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孙遗者钟的国别

2021-04-22柯圻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3期

柯圻霖

摘 要:王孙遗者钟的国别问题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争论,学术界有楚器说和徐器说两种观点。文章针对其国别问题从形制、纹饰、铭文字体和内容等方面展开讨论,同时把王孙遗者钟与楚器和徐器在这几方面都做了比较,发现王孙遗者钟不管是在形制纹饰还是铭文字体和内容都与徐器十分相似,因此,王孙遗者钟应定为徐器。

关键词:王孙遗者钟;楚器;徐器

王孙遗者钟是在光绪年间出土于湖北宜都县城西部的一件甬钟,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王孙遗者钟的时代一般被认为是春秋晚期。此钟通高为二尺四寸四分(约81.3厘米),舞修一尺一寸(36.7厘米),舞广七寸九分(26.3厘米),铣间为一尺三寸(43.3厘米),鼓广九寸(30厘米),正、背两面钲部及左右鼓均铸有铭文,共十九行,总共一百一十七字(有四字重文)①。铭文如下:

隹正月初吉丁亥,王孙遗者择其金,自作龢钟,中,元鸣孔皇,用享于我皇祖文考,用蕲眉寿,余龚?屖,畏,肃慹圣武,惠于政德,于威仪,诲猷不飤,阑阑龢钟,用匽以喜,用乐嘉宾、父及我倗友,余恁心,延永余德,龢民人,余尃昀于国,皝皝,万年无期,枼万孙子,永保鼓之。

关于王孙遗者钟的著录有《荆南萃古编》《陶斋吉金续录》《湖北通志·金石志》《三代吉金文存》《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

1 关于国别的争议

一直以来对于王孙遗者钟的国别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徐器说,二是楚器说。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说:“此亦徐器,由其铭辞字体与沇儿钟如出一人手笔,可以判之。……遗者者,余意当即容居,……遗容双音,居者叠韵。此自称‘王孙与祖其先君驹王正相合……”②郭沫若先生认为王孙遗者钟为徐器,因为王孙遗者钟的铭文字体与沇儿钟的铭文字体如出一人之手笔,并判断此钟年代应该在鲁襄公时期。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以及楚墓的发掘,特别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发掘及王孙诰钟的出土让更多学者对王孙遗者钟为徐器提出了质疑,有人提出此钟应为楚器。刘翔先生在《王孙遗者钟新释》③中认为徐国受楚国文化影响,沇儿钟抄袭了王孙遗者钟,因此两钟铭辞才会如出一人手笔,而王孙遗者钟与王子午鼎和王孙诰钟的铭文内容相同点很多,因此,王孙遗者钟应为楚器。孙启康先生在《楚器王孙遗者钟考辨》④中认为单从铭文字体上不能判定器物的国别,王孙遗者钟与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孙诰钟不论铭文字体还是铭文内容等都十分相似,因此判定王孙遗者钟为楚器。但孔令远先生在《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指出:“淅川下寺墓地所出器物的文化因素十分复杂,有楚器,同时也有大量的非楚器。将王孙诰钟与典型楚国编钟相比,我们认为无论是从铭文的内容,还是从铭文字体的风格,或者是从钟的形制、纹饰上看,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⑤孔令远先生认为王孙遗者钟仍应该定为徐器。邹芙都先生在《楚系铭文综合研究》一书中指出:“‘王子某、‘王孙某除宗周外,多数为楚特有之称谓。此外,铭文语句与王子午鼎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补正此器为楚器。”⑥关于王孙遗者钟的国别争论颇多,但笔者认为其还应为徐器。

2 为徐器的理由

关于王孙遗者钟国别的判断,笔者分两个方面去论证:第一,从形制和纹饰去分析此钟的国别;第二,从铭文字体及内容去判断此钟的国别。随着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的发掘及王孙诰钟的出土,我们可以发现王孙遗者钟与王孙诰钟的形制纹饰以及铭文内容基本一致,而由于王孙遗者钟相关的记载和文献较为缺乏,因此,此处把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放在一起讨论,判定了王孙诰钟的国别也就判定了王孙遗者钟的国别。

2.1 形制、纹饰

由于王孙遗者钟有楚器说和徐器说两种说法,此处我们不仅把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与典型的徐国编钟相比较,也把两钟与楚国的典型编钟相比较。首先,王孙遗者钟(图1)①与王孙诰钟(图2)②的形制和纹饰基本一致,两钟的钟身均为合瓦形,钟口较大,舞部较小,舞部的正中有甬,甬为八棱体状,上细下粗,饰有蕉叶纹,不仅如此,甬内有泥芯。在靠近钟体的地方有旋和斡,斡饰圆窝纹,篆间各有九个柱状枚且下面有圆形的基座。篆和舞部饰有蟠虺纹,鼓部饰有对称的变形蟠螭纹。

