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兽葡萄镜纹饰的研究与探析

2021-04-22段佳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铜镜

段佳薇

摘 要:铜镜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所使用的重要生活用品,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发展至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铜镜种类繁多、式样丰富、纹饰精美、制作精良、寓意吉祥,以汉镜和唐镜最为人称道。其中海兽葡萄镜以其镜面纹饰图案充满神秘色彩格外引人注目,其镜面纹饰的主体“海兽”和“葡萄”均为唐代经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下的产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文章以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唐代海兽葡萄镜为例,试着以其镜面纹饰探讨其传递的文化信息与符号。

关键词:海兽葡萄;铜镜;文化交融

0 引言

青铜器出现并盛行于4000年前的夏代到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商周时期,青铜作为贵重的“金”主要被制成礼器和兵器,多用在祭祀先祖、赏赐功臣、歌功颂德等重大场合。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器的比重开始减少,与之相反的是生活用器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而汉代以后,青铜器日益走向世俗化,铜镜、货币等成为其主流,尤其是铜镜历经千年发展变化形成了许多风格迥异、富有时代特色的造型和花纹流派。

1 铜镜的发展

铜镜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来说多为圆形,也有方形、菱形等形制,一面磨光发亮用于照妆容,另一面会铸上吉祥语句的铭文或者精致纹饰。它最早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是古代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做的镜子,也叫青铜镜。与青铜器有明显的盛行期不同,铜镜自出现开始就绵延千年,它的发明是古代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古文献和诗词中有很多关于铜镜的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记载:“朝服衣冠窥镜”;也有《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关于它的起源,从文献记载来看可以追溯至古史传说时期。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最早的铜镜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化中,它在铜镜的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发展,铜镜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战国时期出土的大量铜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极其丰富多彩(图1);两汉时期所铸青铜生活用品中,铜镜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汉镜制作精巧、样式丰富,而且多数带有吉祥语句的铭文,铜镜铸造业成为当时手工业非常重要的部门之一,是铜镜发展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图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铜镜制作一部分传承了东汉时期的镜面特点,但在此基础上又把平板式改成了微凸式,更加方便于照面。这一时期,铜镜已开始用于经济、文化交流,不仅有中国铜镜传入日本等地,也有东渡的中国工匠在日本铸造铜镜,其高浮雕铜镜的发展为隋唐时代铜镜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图3);到了隋唐时期,铜镜铸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镜的制作也更加精工,种类繁多,新出现葵花镜、菱花镜等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在铜镜发展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铜镜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图4);到了宋代,铜镜有了一定的创新,从形制来看,在保留唐代部分镜形的基础上,出现了桃形、盾形等,还发展了大量的带柄手镜。同时在这一时期的一些素面镜上出现了铸造该铜镜作坊的标记,这种类似广告性质的标志也是这一时期铸造业竞争意识的一个侧面反映;元代以后,铸镜技术渐渐衰退;直到明清时期,随着现代玻璃工艺的诞生和发展,铜镜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 海兽葡萄镜的观察研究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厚1.33厘米,直径15厘米,镜面呈圆形,面平,绿色,带有金属光泽。其纹饰以高浮雕技法制成,镜身较厚,铜质优良,构思巧妙,制作精细,非当时大批量生产之物。它的整体构图方式为将镜面分为内外两区,镜面中央饰有一个臣氏兽钮。内区的主题图案为姿势各异的六只瑞兽,细观之会发现这六只瑞兽神态、造型、动作刻画逼真,栩栩如生,有的做匍匐潜行状、有的则仰面朝天,还有一些呈奔腾跳跃状。这些瑞兽攀援于葡萄蔓枝叶中嬉戏玩耍,高浮雕的铸造手法使得它们呈现出一种意趣盎然的动态之美。这些葡萄蔓枝叶则延伸至界圈顶端;外区装饰有各样的鸟鹊、蜻蜓、燕子等,它们呈飞舞状,游戏于葡萄枝蔓之间,其间点缀有累累果实和葡萄叶蔓,边缘还饰有连枝花纹。虽然纹饰比较小,但铸工精湛、形象逼真,整幅画面造型生动、线条简洁,充满生命活力,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图5)。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在经济、文化、艺术、手工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铜镜的使用和铸造也一改以往拘谨、呆板的形式,在继承和吸收前朝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多元发展,对外来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内容兼容并蓄,构图更加精细,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是我国古代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铜镜普遍比较厚重,洁白光亮。据资料表明,其铜的含量约占70%,锡与铅的含量约占30%。从装饰纹样来看,这一时期的画面内容常与铜镜的形状相配合,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包含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其情感寄托,又包含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景以及民间故事,如花蝶、葡萄、团花、鸟兽、历史故事、打马球等,都是当时极为常见的装饰纹样。海兽葡萄镜以其纹饰图案充满神秘色彩格外引人关注,被众多专家学者称为多谜之镜。

