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的史学传播途径

2021-04-22喻智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史学

喻智丽

摘 要:在社会发展中,史学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史学传播既能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也能让史学的教化、传承、鉴戒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研究史学传播途径对于了解史学传播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对史学的重要性有了愈加深刻的认识,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娱乐需求的增加、史学教育与通俗史学的发展都推动了史学传播的发展与史学传播途径的扩大。

关键词:史学传播途径;史学;历代史学

1 绪论

历史学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史学承担着教化、传承、鉴戒等重要功能。史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史学传播有助于扩大史学的影响范围,推动史学发展。史学传播有利于系统地探究如何科学地推广史学成果,而史学传播在探讨适合传播的史学内容、形式时,也会反向推动史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史学传播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满足大众对史学的需求,使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扩大了史学教化的范围,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升人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探讨历代史学传播途径,能让我们对史学传播途径的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史学传播的发展演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探讨中国历代史学传播途径也具有重要意义。

史学传播是指人类利用各种介质来传播史学研究成果。而史学的传播途径是指史学通过或经过一定的传播载体,被新受众接受的过程。史学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书面传播、口头传播和群体传播。

2 历代的史学传播途径

2.1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的统治阶级就已经形成了记录与保存历史的确切观念,并设立了相应的制度与机构来确保历史的记录与传承,如春秋时“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但是,此时的史学传播的途径十分稀少,受众也很少,只有较少的统治阶级能够见到史官的书面记录,史学被视为统治者的私有之物。虽然统治者此时就已注意到史学的鉴戒作用,但是,此时史学的传播并不受到重视,传播范围十分狭小,史学仅在社会上层的很小一部分中传播。在学校的教育中只有传统的“六艺”,没有史学教育。如此一来,就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对史学进行稳定的传播。大部分民众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了解一鳞半爪的史事,而这种传播方式使传播内容易被遗失、篡改。口头传播是最为广泛的传播途径,却不稳定,传播的内容也容易失真,具有很大的缺陷。书面传播虽已稳定下来,却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在群体传播方面,稳定的群体传播还未成型。

直到周室衰微,“士”阶级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私人”,这时孔子收徒编书作《春秋》。孔子的门徒,儒家弟子开始自觉、稳定地传播《春秋》《左传》等史学作品。虽然这一传播群体在传播史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史学视为独立的传播对象,而将其依附于儒学,但是传播史学的稳定群体正逐步形成并扩大,这是史学传播途径的稳定与扩大。可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社会识字率低下、各国字体不一、书籍笨重不利于传播等因素,史学传播并不发达,史学传播途径的稳定与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2.2 秦汉时期

秦朝时,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下令民间焚毁除秦史之外的史书。在治国理念上,推崇法术,不重儒学,同时实行愚民政策,使儒家弟子这一稳定的史学传播群体受到打击,大量史书被焚毁,这些都对史学的传播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史学传播途径中的群体传播与书面传播受到了限制。

汉朝时,政府不许民间私家修史,太史公写完《史记》后也不敢将其面之于世,而班固也因私修史书获罪,有人“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①,后因史书得到皇帝的赏识,才得以继续修史。此时,史学仍被皇家统治者视为私有之物,这就抑制了民间群体自发传播史学。在传播途径上,此时史学的传播依然是依靠书籍传播,但是史书大都专供皇家阅读。此外,口耳相传也依然是一个重要途径,太史公修《史记》之前也游历大江南北,问询旧人,从各地收集史料,由此可见,在民间,口耳相传是史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但在群体传播上,由于官方政府对于史学传播的限制,传播群体还未正式形成。

但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典籍受到时人追捧,《尚书》《左传》《春秋》等史学作品亦受到统治阶级与知识分子的重视,此时,学习这些史学作品有利于时人求取功名。虽然史学仍被视为经学的附属,但是已有了稳定的群体,并会自觉学习并传播史学,史学的传播范围有所扩大,也在逐步形成稳定的群体传播,传播途径有所增加。东汉末年,皇权不振,官方难以维持禁止修史的禁令,私家修史日益增多,编修史书不再是皇家专属,私家修史的兴起让更多民间学者能接触史学作品,推动了史学的传播。东汉末年,儒家权威动摇,史学也逐步从经学中独立,在教育和學术研究中得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自觉学习并传播史学的群体人数增多。这些变化无疑增加了史学传播中群体传播的稳定性。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混乱,战乱频繁,世家势大,皇权衰微,统治者们面临着强大的内外部压力。“出于安内御外,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统治者们不得不借鉴历史,求助史学,为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提供参考,中国史学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①统治者的重视也使得修史官员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加,因为通达历史可为入仕获官创造条件。陈朝史家姚察指出“观夫二汉求贤,率先经术;近世取人,多由文史”②。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学习历史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提升社会地位。同时,人们出于对家国动荡、身世飘摇的感伤、留名千秋的渴望,也开始注重编修和撰写历史,私家修史兴起,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③的局面,魏晋南北朝也成为史书修撰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史书在民间的抄写与传阅也日益普遍,史学的传播途径不断扩大。另外,随着经史的分离,在教育中,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且广受重视的学科,人们开始把经史并称,不再把史学视为经学的附庸。人们对于历史教育也日益重视,孙权就注重对其子孙登进行史学教育,“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④,这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看重。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学习并传授史学,形成了稳定广泛的群体传播,这使得史学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稳定与广泛。同时,由于造纸术的发明普及,历史的载体从竹简变为纸张,史书变得更加轻薄,历史也更加利于保存、交流和传播,书面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传播的范围日益广阔,传播途径也变得稳定多样,史学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300多年的分裂重归统一。皇权加强,朝廷开科举取士,并以“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对于时人来说,学习史学可以晋升,这无疑有利于史学的传播。史学因得到科举的承认在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自觉学习并传播史学的稳定群体进一步扩大,史学传播的范围与途径都更加稳定而广阔。另外,在隋唐时期,中国重归统一,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社会秩序良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長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一些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大城市中,市民群体已变得十分庞大。相应的,他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群体的文化娱乐需求,在这类大城市中,民间的“说话”艺术应运而生。“传奇”这一文学形式开始兴起,许多变文、传奇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传奇、变文这些传播途径,史学的传播更为广泛,并以不再像以往那样局限于统治阶级与正统史书,史学开始在平民百姓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2.5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级也飞速兴起,其娱乐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此时,一种面向大众的,被宋人称为“讲史”“讲史书”“说史书”的通俗讲史活动开始出现并迅速普及。通俗讲史活动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史学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往史学的传播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社会下层虽然也存在史学传播的途径,但大多只是随意的口头传播,没有固定的传播内容和专业的传播人员,更没有稳定的传播群体。而在宋朝出现的这种通俗讲史活动却有所不同,这种史学传播的途径是通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职业通俗讲史者这一传播载体来传播史学,这些职业通俗讲史者既是社会下层的成员,同时又是向社会大众讲述历史故事、传播历史观念的人,且其传播对象都是生活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这就使得史学传播已不再局限于社会上层。宋元时期民间职业讲史人的出现和大量存在,职业通俗讲史者成为专门的传播史学的群体,稳定传播史学的群体进一步扩大,使史学的传播途径变得更为广泛,也大大增加了史学的受众群体,打破了此前史学传播被统治阶级垄断的局面。且在宋朝时期,印刷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普及,书籍的传播变得十分便利,书面传播这一途径因为技术的进步变得更为广泛。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宋元时期史学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学传播途径也日益稳定多样。

