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4E”模型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研究*
——以杭州为例

2021-04-22陈玉娟吕统华吴洋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湖区体育设施绩效评价

陈玉娟,吕统华,庞 俊,吴洋阳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最基层载体,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所在。201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将“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将建设“健康中国”纳入我国的基本国策;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明确指出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对城市公园广场、健身路径以及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绩效既能直接反映“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成效,也能为政府制定相关体育设施建设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其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1 研究综述

在学术研究方面,Christopher基于服务体验(Service Experience)的理论框架提出社区提供的公共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等比社区本身的体育设施更加具有重要性[1]。Stephen Martin 和 Peter C. Smith从不同方面对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进行评价,提出公共服务的绩效包括供给数量、服务质量、需求变量、供给要素和综合性要素[2]。Michael John Mc Namee和Scott Fleming构建了包括尊重(Respect)、公平(Equity)、责任(Responsibility)在内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3R”绩效评价体系[3]。Tseng ML设计了一个包括休闲程度、简单程度和包容程度的绩效评估系统,并对英国2005—2007年间三个公共休闲健身中心进行了绩效评价[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持续关注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问题。1995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我国首次将全民健身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提出;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标准》首次对社区体育的基本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步、健步走、跑步)的面积指标进行了规定,提出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0.65 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0.26 m2的规划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社区规模,制定了社区体育项目的配置建议;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提出综合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大型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等建设要求;2018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体育设施室外健身设施的配置与管理》(GB/T34290-2017)进一步明确了公共体育设施与室外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标志着我国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的配置理论比较完善,国内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的研究更少,更多的是偏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和效果的测评,不能充分反映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绩效水平。

2 研究方法

2.1 “4E”模型构建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起辅助作用的行为,国外对绩效的研究已开展多年,经过实践的检验,3E 指标,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益(effectiveness)已成为“分析绩效的最好出发点,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一个相当清楚的模式之上,这个模式是可以被用来测评的”[5]。因此本文在借鉴“3E”绩效审计准则与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4E”绩效模型,从环境(Environment)、效益(Effectiveness)、公平(Equity)、经济(Economy)四个维度评价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绩效。其“4E”指标的内涵分别为:

(1)环境(Environment):指当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优劣程度。这类指标决定了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选择偏好。

(2)效益(Effectiveness):指当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或提供的服务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影响程度。可测度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居民满意程度以及社区体育设施是否在居民日常活动中获得最大化产出。

(3)公平(Equity):指公众是否得到平等的使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机会。此类指标可测度当前情况下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是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同等的使用机会,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公平性的体现。

(4)经济(Economy):指政府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中所投入的成本。可测度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此类指标也同时能反映政府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维护的重视程度。

2.2 指标选择

表1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评价指标集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4E”模型,初步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预选评价指标集;随后,在初选的指标体系预选集基础之上,咨询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专家反馈意见修正,对于相似的指标进行提炼和合并,并在指标的言语表述方面进行斟酌,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3 权重确定

考虑到本研究中指标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的存在,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于德尔菲法(Delphi法)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权重确定流程

将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法发放调查问卷,邀请专家根据重要程度对各层次指标进行十分制打分,以问卷数据为依据,构建样本矩阵,并在SPSS软件中,通过因子分析工具分析分别得到各级指标的方差解释表和成分矩阵得到各级指标的指标权重如表2。

表2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域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城市,是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当前,杭州正处于“后峰会、前亚运”的转型发展时期,大众对体育的观念正在逐步从竞技体育走向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也面临极佳的政策机遇。本文选取下城和西湖两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图2)。

图2 研究区域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分析数据主要包括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相关基础数据、街道单元的人口数据、行政区相关数据以及居民日常行为数据。其中,人口数据通过浙江省政务网上各个社区的2017年人口数据获得;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相关基础数据通过高德地图、OpenStreet Map数据平台,获取以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为代表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开放数据;行政区相关数据通过对政府部门相关政策文件收集获得;居民日常行为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各个街道单元问卷分发获得。

通过数据整理得到研究区域内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共763处,为了便于后续分析,本研究结合《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修订版)》等相关技术规范,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分为15min社区生活圈公共体育设施,10min社区生活圈公共体育设施,5min社区生活圈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学校类公共体育设施四大类型.同时为便于描述,下文以大型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中型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小型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类公共体育设施代替(表3)。

表3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分类

3.3 指标量化方法

在评价体系的14个三级评价指标中,有5个为定性评价指标,9个为定量评价指标。对于定性评价指标,除体育设施可达性指标外,其余指标通过问卷访谈法获取,并采用李克特5级分值法对指标量化打分,即非常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本研究发放问卷共1000份,最终有效问卷972份。对于定量评价指标,则根据不同指标的测算方法,通过政府网站、统计年鉴查询或通过现有的数据加工整合,完成统计、计算,同时对数据采用相对化处理法消除量纲,具体量化办法见表4。

