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甘肃辗转存藏考略*

2021-04-19

图书与情报 2021年6期

陈 军 张 超

(1.甘肃省图书馆 甘肃兰州 730000)

1 引言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十一月,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第二部缮写完成之书。 原藏沈阳故宫,成书两百余年间,辗转流徙,几经危殆。

1966 年,基于战备需要,辽宁省向中央提出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迁往西北的请示。 文化部办公厅1966 年3 月7 日公函((66)文厅图字24 号)回复,同意辽宁的建议,并经报请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教小组批准,决定拨交给甘肃省图书馆保藏。 1966 年4月25 日公函((66)文厅图字48 号)再次指示,将交接地点确定为辽宁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为此选派5 名工作人员赴沈(图一),两馆于1966 年9 月13 日正式开始清点原书的函数、册数、页数,并逐页检查书中的黄斑、水迹,加以记录。9 月29 日,两馆签订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交接书。 由甘肃省图书馆5 人和辽宁省图书馆2 人共同押车,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及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运往甘肃。

据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交接资料显示,该阁本《四库全书》共6141 函,3474 种,36315 册。 其中经部957 函(内有两函是空匣,据之前的检查记录是原空),705 种,5483 册;史部1584 函,569 种,9487 册;子部1584 函,922 种,9076 册; 集部2016 函,1278种,12269 册。 整个《四库全书》中补抄本为17 种,60册。 另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3 函17 册;《四库全书总目》20 函127 册;《四库全书考证》12 函72 册;《四库全书分架图》4 函4 册;以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1部,共576 函,5020 册。

有关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甘肃辗转存藏的史实脉络,周永利、潘德利、姜洪源等多位学者均有研究,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重点对不同存藏地点的保藏环境与措施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甘肃省保护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表达进行挖掘展示。

2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甘肃存藏的自然环境与保护措施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抵甘肃后,先后在三个地方进行保藏,至今已50 余年的历史。1966 年10 月13 日,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初抵兰州,存放在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衙门大经堂;后甘肃省在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建战备书库,1971 年书籍迁入;2005年又在兰州市安宁区的北山九州台风景区建设新馆保存至今。

2.1 连城鲁土司衙门大经堂

连城镇隶属于兰州市永登县,位于永登县西南,西北与青海省接壤,距兰州170 多公里,两面高山屹立,中间有一条狭窄的川地,大通河穿镇而过。 镇内矗立着一座远近闻名的鲁土司衙门,该衙门建于明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甘肃、青海交界之处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由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 鲁土司衙门建筑群布局严谨,雄伟森严,房屋框架精良,骨架紧凑,雕梁画栋,绚丽异常。主体建筑大经堂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630 多平方米,当时被选为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临时书库(图二)。

《四库全书》存放鲁土司衙门后,甘肃省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安全和保护措施:

(1)防火。将门窗、柱子等处进行处理,涂上了防火漆,在院内修了一个蓄水池,购置了消防缸、手摇抽水机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2)防盗。 加固维修了衙门和寺院围墙,修补了室内外破损之处,并将大经堂的四周窗户用钢条铁网加固以防盗。

(3)通风。大经堂地面是木板,隔潮性较好,书箱下面又垫上了十几厘米见方的木头,并且每天开窗通风、定时检查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等,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图书受潮。

(4)防虫。为了防虫、防腐,每个书箱、函盒(图七)内都放有樟脑精块或卫生球,每三个月全部更换一次。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抵甘后,起初仍沿用从沈阳运输时的包装箱。1967 年6 月,甘肃省拨款5 万元,用红松木制作了1200 个战备书箱,替换了原来的包装箱。新书箱5 个一组相叠,就像一个封闭的大书柜(图六),既美观、又结实,管理人员换药、检查也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从1966 年10 月13 日至1971年6 月12 日,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大经堂存放了4 年零8 个月,尽管保藏条件十分艰苦,但由于管理精细、措施严格,使这部国宝未受任何损坏。后考虑到连城鲁土司衙门寺院建筑为砖木结构,且书库处于连城镇中心,当地人员成分复杂,加之交通不便,1970 年甘肃省拨专款17.5 万元,在榆中县甘草店筹建战备专库。

2.2 甘草店书库

甘草店隶属于兰州市榆中县,距离兰州市区60公里,甘草店书库是《四库全书》拨交甘肃保存的第一个正式专用书库(图三)。 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气候特点,都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四库全书》较为理想的保存场所之一。 1971 年6 月,书库落成后,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等随即运往,在此存藏达35 年之久。

