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东汉精品明器赏析

2021-04-22杨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济南赏析

杨阳

摘 要:明器是古人下葬时的随葬器物,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出土明器是考察历代社会风貌、葬俗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济南闵子骞墓苑东汉墓、奥体中路东汉墓和药山东汉墓均出土了大量随葬明器,种类十分丰富。这些陶制明器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贵族、地主阶层的日常生活,也全面展示了建筑形式、饮食文化和畜牧业水平。同时,了解东汉陶制明器的制作工艺对研究后期瓷器的生产工艺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济南;东汉;明器;赏析

人俑、动物俑及陶制明器是东汉墓葬中常见的一类随葬品。在济南闵子骞墓苑东汉墓、奥体中路东汉墓和天桥区药山东汉墓中均发现了大量动物陶俑及彩绘陶质明器,数量多达154件。这些明器主要分为建筑明器、生活用具明器和禽畜明器三种类型,造型栩栩如生,制作工艺精良,分别介绍如下。

1 出土明器类型

1.1 建筑明器

建筑明器是东汉高规格墓葬中常见的一类,包括亭、台、楼、阁、仓、厕、院落、田地、庄园、池塘等,最能体现贵族和地方豪强地主们奢华富足的生活状态。

1.1.1 东汉灰陶楼

济南闵子骞墓苑东汉墓出土。通长41.5厘米、通宽22.2厘米、通高38.6厘米。灰陶质。面阔三间,门前有踏跺,台阶呈倒V形,望柱出头,端部施笠帽形柱头,阑板为双层卧棂式。窗户为漏窗式样,菱格纹。陶楼中有柱、梁、斗拱等木构架,在伸出的梁头上置斗一朵,以承出跳的平坐。二层为平台,正面和左右两侧有围栏,上饰瓦当形构件,镂空。这件陶楼直观展示了东汉济南地区豪强地主的民居建筑形态,柱、梁、枋、斗拱等构件都明确体现在明器建筑中(图1)。

1.1.2 东汉绿釉陶井

济南奥体中路东汉墓出土。通宽18.2厘米,通高46.5厘米,重2.502千克。泥质红陶,表面施绿釉。井圈呈圆筒状,饰弦纹,底部较大,向上微收,井口外撇,呈喇叭状。井口上方有提手状的井架,其上绳带状装饰,井架及顶部塑有3只飞鸟,或展翅欲飞,或整理羽毛。台边有一陶人站在井边,身体稍前倾,双手前伸,似在弯腰打水,直观展示了汉人的日常生活,画面动感十足(图2)。

济南泉水资源丰富,泉水和古城长期和谐共生,是古代先民们用水的主要来源。在高都司巷、旧军门巷、按察司街等古城区遗址中均发现了各时期的水井。在老城区有限的地域内分布着如此密集的水井,说明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水源旺盛、人口密集。

1.1.3 东汉灰陶厕

济南闵子骞墓苑东汉墓出土。长18.6厘米,宽13.7厘米,通高20.3厘米;厕盖长18厘米,宽13.5厘米,重1.28千克。此陶厕为分体式,面阔1间,硬山顶。正面偏右开门,侧面及后面均有通风孔洞。

1.2 生活用具类明器

精致讲究的宴饮用具是东汉豪强地主墓葬中最具特色的随葬用品,济南地区东汉墓中出土的彩绘案几、圆盘,红陶绿釉耳杯、陶魁、陶勺、陶灶、连枝灯及灰陶熏炉、甑等器物的特点鲜明,反映了当时“事死事如生”的文化观念。

1.2.1 东汉绿釉陶连枝灯

济南奥体中路东汉墓出土。泥质红陶,表面施绿釉。底径18厘米,通高47厘米,重3.284千克。下部是灯座,饰简单波浪线形纹饰,灯柱下粗上细,似树干。5个圆形灯盘,中间1个最高,其余4个略低,由L形灯柱承托,均匀分布在四周,造型简单大方(图3)。

连枝灯也称“多枝灯”“树形灯”,其原型为我国神话传说中的“扶桑树”,战国时就已出现,盛行于汉,以铜质、陶质最常见。灯头少则3个,多则数十个,造型或简或繁,一般为豪门大户的照明用具。当灯点燃以后,满树灯光闪烁、交相辉映、华美异常。

1.2.2 东汉绿釉陶案

济南药山东汉墓出土。泥质红陶,表面施绿釉。长55厘米,宽37厘米,高2.3厘米,重4.486千克。周身有四层纹饰,从外数第一层和第三层为线刻菱形纹,中间长方形區域线刻双鱼。鳃部、背鳍、尾鳍均以细线刻画,眼睛以圆点表示。

我国早期实行分餐制,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上,案成为贵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

1.2.3 东汉绿釉陶灶

济南奥体中路东汉墓出土。泥质红陶,表面施绿釉。长19.8厘米,宽19.8厘米,高17厘米,底径12.3厘米,重1.479千克。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似豆,上部灶体半圆形,前部有方形灶口,灶口上部略高,能有效阻挡炉灰。后部的柱状凸起应为连接烟道之用。