表4 定量指标量化方法一览

3.4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评价结果

基于以上4个维度的指标分析与整理,最终得到基于“4E”模型的杭州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得分表(见表5)。

表5 杭州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得分

综上,将环境、效益、公平与经济四个维度加权得分相加,得到西湖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总得分为3.181分,下城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总得分为3.125分。

3.5 绩效评价分析

3.5.1 总体绩效评价分析

通过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4E”指标体系中,西湖区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经济性绩效得分最高,环境性绩效得分次之,较低的是效益性绩效得分与公平性绩效得分。下城区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经济性绩效得分最高,公平性绩效得分次之,较低的是效益性绩效得分与环境性绩效得分。

图3 西湖区、下城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4E”总体绩效

3.5.2 区域绩效对比分析

综合对比西湖区与下城区“4E”绩效得分,可以看出,两者的经济维度绩效得分均在各自“4E”模型中得分最高,而效益维度的绩效得分均为最低;西湖区相对于下城区而言,其环境维度绩效得分与效益维度绩效得分较高,公平与经济维度绩效得分较低。

纵观西湖区与下城区7个二级指标绩效得分,可以看出:1)自然环境指标,西湖区得分显著高于下城区,分析原因在于两区的自然本底相差较大;2)人工环境指标,两者得分相近且分数较高,说明两区整体的道路交通和步行环境较好,社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较高;3)满意度指标,西湖区明显高于下城区,可以看出,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 4)分析居民体育行为指标, 两区得分相近且分值均较

图4 西湖区、下城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4E”绩效对比

低,说明居民的健身热情还有待提升;5)就数量公平指标而言,两者得分均较高,差距不大,说明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已基本满足居民需求;6)空间公平指标,下城区得分显著高于西湖区,说明老城区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与分布较为合理,而在新老城区交替的区域,社区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不公平的现象;7)杭州市整体社区体育设施资金投入得分较高,政府与社区都较为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与维护。

图5 西湖区、下城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得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最基层载体, 本研究从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绩效出发,借鉴美国“3E”绩效审计准则,构建“4E”绩效评价模型。基于“4E”模型,运用德尔菲法(Delphi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配置绩效评价体系。

(2)对比分析西湖区与下城区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绩效,发现两者的经济维度绩效得分均在各自“4E”模型中得分最高,而效益维度的绩效得分均为最低;西湖区相对于下城区而言,其环境维度绩效得分与效益维度绩效得分较高,公平与经济维度绩效得分较低。

4.2 设施配置建议

(1)优化整体布局,共建共享,全面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针对杭州市现状社区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不公平、不全面的现象,应当全面优化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整体布局,采用“多用多配,少用少配”的原则,网络化配置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在保障社区居民基本体育健身需求条件下,将社区体育设施布置外向化,使用共享化,进一步推进“5min生活圈-10min生活圈-15min生活圈”构成的社区体育设施网络体系[6]。同时,对于部分用地较为紧张的社区,鼓励社区建设功能复合、高效集约的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地,解决社区用地紧张、社区体育设施单一化的问题,充分满足各个年龄段各种人群的需求。

(2)提升人居环境,推动老旧社区健身环境有机更新。对于大部分老社区,建筑密度大,绿地空间少,人居环境较差,社区体育设施普遍缺乏。因此,对于老旧社区而言,应当抓住有机更新改造的契机,改善社区内部的人居环境,同时见缝插针地布置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地域环境特色,多方面、多层次结合,进一步拓展居民日常健身空间,结合城市绿地、水系水域建立适合步行跑步的健身步道[7]。同时,老旧社区大多为老年性社区,老龄人口占比较大,此类人群一般进行健康养生类活动,活动时间相对固定,以早晨和傍晚为主,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活动场地的朝向和方位以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间。老旧社区还需考虑设施集中配置,应设立综合广场绿地空间或社区文体中心等综合性运动设施,可供老年居民在进行日常健身活动时,聚集交流,形成积极健康的社区健身氛围。

(3)填补空白区域,增加城市边缘区体育设施服务供给。社区体育设施配置应有效发挥社区周边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围绕“15min健身圈”等理念,加快对城市边缘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增加其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解决社区体育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根据现状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特征,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区域配置分布,做到体育设施统一安排、大小结合, 点面结合, 室内与室外相结合, 体育用地与其他性质用地相结合。建议在社区体育设施供给薄弱区域,可以考虑与周边的各类院校、各类行政机关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实行资源共享,增加薄弱区域的体育设施服务供给水平。

猜你喜欢

西湖区体育设施绩效评价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建议
《新预算法》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研究
比亚迪集团扶贫
西湖区多所新学校(新校区) 将投入使用
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教师作品选登
“双百工程”“春蕾计划”资助贫困女学生
西湖区:催生“史上最强”河道环境联合执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