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里是中国民主法治开始的地方

2021-04-24张倩

支部建设 2021年9期
关键词:边区政权根据地

○ 张倩

1941 年7 月7 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清漳河畔的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隆重召开,历时40 天,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个“三三制”民主政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及议会。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主盛会,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政治协商先河,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人大、政协组织形式的雏形。“三三制”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点亮了新中国的曙光。

今天,我们怀着崇仰之情、恭敬之心,走进了红色热土左权县,回顾前人在峥嵘岁月里的伟大创举,这不仅是缅怀和思念,更是鞭策和思考。我们要以史鉴今,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

(一)

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抵达了左权县桐峪镇。从重檐式阁楼门洞进来后,穿过立有邓小平半身塑像的民主广场,进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以下简称临参会)旧址。这是一座二进院落的古寺,前院正殿即为当年的主会场,两侧厢房是会议秘书处、主席团、提案审查委员会和资格审查的办公地,后院为高等法院、议会和边区政府办公地。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晋冀鲁豫边区“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陈列馆。馆内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的演绎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临参会的来龙去脉。

晋冀鲁豫根据地(边区)以太行山为依托,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 个行政区,总面积最大时可达23 万平方公里,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领导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辽县,位于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太行山区,地处太行山主脉西侧,居险扼要,是晋、冀、豫三省交会之处,东瞰华北平原,西窥三晋大地,进可攻、退可守,素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早在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就在清漳河岸修建了镣阳邑,后来镣阳邑成为赵国西部重镇,是控制滏口北路支线的主要据点。直至近代,“镣阳”经过千年的演化变为“辽县”。辽县在八年抗战斗争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残酷镇压抗日力量。当时国民党大军南撤,旧政府人员逃散。在华北战场处于十分危急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先后取得平型关、阳明堡大捷,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 年9 月—1945 年8 月,八路军总部先后在山西26 个县市驻扎过,在辽县就驻扎过5 年,这也是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五年。1937 年11 月15 日,一二九师司令部和中共冀豫晋省委进驻辽县西河头村,以辽县山区为依托,创建了太行抗日根据地。1940 年11 月,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进驻辽县麻田、桐峪一带,辽县便成了华北抗日的指挥中心,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晋冀鲁豫根据地共产党组织,是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下组建起来的,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给予有力支持。党组织和根据地一起在曲折中成长壮大,经历了大发展、暂时的缩小、再发展和巩固提高的曲折过程,在斗争中愈战愈强。1939 年9 月,晋冀豫党组织党员发展到30150 人,成为华北最大的党组织。同年10 月,辽县被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确定为唯一的实验县,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兴国第二”,由区党委直辖。

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同时以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为核心,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廉洁政府建设和党建巡视工作等,多项举措正风肃贪,为建设廉洁民主的“三三制”政权提供了经验。

(二)

1940 年,日军开始对华北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同时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也对根据地进一步实行封锁、包围、进攻,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为了稳固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政权问题。同年3 月6 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先提出了“三三制”原则,并于7 月在《团结到底》一文中阐释了这一原则。

“三三制”原则,就是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941 年3 月,时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的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在今天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关头,必须集中全民族一切抗日阶级党派的力量,才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所以必须有代表各抗日阶级党派的‘三三制’政权,才能实现这样伟大的任务。”

3 月16 日,邓小平受北方局委托,在冀太联办二次会议上提出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议接受了邓小平的建议,成立了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备选举参议院,召集第一次会议。但会议期间,鲁西33 个县强烈要求加入本区,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便随即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

1941 年7 月7 日至8 月15 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胜利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区各界参议员134 名。参议员中除占总数不到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外,还有学者名流、工人、农民、商人、妇女、青年、宗教界、少数民族等各界人士。会议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组织,议员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审议通过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及一系列重要条例、法令,选出了临参会正副议长及驻会委员、边区政府组成人员、高等法院院长等,健全了县以上抗日政权,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使边区在困难中不断壮大。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从新民主主义出发创建新型国家的第一次完整实践,实现了由苏维埃政权向“三三制”民主政权的转变。在它的模范带头作用下,陕甘宁、晋绥、晋察冀等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纷纷建立。

临参会结束以后,参议员返回各地大力宣传“三三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大规模的村选活动在根据地全面展开。针对不识字的群众,老百姓发明创造了一种“豆选”的办法,让很多不识字或者基本不识字的普通民众有效履行了选举权。

在陈列馆第六展厅的一角,重现了当时“豆选”场景:选举时,候选人背对着选民,在选举会场的前面坐成一排。在每一个候选人背后放一个碗,每个碗上贴着候选人的名字,凡是18 岁以上的村民都可以领到相应的豆子,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将豆子放在“中意”的候选人碗里。最后根据碗中豆子的数量来确定人选。这就将农村的治理权从士绅、地主的掌控中转移到农民手中,为共产党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1941 年11 月23 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这在世界政治历史上是完全最新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从“豆选”“三三制”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党高举起人民民主旗帜,带领人民开辟和坚持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址

(三)

民主与法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临参会的召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0 天的会议,不仅为建国后的国体奠定了框架,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还通过了一批法令。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不仅下设有各个厅局,有了高等法院、检察长、议会等,还奠定了边区政府—区政府—县政府—村政府四级政府治理结构。边区每出台一部法律,都要出台一个实施细则,这一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临参会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统一战线最成功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权建设的一次成功尝试。因此,很多资料提及临参会,都会说这里是我国民主与法治开始的地方,是点亮新中国曙光的地方。

这次大会,不仅以民主精神团结了全区各党派、各阶层及各民族人民,而且选举了边区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了边区施政纲领及许多重要法令,确定了“坚持抗日,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成功的典范,为民主法治建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身处临参会旧址广场上,远眺雄伟的太行山,心中不禁起伏万千。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经历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学习重温百年党史,真正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深刻地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车出桐峪,渐行渐远,但“新中国的曙光”却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头。

猜你喜欢

边区政权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蔡英文“政权”下两岸关系的走向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