2021-04-24卓泽铭王和杰陈立喜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髋部髋关节骨折

卓泽铭 邢 势 王和杰 陈立喜 王 源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骨科医学中心,海南海口 572000

髋部骨折作为骨科多发病,通常是由交通事故或者外伤等因素造成,其中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量较低,骨脆性增加,运动功能明显衰退,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较高,成为髋部骨折的高风险人群[1-2]。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虽然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改善相应症状,但有报道指出[3],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常年龄较大,且基础疾病较多,导致预后较差,术后1 年的病死率达到20%~40%,受到重点关注。虽然临床已证实手术疗法的价值,但临床学者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存在较大争议,其中部分学者提出尽早治疗可减少术后康复时长,缩短卧床时间,促进康复进展;但另有部分学者则认为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术前需要较长时间准备[4-5]。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纳入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比较骨折后48 h 之内与骨折后48~72 h 之内实施手术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19 年4 月我院纳入的112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手术时机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 例。研究组男30 例,女26 例;年龄63~80 岁,平均(72.23±1.03)岁;股骨颈骨折14 例,转子下骨折10 例,股骨头骨折13 例,髋臼骨折8 例,其他11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7 例;年龄63~82 岁,平均(72.51±1.11)岁;股骨颈骨折15 例,转子下骨折9 例,股骨头骨折15 例,髋臼骨折7 例,其他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6]:①均符合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过影像学等检查确诊;②具有手术适应证,且ASA 分级为Ⅰ~Ⅱ级。

排除标准[7]:①存在手术禁忌证或者麻醉药物过敏史;②属于病理性骨折;③凝血功能异常、肝肾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高能量损伤或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入院后,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并依据其具体骨折类型与身体状况选择髋关节置换术或者内固定术,例如移位较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选择空心钉固定,而移位较为明显者,可选择关节置换术。同时依照患者要求及麻醉医师的经验,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案,在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首先选择椎管内麻醉,其次可考虑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等。同时在手术后,由专业康复师指导功能锻炼,并给予随访。两组术前准备、手术方案、术后康复锻炼等均相同。其中研究组在骨折后48 h 之内实施手术,对照组在骨折后48~72 h 实施手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出血量及手术、住院与骨折愈合时长,观察所有观察对象的并发症(血管神经损伤、肺部感染、骨不愈合)发生率,测定手术前后两组的髋关节屈曲、外展活动度,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临床症状积分调查,随访1 年,记录两组死亡率,比较两组手术结果。

VAS[8]: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度,能够忍受;4~6 分为中度,尚可忍受;7~10 分为剧烈,难以忍受。

Harris 评分[9]:主要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满分100 分,>80 分为良好,70~80 分为尚可,<70 分为差。

QOL 评分[10]:主要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每项目满分60 分,≤20 分为极差,21~40 分为一般,41~50 分为较好,51~60 分为良好。

临床症状积分[11]:主要对患者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轻度,2 分为中度,3 分为严重,需要尽快接受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住院、骨折愈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VAS、Harris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髋关节屈曲、外展活动度、Harris 评分均较术前升高,VAS 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髋关节屈曲、外展活动度、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VAS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2.4 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术前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疼痛、肿胀、功能受限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4。

2.5 两组手术前后QOL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各项QOL 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5。

2.6 两组预后比较

研究组术后1 年的死亡率为3.57%(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3,P <0.05)。

表3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VAS、Harris 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VAS、Harris 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 <0.05。VAS:视觉模拟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

表4 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 <0.05

表5 两组手术前后QOL 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手术前后QO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 <0.05。QOL:生活质量

3 讨论

髋部骨折作为骨折常见类型,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且致残率、致死率也随之升高,加上老年患者骨量与骨脆性降低,运动能力也明显降低,极易因为摔倒、坠落或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骨折[12-13]。骨折后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肿胀,严重者甚至限制日常活动,直接影响机体健康,并降低生存质量[14]。其中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治疗后的死亡率可达到50%左右,因此临床建议以手术方案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并成为首选治疗方案[15-16]。

目前临床已有较多报道证实了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价值,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未有统一定论,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自身基础条件差,合并症较多,加上生理储备较差,而手术仍属于应激源,若未对患者合并症进行控制,早期手术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7-19]。但另有学者则认为骨折后应立即实施手术,可明显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早日康复,减轻患者痛苦[20]。韦家志等[21]学者曾展开实验,选择8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观察组在骨折后48 h 内,及对照组在骨折后48~72 h 实施手术,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与骨折愈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外王晓伟等[22]学者选择814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早期手术组术后1 年的死亡率(5.3%)明显低于晚期组(14.2%),与本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进一步证实尽早手术的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及住院、骨折愈合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术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髋关节屈曲、外展活动度、Harris 评分均较术前升高,VAS、临床症状积分内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髋关节屈曲、外展活动度、Harris 评分、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术后1 年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 <0.05),提示研究组疗效突出,能够控制疾病进展,促进骨折快速愈合,明显改善髋关节活动能力,提升生存质量,减低病死率。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老年人群的器官代偿能力明显衰退,其合并基础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因此治疗难度更高。若推迟患者手术时间,痛苦时长明显延长患者,进一步增加了创伤与疼痛带来的刺激,可导致预后较差,不利于病情快速康复,因此建议临床应尽早开展手术,为预后提供保障[23-26]。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可快速减轻疼痛,增强髋关节功能,促进相关症状消失,缩短住院时长,促进骨折愈合,但针对病情严重且机体状态较差者,应谨慎考虑手术时机。

猜你喜欢

髋部髋关节骨折
髋关节活动范围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