1.2.4 东汉绿釉陶熏炉

济南奥体中路东汉墓出土。泥质红陶,表面施绿釉。口径12.3厘米,腹径19.8厘米,重1.337千克。外形似尊,下有三足,周身有月亮形和圆形镂空孔,用于释放香味。

1.2.5 东汉绿釉耳杯

济南奥体中路东汉墓出土。泥质红陶,表面施绿釉。长15厘米,宽11.5厘米,高4.7厘米,重0.246千克。又名“羽觞”,扁椭圆形,弧形壁,浅腹,口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耳杯有大、小之分,多由玉石、漆木、青铜、琉璃和陶等材质制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底部“君幸酒”“君幸食”的铭文说明耳杯是饮酒和盛食物的器皿。

1.3 禽畜类明器

豢养禽畜是汉代庄园生产和生活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家禽、家畜俑是东汉墓葬中常见的类型,也是研究东汉时期饲养业发展水平的实物资料。

1.3.1 东汉彩绘陶家禽

济南闵子骞墓苑东汉墓出土。陶鸡为泥质红陶,表面施彩绘,惜已脱落。两雄两雌,公鸡仰头啼鸣,母鸡低头觅食,形神兼备。

陶鸭为泥质灰陶,表面施彩绘,惜已脱落。陶鸭共三只,其一正回头整理背部的羽毛;另两只走路摇摆,头向右伸长,似在呼喊同伴。体态肥胖,眼睛炯炯有神,憨态可掬。

陶鹅为泥质灰陶,表面施彩绘,惜已脱落。共两只,其中一只翘首以盼,另一只回首相視,成唱和之态,生动有趣。

1.3.2 东汉陶猪

济南闵子骞东汉墓出土。泥质黑陶。陶猪黑前鬃突出,肥头大耳,四肢健壮,尖嘴细臀,尾巴蜷曲,形态与野猪更为相近。

1.3.3 东汉陶狗

济南奥体中路东汉墓出土。泥质红陶。昂头卷尾,身体细长,四肢短小,体形与现在饲养的腊肠狗十分相似(图4)。

另有济南闵子骞东汉墓出土的陶狗。泥质灰陶,表面施彩绘,惜已脱落。腿部残缺。陶狗警觉地竖起双耳,双目正视前方,嘴大张,做狂吠之态,尾巴收至背上,似在高度警戒。脖子上还戴着项圈,项圈顶部还有可以调节松紧的带扣。体态强健,雄壮威猛,好似看家护院的“卫士”。

2 从出土明器看东汉时期济南地区的葬俗特点

济南地区东汉时期明器的生活气息浓郁,能够直观反映当时的葬俗特点,对研究东汉丧葬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2.1 厚葬之风渐弱,陶制明器流行

自商周至汉代早期以前,厚葬之风盛行,在考古发掘的高规格墓葬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厚。西汉沿承秦制,从济南地区发掘的章丘洛庄汉王陵、章丘危山汉墓等高规格墓葬中均出土了金、银、铜鎏金、玉、象牙制品,并有大型车、马、乐器等实用器陪葬。

东汉时,成套模型明器逐渐盛行,随葬品更加生活化、“接地气”,基本不见实用器,大都是禽畜、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在出土的生活用具中,耳杯占比很大,反映出墓主人生前多喜好饮酒,也说明当时济南地区种植业、酿酒业相当发达。

2.2 庄园经济高速发展,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随葬明器是对生前拥有财富的展现。许多豪强地主不仅占有大量的耕地、庄园、牛羊、劳动力和侍者,而且饲养大量禽畜,形成一条农副产品自给自足的产业链,并能做到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庄园经济微环境的良性循环。

2.3 南北建筑风格迥异,又相互融合

我国幅员辽阔,虽同处东汉时期,但南、北方的建筑明器风格相差甚远。以陶楼为例,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和四川、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出土陶楼的风格迥异。南方地区的陶楼设计讲究通风除湿,屋顶坡度大,檐角飞翘,轻盈灵巧。相反,北方地区的陶楼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风格相对简单。图1中的这座灰陶楼的出土对研究北方地区东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提供了珍贵资料。

2.4 宠物狗开始出现

人与动物相生相伴,动物从最初的图腾崇拜到被人类捕猎、食用再到作为宠物豢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狗为例,济南商代高规格墓葬中均发现大量殉狗,刘家庄遗址商代墓M121中的殉狗多达10条,说明狗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济南闵子骞墓苑东汉墓中出土的陶狗酷似现代的狼狗,应为看家护院之用。而奥体中路东汉墓中出土的陶狗身体细长,四肢短小,更像是宠物。图4中的这件东汉陶狗的出土说明至少自东汉时期开始,济南地区上层社会就开始豢养宠物狗了。

3 结语

汉代的能工巧匠们凭借灵巧的双手,用泥与火的交融与淬炼,塑造出活灵活现的陶楼、陶井、餐具、酒具和禽畜,定格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陶质明器将2000多年前的庄园经济、生活状态还有当时人对死亡的态度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陶制明器的盛行还体现了两汉尤其是东汉制陶工艺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为日后瓷器的生产工艺发展和流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瓷器发展历史中重要的一环。

猜你喜欢

济南赏析
书画作品赏析
秋意·济南
Paving Memory Lane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Hi济南
Hi济南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