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其装饰图案糅合了唐代与西域各国的文化,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铜镜精品。在日本、苏联、朝鲜等国都出土有海兽葡萄纹镜,因此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海兽葡萄镜一名出自《西清古鉴》,亦有称海马葡萄纹铜镜和海兽葡萄纹铜镜,皆因其纹饰具有外来成分之故。它的形制多数为圆形,少量为方形或菱花形。从镜背纹饰来看,主要为高浮雕,主题图案以海兽和葡萄组成。这里所说的“海兽”其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海洋中的动物,而是指的狮子。古人称狮子为狻猊,《尔雅·释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即狮子也,出西域。”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一些珍贵动物,如狮子等引入中原。古人把对这些珍贵动物的喜爱通过高浮雕的手法铸造在铜镜之上,突出其头部,使得整个造型灵动十足。由于这些动物并非本国物种,所以在它的名称前往往加上“海”字,用以说明为外来动物形象。“海马”实际是西域的大宛马,“海兽”则应是西域狮子的形象。在装饰过程中,工匠们继承中国传统装饰技法,抓其特点,制造出现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瑞兽了。纹饰中的另一主题图案葡萄也是张骞从西域带回长安的。因葡萄枝蔓长,结果实多,故有多子多福之意,从它引进起就成为唐人喜爱的果品,如王翰在《凉州词》中提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葡萄的喜爱,将其装饰在金银器、瓷器及铜镜等生活用品中。这两种毫不相干的纹饰被放置在同一镜面之上也源于两者皆为海外引进之物。由此看出,海兽葡萄镜中的主要纹饰皆为张骞出使西域背景下的产物,它在加强了汉朝与各国联系的同时,使得西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铁器、茶叶传到西方,西方的动物、佛教等也传入中国,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人们生活富足、国泰民安的盛世才会出现外邦进献的情况。“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纹饰正是唐代人们安居乐业、文化交融的真实再现,用海兽来寓意祥瑞、用葡萄来象征多子多福,用枝叶蔓延的藤蔓将两者巧妙连接,表达对美好生活及健康长寿的向往。一面小小的铜镜背后却蕴含强大的文化内涵,它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反映,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现今各大博物馆都收藏有很多的青铜珍品,这些器物全部由工人手工制造,在当时刚制作完成时有着黄金般的光泽,现历经岁月,表面逐渐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了青灰色的锈,原貌早已不复存在。没有两件器物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唐代的海兽葡萄镜是一件绝无仅有的精美工艺品。

3 结束语

铜镜自出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大多数青铜器物随着岁月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唯有铜镜的发展超越时空、延续千年。千年的岁月早已为铜镜染上斑斓的色彩,生命的更迭不知失去多少青春的面容,唯有大唐中兴的故事在传唱、大唐繁荣的盛世被铭记。如今看到这面穿越千年的时光使者—蕴含如此深厚内涵的海兽葡萄镜,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更会感受中华民族千年不变、孜孜向往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它不仅是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历史见證。

参考文献

[1]高西省.西周青铜器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铜镜
为什么博物馆不让看铜镜的正面
铜镜,映照历史光芒的收藏品
收藏铜镜有什么窍门
铜镜·写给母亲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精品铜镜高价频出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古代的铜镜
铜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