2.2.1 甘草店书库的自然环境及专库建筑

榆中县甘草店书库依山而建,半坡向阳,土质细腻干燥、疏松、无污染。 距陇海铁路和312 国道2 公里,有紧急情况可及时转移,且隐蔽,在铁路、公路处看不到书库。甘草店气候干燥、凉爽,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年降雨量偏少。书库占地32 亩,总建筑面积2400 平方米(《四库全书》专库面积为450 平方米),建筑为无木砖混结构,中有井桩,库内上下两层,面积相等,一为防潮,二为有紧急情况时可及时利用滑轮转入地下室。库顶又加盖架空约30 厘米的石棉瓦一层,有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双重功能,院内同时建有四座面积与专库面积相等的书库, 既可迷惑外界又可存放其他图书。 甘草店书库的修建在当时是基于战备因素而修建的,因此上述设施的建造既符合战略要求又适合文献资料的存放。

2.2.2 专库温、湿度监测记录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榆中甘草店书库保存期间,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甘草店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书籍的保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甘草店书库2002-2004 年温、湿度的月均最高、最低值和年平均值(见表1)。

表1 甘肃省图书馆甘草店书库温湿度监测表[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30227-2013),善本书库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要求为: 温度为16-20℃(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采取更严格的温度标准, 如1-4℃、8-12℃等),湿度为50-60%。甘草店书库内常年平均湿度在标准40-60%的区间运行,温度在10-12℃区间运行,非常适宜古籍文献保存。

2.2.3 甘草店书库日常保护措施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完全在自然条件下存放,日、年温、湿度变化较大。在常年的保护工作中,需要采取相应的人工措施使较高、较低的温、湿度向正常值靠近。

(1)控制相对温度:首先,在库顶加盖了一层架空的石棉瓦,以对库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其次,根据不同季节采取不同时段开窗通风,调节库内较高的温度。盛夏时在早晚或夜间开窗;春秋两季在白天开窗;冬季则少开或不开。

(2)控制相对湿度:甘草店所处地区相对湿度较小,超过高值标准的天数不多,主要集中在8 月份的降雨季节。 这一时期以紧闭窗户为主,阻止外界湿气进入书库;对较低的湿度,以用水拖地的措施增加湿度。

(3)防虫措施:《四库全书》的纸张是上等的开化榜纸,易虫蛀,每年须定期向书箱内放置樟脑精块,这项工作从未间断。

(4)清洁库内卫生:甘草店书库远离市区,外来人员少,病菌侵害概率低。 主要任务是灰尘的清除,管理人员定期清洁库内卫生,使《四库全书》始终置身于清洁、舒适的环境里。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甘草店存藏期间,甘肃省图书馆曾于2001 年组织人力,依据辽宁省图书馆移交的原卡片目录,逐函、逐册进行核对清点(图四),并进行了记录,结果显示与原有档案记录完全一致。

2.3 九州台《四库全书》藏书馆

1999 年5 月,甘肃省政府决定新立项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并将其作为全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三项标志性工程之一,列入了甘肃省“十五”规划之中。 经多方考察,最终选址兰州市黄河岸畔的北山九州台风景区。这里海拔1720 米(比兰州市区海拔高出200 米),依山面水,东西山梁环抱,南北绿化已具一定规模。罗九公里从旁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处于北山绿化腹地,环境污染指数低,空气清新,远离闹市。2003 年6 月,“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正式开工建设,历时两年。 2004 年,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核批成立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由甘肃省图书馆管理(甘机编办通字〔2004〕27 号)。2005 年7 月,藏书馆正式落成(封面图)。

2.3.1 九州台《四库全书》馆功能布局

九州台《四库全书》馆坐北向南,继承四库七阁的传统风格,为外二内三的园林式仿古建筑,建筑面积6000 余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最高建筑物为23.2 米(图十五)。馆区根据建设场地的实际情况和建筑布局的基本理念布局,整体分为保藏区和后勤服务区两部分。保藏区由主楼副楼组成,主楼总建筑面积为2164 平方米,内部布局为:一层、二层为《四库全书》展览,三层为阅览室(图十二)。 副楼总建筑面积为1825 平方米, 为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主要保藏区(图八)。

在技术设备的配置上,采用了全自动视频监控摄像、全自动气体灭火系统及防盗系统装置,配置了书库三防门、恒温恒湿监测调控设备等。为保证各设备的正常运转,架设了专用供电线路一条,配备了一台40 千伏安柴油发电机,以供不时之需。

