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脚下土壤滋养家国情怀

2021-04-19姚乔君

考试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张謇博物馆历史

姚乔君

摘 要:历史课堂承载着历史学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旨在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真相,体悟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时序和架构上,强调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重分析史料、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可循之规律,可解之因果。如何选择新颖而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史料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历史资源便是一块应该多加挖掘的宝藏,在课堂中及课堂之外带领学生认识身边的历史,培养对家乡的认同之余,更有利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方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南京

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的呈现往往是为了引出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更有提高学生理解和提炼的能力,引发价值共鸣的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情,效果则会大打折扣。除了语言理解上的问题外,老师需要考虑学生如何能在一堆枯燥的文字中找到阅读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思考。这对史料本身提出了一定要求,仅依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南京为例,讲述中国史时对于南京城市的资源应用的较多,能引发学生的共情,尤其是在课堂中培养家国情怀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一、 身边的历史遗迹资源

高中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增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内容,提及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址,这一部分内容距今时间过于久远,课堂趣味性不够,学生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原始人类的复原图片和重要的文化遗址名称。教师在讲授这一方面内容时,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等机会带领学生参观古人类遗址,对于古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就笔者所在的南京而言,发现过多处古人类遗址,例如距今五六千年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和浦口营盘山古文化遗址,规模最大的是位于汤山的直立人化石遗址,1993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出土了两块直立猿人头骨化石,这一发现将南京人的历史往前推进了数十万年。之后,在遗址基础上建造了博物馆,以“生命进化”为线索,演绎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和人类进化史。此外,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两块头骨化石中背后的故事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号头骨主人为女性,距今约60万年,结合牙齿形态分析,推断出头骨主人的年龄约在21~35岁之间。由于一号头骨保存较为完好,在古人类学专家的“妙手回春”之下露出“真容”。历史教师如果能将这些知识搬到课堂中,充当博物馆讲解,带领学生感知历史的细节,他们对于几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应该不会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文字,能激发学生对古人类生产生活的想象和探索。这一考古发现公布后,学术界关于南京人的祖先、南京直立人的演化进程等问题产生了各种猜想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史料和考古发现,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些猜想的可信性。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的要求。

在经济史部分,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评价是素称发达,上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结合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料,向学生展示图片,观赏其中手工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青铜器司母戊鼎、宋朝的五大名窑和明清江南的丝织品等。但是仅仅依靠图片,学生走马观花,很难真正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发达和高水平。此外官营手工业部门制造的产品为何能在当时享誉世界,教材中提到政府直接经营、生产不计成本等原因,但也有其制度因素。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学校附近的地铁站看到一处名为“明鉴墙”文化墙,当中展示了明城墙上的一些城砖,砖头上刻勒着工匠与监察官员的名字。这些史料印证了明朝推行的质量追溯制,劳役和相关官员承担着建筑质量的直接责任。《礼记·月令篇》中提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一质量监查责任制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原料选择、制作程序、加工方法上都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制造环节之间衔接有序,产品质量上乘,做工精美,民间手工业难以企及。课堂中这一知识的补充不仅能从侧面印证古代手工业的成熟发达,也可以解释其在世界领域取得较高水平的原因。国内曾一度刮起“工匠精神”之风,大肆夸赞日本、德国的工匠技艺之精妙,态度之务实,而中国产品在追求短、平、快的趋势下口碑不佳,国人似乎丧失了对“中国制造”的信心。追溯到中国古代,传统工匠的技艺也是登峰造极,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剑、西汉的长信宫灯、清朝的样式雷烫样等等,这些产品即使在今时今日依旧是旷世之作,而它们只是中国传统技艺的惊鸿一瞥。学生在欣赏感叹中国传统艺术品的精致之余,也能为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油然而生出民族的自信。

二、 熟悉的历史人物资源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授课环节中,笔者使用的主线是张謇的实业救国经历,课堂的导入是校园广场上一座张謇的雕像,学生每天清晨进入到校园都会经历一次与这位历史人物的擦肩而过,却甚少了解他与学校的渊源。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890年的文正书院,1896年张謇接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邀请来到江宁文正书院主持书院工作,在此担任了6年的院长一职。这段历史的简要介绍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每天所处的校园的敬畏之情。学生大多了解过张謇的实业救国,

1949年以后,毛澤东在谈到民族工业时曾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从张謇和大生纱厂的经历探究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起伏既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又便于把握整节课的线索。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但当年便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惨败后,张謇萌生实业救国的想法,1896年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和纱厂,自此,张謇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相连,见证了民族存亡和自强不息的历史。就这一点而言,课堂教学贯彻了家国情怀等素养目标,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能感受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笔者运用张謇这一人物最初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一段历史的兴趣,从学校历史出发增强亲切感。从张謇能发现民族工业的复曲折发展,并从他的经历中能激发学生探索其中的历史原因。学生对于经济史本就比较陌生,如果仅限于教材中民族工业各阶段,讲解时笼统地讲述阶段特征,学生很难深入认识工业的曲折过程。相反,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展示细节信息或是图表,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自主梳理其中的特征等知识点。根据这一节课的课堂反馈,因为导入部分是从大家最熟悉的校园开始的,学生便带着兴趣和疑惑走进这节课,张謇和民族有什么关系?实业救国对于当时的中国有何实际的意义呢?接下来的教学任务衔接便更加流畅。而张謇与学校的渊源又会引发学生作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感,在感受到历史人文情怀的同时,衍生出关乎现实的使命感。

猜你喜欢

张謇博物馆历史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博物馆
新历史
联墨双馨六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