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条建议,逐步提升孩子道德发展水平

2021-04-21李美仪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4期
关键词:药剂师科尔伯格

李美仪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響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

0~9岁的孩子属于“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

10~20岁的孩子多属于“习俗水平”,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行为就是符合他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他们忠于并主动维护社会准则和秩序,已经脱离了单纯由奖惩驱使的范畴。

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以法定的契约和普遍伦理原则为定向,一定程度上,个体具有超越社会规范的认识。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更有助于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知呢?有以下3点建议:

其一,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观察或者对话,来判断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调整德育手段。

科尔伯格认为,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原则之一就是,了解、预判、评价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比如,孩子的道德认知阶段已经发展到了“习俗水平”,那么通过单纯的惩罚或奖赏,来达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在这一阶段,父母应该促进孩子将规则意识内化,弱化对孩子监督、惩罚和奖励之类的外力,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当的影响。此外,父母对孩子的道德目标制定和道德评价不能太理想化,避免孩子形成言行不一的虚假人格。而应恰如其分、因时制宜,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道德水平向高阶段发展。

其二,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旁听,或者参与成人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为什么很多孩子年龄相近,却在人际交往、处事方法上会有很大差异?这其中就有父母在道德方面所起表率作用的影响,以及父母是否给予孩子提供了提高道德判断经验的机会。

在非正式交谈中,父母应该注意到,自身行为对于孩子道德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正式的话题讨论时,父母可以借鉴科尔伯格所提倡的“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这在提高孩子道德认知方面卓有成效。

科尔伯格虚构过一个著名的道德困境故事—“海因茨偷药”,这与我们熟悉的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情境具有相似性,故事讲述的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这个故事向听众提出了疑问:在这种情景下,海因茨应不应该趁夜晚药房没人的时候,偷走这种救命药?为什么?

“道德两难”的故事讨论法,不是在孩子面前强调成人的“正确答案”和孩子现有水平还无法理解的高层次道德伦理,而是给孩子提供学习道德推理的机会,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道德冲突。

其三,父母在了解和实践道德认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该关注孩子道德情感的陶冶和完整人格的养成。

事实上,有道德的认识并不意味着一定有道德的行为,道德判断不是影响道德行为的唯一因素,情感、个性特点等力量不可忽视。因此,父母在德育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道德理性人的培养,不能培养冷冰冰的、缺乏情感和个性的、与日常生活失去联系的人,而应该促进孩子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全方位发展。

(本栏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药剂师科尔伯格
我的爸爸叫焦尼
药剂师是干什么的
何时结婚都不晚
何时结婚都不晚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三年内所有的星期天
有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