2.6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日益深化,思想文化上极端专制的“文字狱”严重地阻碍着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但与此同时,通俗史学却在宋元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兴盛。明清时期,宋元时期的史学传播方式被继承下来,以口头讲述的形式向民众传播历史知识仍然是一种普遍的传播途径。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赋役制度的变革,工商业更加繁荣,人民的人身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人口的自由流动性增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市民阶层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去公共讲史场所听讲历史这种单一的形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历史求知欲,他们开始需要可供随时阅读的历史读物。因此,通俗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口头讲史之外,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通俗历史读物,“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之上,以‘演义‘通俗演义‘全传‘志传‘志‘传等为名称的通俗历史读物随之大量出现”①,如《西汉演义》《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等。相比于以往简约晦涩的正史,这些用白话文写作的通俗历史读物更方便普罗大众的理解。在民间,通俗历史读物的传播范围远远超过正统史书,且由于通俗历史读物的吸引性,自觉传播史学的民间群体也不断稳定扩大,群体传播也迅速发展。通俗历史读物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史学的传播,让书面传播途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明清史学传播途径的稳定增多不仅表现在适应市民阶级的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普及,也表现在学者为了方便治学而对史学作品进行改编,“明代学人在史学通俗化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对前人历史撰著的节选、摘录、重编,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节本、选本、摘抄本、类编本、重撰本等,名目繁多”②。这些简易的史学著述是明人为了方便治学而编纂的,也推动了史学在社会上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史学传播的发展,也让书面传播这一途径有了新的发展。另外,史学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史学的传播。明人编纂了一些适合启蒙教学、私塾教育的历史读本,如顾锡畴撰的《纲鉴正史约》和梁梦龙编的《史要编》二书。这种历史读本的编纂既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史学的书面传播和群体传播。总的来说,明清时期通俗史学的发展,通俗历史读物、简明历史读本的出现,使史学的书面传播途径更加广泛,史学的传播途径也更加稳定多样。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虽然早早就认识到了史学传播的重要性,民众也一直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但是在早期,统治者与知识分子一方面重视历史的保存与传播,一方面又因为维护权威、稳固统治等需要限制史学的传播,限制史学传播途径的发展,将史学的传播限制在社会上层,对史学的书面传播与群体传播做了限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传播的途径必将会变得越来越稳定多样。这是因为史学承载着教化、传承、鉴戒的重要功能,使统治者们在发挥史学功能的同时越来越难以限制史学的传播;史学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思想文化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史学教育则逐步发展;中国传统的叙事化史学天然具有吸引性,有利于吸引受众,形成群体传播;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为史学传播途径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民众对历史的喜爱和兴趣也是一大关键因素。自宋代起,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民众对于历史学的兴趣也不断增强,史学逐渐从上层走向民间,日益成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众的兴趣也是推动史学传播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毕竟“大众化使史学传播生生不息,是史学传播的动力与归宿”①。史学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群体传播也日益稳定多样。

史学传播在社会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意义,史学传播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日益广泛多样。在当下,我们依然要重视史学传播,推动史学传播的不断发展。让史学传播途径变得更加稳定多样,“应当顺应社会发展,努力探求载体的多元化”②,促使传播群体的多元化。史学传播载体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史学的传播途径也在不断演变,从古老的口耳相传到以竹简为载体,再到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史学传播也日益多元化,继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后,网络在史学传播中也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现在的网络传播模式,可以轻松地实现点到群体的广泛传播,甚至由于网络的无限性,其受众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无限的,网络传播这一新出现的史学传播途径也让史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网络传播也将成为新时代史学传播的主要途径。

猜你喜欢

史学
《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
新、旧史学的更替
进入现代史学世界的教科书
明清史学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研究刍议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论宋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浅谈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漫画馆
日本江户时代史学发展受中国史学影响探析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