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佛教文化建筑更新设计以栖霞寺摄山门广场建筑群改造为例

2021-04-19钟诗雅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年3期
关键词:山门建筑群轴线

钟诗雅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就坐落其中。山门,原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通常旨在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而现如今,山门不再是为了隔绝尘世,随着时代旅游建筑的发展,山门代表了更多的含义以及功能。

1.总体规划

南京地处苏中平原,传统民居兼有北方官式与江南的民间风格,形成了徽派建筑与江南民居的融合。“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正是对南京传统民居的传神描述。兼收并蓄的手法使得南京传统民居兼有北方的雄壮和南方的清秀。本次设计的基地位于九乡河与栖霞山之间,是栖霞寺核心景区的门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在尊重自然尊重场地尊重文化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考虑与周边山水的相融相生,如何体现及树立栖霞寺山门的佛家经典形象,成为本次设计的重点[1]。

本次设计总体定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融入活力、智慧、绿色三大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尊重自然,体现厚重的佛学底蕴。我们秉承现代创新的设计手法,继承传统的佛教思维,力图为栖霞寺打造一个现代创新而又不失历史韵味的独特场所。

在主体规划框架的约束下,我们从传统民居的“街巷”及“院落”入手,组织设计建筑的群体关系。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利用街巷组织串接起各建筑单体,通过院落组织内部流线,梳理组合体量关系。另外,借鉴山墙、坡顶、窗饰等南京传统民居的形式手法,古为今用,体现佛教文脉的传承发展。

建筑群规划不同于一般设计仅局限于建筑群本身,而是从九乡河西侧万佛圣坛广场初始向东侧延伸,借用九乡河两侧打造的滨河风光将游客及朝拜者引入,通过九乡河上普渡桥增强仪式感,提前渲染佛教氛围。原设有入口山门,同现有规划山门广场轴线存在一个夹角,通过轴线标志物的设立,形成转折,引导人流进入栖霞寺主景区。与入口景观主轴相对应的是纵贯南北的两翼,该区域为服务轴线,随着地形与周边建筑界面,蜿蜒流动的服务轴线,有机自然地将狭长的基地内部各部分有效串联起来,形成一轴两翼的空间骨架。

图1 鸟瞰图

2.建筑群风格

南京地域建筑形态上,相对于徽派建筑的繁复,南京传统民居显得更加简洁质朴,其摒弃了过于繁杂的装饰,强调了实用性。建筑空间多为穿堂四合院形式,同时布局灵活多变,可弯可直,可宽可窄,因地制宜。入口空间的牌坊,制高点的楼、阁,临水苑内的亭等标志性建(构)筑物都是作为建筑群内部空间的主要标识。立面处理上采用层次丰富的处理手法,庭院、廊、露台、檐渐次退落,建筑细节的现代质感直接释放[2]。

佛家有云:人生即一场修行。针对不同的人流,考虑利用场地组织不同的流线,各流线相对独立以保证各类人群不同的社会需求。在建筑群风格的总体把控上,根据所处区段及受众群体的不同,我们将建筑群分为两大部分。

(1)传统风貌区。该区域包括中心广场、合院及山门服务配套区,处于栖霞大道轴线的尽端,栖霞寺山门的前端。该区域空间序列位置重要,且靠近栖霞寺,需通过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形态,与千年古刹相呼应,前后相衔接。

(2)传承风貌区。该区域包括特色商业街区、佛学院、酒店区及文化创意产业区。该区域毗邻传统风貌区,需通过历史符号的传承与演绎,通过古典元素与现代造型的融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建筑群功能分区

栖霞寺山门广场建筑群,依据功能的分布,可分为山门服务配套区、特色商业街区、佛学院、酒店区、文化创意产业区以及沿九乡河的景观风光带。

3.1 山门服务配套区

沿栖霞大道轴线,山门服务配套区之前,为一圆形的中心入口广场。根据地形现状,该广场向上抬高约3m,加之向下开挖的道路,形成了立体的交通形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过境车辆对入口广场的影响。游人通过普度桥完成高差的转换,进入圆形的莲花广场。在东西向的轴线上,依次布置牌坊和莲花池,配合周边丰富的景观元素,形成了富有力度的入口空间序列[3]。

西侧两翼共同围合出方形的山门广场,形成第一进院落。该区域为游客服务中心,另还设有佛教用品商铺,为进香朝拜的游客提供方便。

山门广场以东为轩辕苑。环形廊道所围合的空间有效地完成了轴线的转折与过渡。东侧的菩提道,由原有的栖霞寺摄山门及两翼扩建的法堂、展示馆所围合而成。游客服务中心内设售票厅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展示馆内结合栖霞历史文脉,布置有专题展区。

普度桥——莲花池——山门广场——轩辕苑——菩提道,通过空间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对比变化,形成了收放有序,高低错落的丰富的入口空间序列,有效地提升了栖霞古寺的寺前广场的空间品质。

3.2 特色商业街区

该区域以南北条状形态布置,形成了空间转折多变的商业街区。贯穿南北的空间,不拘泥于简单的线性轴线关系,而是根据地形形成了蜿蜒流动的商业服务主轴。该区域内建筑为二至三层院落式布局,形式组织灵活多变。将休闲、购物以及配套性商业与传统民居的街巷相结合,动静皆宜,形成可游、可购、可休闲、可观景的魅力走廊,以满足游客的休闲消费需求,提升地块应有的服务品质。合院空间及街巷的尺度控制,成为设计的重点。

3.3 佛学院及酒店区

佛学院及酒店区位于轩辕苑南侧,由讲经堂、特色酒店及度假酒店所组成。各栋建筑均采用中国古典院落式布局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原有池塘水系形成岛、湖、桥、溪、涧等丰富多样的古典园林景观,营造园中有楼,楼中有院,园院相连的氛围[4]。

特色酒店区东侧为相对高端的度假酒店区,该区域由8 栋双拼别墅型酒店所组成。每栋均设有独立的出入口及内院,有效地避免了住客之间的互相干扰。低密度的布局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景观朝向及空间品质。

3.4 文化创意产业区

该区域位于整个片区的南侧,北临过境的疏港大道,北侧及西侧均为现状保留建筑,根据实际功能加以改扩建。并在开口处节点设置了小城门,强调出入口空间形态。将周边保留的多层建筑,根据功能改造为创意办公区,以满足开放型办公空间的使用需要。内部新建了院落式的建筑组团,通过街巷空间串接起来。该区域的中心设置有阁楼和牌坊,以此作为统摄中心的重要节点,延续了北侧的规划结构上的轴线关系。产业园内的建筑单体,基本采用了同一种空间布局形态,即下商铺、上作坊的形式,将商业、生产以及居住有效地结合起来[5]。

3.5 沿河景观风光带

风光带充分利用了高差,高低错落的步行道,通过若干空间节点的串接,将长约600m 的滨河风光带形成一个统一的景观系统。地面通过丰富的铺装,形成具有节奏感的步行系统。不同空间节点中的景观要素具有不同的主题内容,大大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

4.结语

栖霞寺摄山门广场整体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在充分尊重基地周边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引用,融入佛教文化抽象、演化的特征,结合玻璃幕墙、石材等现代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表达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此外,更新后的山门广场除却寺庙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体系,更增加了现代旅游娱乐所必需的配套设施,并将其打造成一个多元化、复合型“形态完整”的旅游度假区,既满足古建筑的保护要求,也满足发展旅游经济的要求。

猜你喜欢

山门建筑群轴线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