孔令远先生在《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指出:“梁王城、鹅鸭城是春秋中、晚期徐国的都城遗址。而紧邻徐国都城的九女墩大墓群,无疑就是徐国的王族墓葬群。”③王孙遗者钟与王孙诰钟同属编钟类型中的甬钟,且两钟年代也属于春秋晚期,因此,我们可以把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与九女墩三号墓出土的四件形制纹饰相同的甬钟(图3,以7号甬钟为代表)④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它们在形制和纹饰上的相同点:一是形制相似,钟的甬均为上细下粗,内有泥芯,且甬的形状都是八棱柱状;均有斡、旋;篆间各九个枚,均有圆形基座;舞部小,钟口大。二是纹饰相似,钟的篆间均饰有蟠虺纹,鼓部均饰有变形蟠螭纹。总的来说,钟的主要纹饰都为蟠虺纹和蟠螭纹。除此之外,我们在把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对比楚国的甬钟,可以发现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的甬的截面均为八棱柱状,而楚国甬钟的截面多为圆形或圆形方角。除此之外,楚国甬钟舞部的纹饰主要以龙纹较多,而像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甬钟舞部饰蟠螭纹的很少见。对比九女墩三号墓出土的四件甬钟,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纹饰上都更为相似,因此,把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定为徐器更为恰当。

2.2 铭文字体及其内容

把王孙遗者钟和王孙诰钟的铭文与徐国具名徐器相比较,发现两者的铭文字体十分相似,就如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⑤里认为的那样,王孙遗者钟的铭辞和沇儿钟的铭辞就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王孙遗者钟与春秋晚期徐器铭文字体具有同样秀颀遒劲的风格,这是王孙遗者钟应为徐器的又一证明。此外,从铭文内容上看,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与徐国具名徐器如沇儿钟、徐王子旃钟也有相似之处。其中,“永保鼓之”在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与沇儿钟的铭文内容上均有出现,且一字不差,徐王子旃钟上则写的是“万事鼓之”。而楚器的铭文内容基本是“永保用之”或“子孙用之”等写法,用“鼓之”二字很少见,在春秋早期楚大师登钟的铭文中出现“永保鼓之”的用法,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出现,直到春秋晚期在楚器子璋钟上才又看到“永保鼓之”的用法。不知是何种原因,在春秋中期的很长一段时间楚器铭文上没有用“永保鼓之”的铭文,但在春秋中期偏晚具名徐器沇儿钟的铭文中却出现了“永保鼓之”。早期徐国势力强盛,在文化上受楚国影响的可能性较小,而后期徐国衰弱,进入楚国作为质子,最后徐地更是被楚国占有,因此在春秋晚期时段文化受楚国影响的可能性极大。在铭文用词上,早期徐国影响了楚国,后期楚国影响了徐国,因此,具名徐器上与楚器相似。就如铭文上出现的“永保鼓之”可能是楚国影响了楚国,而“眉寿无期”和“眉寿无疆”作为徐式用法,也在楚器上有见到。因此,两国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单单从铭文的用词用法上去判断器物的国别,而要结合器物的整体去做综合的判断。除此之外,孔令远先生在《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指出“‘有严穆穆,敬事楚王……不似楚国贵族口吻……像作为楚属国之君……质子的口吻”①,和俦儿钟中对徐王义直呼其名形成鲜明对比,无不体现了一个附属国对楚国的小心谨慎。结合历史背景,当时徐国的处境确实是十分艰难,根据《左传》的记载,徐国曾经派遣世子到楚国作为质子,徐子也曾被楚国所执,更是在徐国被吴国灭国之后,徐王逃亡楚国。因此,铭文内容中小心翼翼的口吻再结合徐国举步维艰、弱小无力的处境,我们认为王孙遗者钟更像是徐器,作为楚国贵族没有必要如此卑微讨好。

3 总结

由上文的讨论不难看出,王孙遗者钟的形制、纹饰与徐国贵族墓葬九女墩三号墓出土的4件甬钟十分相似;而王孙遗者钟的铭文字体符合徐国铭文字体秀颀遒劲的特征;而从铭文用词上看,楚器和徐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很难单一地根据器物铭辞的用法去判断器物的国别;从铭文内容上看,谨小慎微、卑微讨好的口吻更符合徐国作为楚国属国的身份,也符合当时徐国作为弱国,进入楚国作为质子,受大国欺压的历史背景。因此,结合器物整体,从王孙遗者钟的形制、纹饰以及铭文内容综合判断,王孙遗者钟与徐器更为接近、更为相似,故笔者认为王孙遗者钟应定为徐器。

参考文献

[1]端方.陶斋吉金续录:卷一[M].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刘翔.王孙遗者钟新释[J].江汉论坛,1983(8):78-80.

[4]孙启康.楚器《王孙遗者钟》考辨[J].江汉考古,1983(4):41-46.

[5]孔令远.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6]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7]孔令远,陈永清.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J].考古,2002(5):19-30,100-101,104.

[8]中国艺术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0]邵晓洁.楚钟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12]陈公柔.徐国青铜器的花纹、形制及其他[C]//马承源.吴越地区青铜器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博物館,1997.

[12]张晗.楚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