2.3.2 环境条件监测

根据甘肃省气象局提供的兰州市1971-2005 年气象分析资料,兰州市年平均温度为9.8℃,其中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2.4℃;1 月最冷,平均温度为-5.3℃;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0 年7 月24 日,为39.8℃,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5 年12 月13 日,为-19.7℃。 冬季11 月至次年2 月,月平均温度在2.5--5.3℃之间,夏季6-8 月在20.4-22.4℃之间,春秋季节在5.4-17.0℃之间。兰州320 厘米深度的平均温度为12.5℃。

为确保图书入藏后的环境适宜图书保藏,甘肃省图书馆委托甘肃省气象局就书库的温度、湿度等指标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跟踪监测,监测时间为2005年7 月1 日至2006 年3 月31 日,期间书库最高温度20℃,最低12℃,多数时间保持在16-19℃范围内;相对湿度最高为74%(出现在7 月1 日、2 日,经调控后第三日降至62%),最低为43%,多数时间保持在45-50%范围内。

2006 年4 月4 日,甘肃省图书馆委托兰州市卫生防疫站对书库进行了卫生标准检测。经检测,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细菌数等主要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9669-1996)的规定标准。

2006 年4 月14 日,原甘肃省文化厅组织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图书馆等单位的9 位文献古籍、档案、文博、气象、图书资料等方面的专家,赴九州台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实地察看了地库温度、 湿度监测情况及库内设备等基本保存条件,并召开专家论证会,专题论证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搬迁问题,论证结果是新书库存藏条件适宜,可以使用。6 月23 日,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全部迁入新馆。之后,保护与监测工作更趋细致,安保措施也更为周密。本文整理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迁入新馆后温湿度部分年度的监测数据(见表2)。2021 年, 甘肃省图书馆对书库空调及配套设施进行了再次升级改造,将温度设定为11℃±1℃,湿度设定为50%±2%。

表2 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书库监测表[13]

2017 年,甘肃省图书馆组织专人对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全书再次进行了逐页翻检,对书页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并与原档案记录进行比对,未发现明显变化。

3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甘肃存藏的人文环境

3.1 地方立法与国家宏观文化政策的支撑指引

在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保护上,甘肃省充分认识到《四库全书》之于甘肃的文化意义,从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届甘肃省委书记、省长、主管文教的副省长都亲历书库视察指导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并及时解决图书保存中存在的各种困难。2000 年12月2 日,甘肃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中进一步强调: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四库全书》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对《四库全书》保护的科学研究;三是加快《四库全书》新库建设;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将《四库全书》的保护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 号),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文件要求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从国家宏观文化政策层面为珍贵古籍保护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强力支持,按照古籍普查相关工作安排,甘肃省图书馆进一步优化保存条件,并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申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8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入选,编号01997。

3.2 行业协调支持与内部管理职责联动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入甘后,甘肃省发改、财政、文化等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权限,给予了强有力地支持。 50 多年来,投入了的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从修建专用书库, 完善安防消防设施、 制作专用书箱,到打井蓄水,铺设道路、发电通讯、绿化库区,用于《四库全书》特藏保护的专项投入从未停止。 2004年又专门增设机构与编制,提高保护工作的规范与长效。为了保证《四库全书》的绝对安全,甘肃省公安部门将《四库全书》专库确定为一级重点保护单位,组成了省、市、县(区)、乡(街道)四级联防网络,以加强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随着《四库全书》在甘肃影响力的扩大,来馆参访人员日趋增多的情况,甘肃省图书馆制定了相应的参观审批制度,对外来参观者的要求、审批程序、监督措施等均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满足关心《四库全书》保护和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术交流、社会教育的需要,策划推出了“千古巨制——《四库全书》展”(图十三),对《四库全书》的纂修缘起、收藏内容、庋藏与流传以及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保藏进行了详尽介绍,这是国内首个有关《四库全书》专题的常设展览(图十、图十一、图十四)。

3.3 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保护的有效结合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迁入九州台馆区后,甘肃省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舍的现代化设施,通过微波、红外感应、自动监控和报警、维护系统联网和自动消防等现代科技手段,全天候监控书库及馆区重要部位,加强巡查和联动机制,做到万无一失。在日常保护和管理中,甘肃省图书馆配备了专业管护队伍,建立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准则。 工作人员即时监测书库温湿度指标,通风隔热,定期检查,掌握藏书状况,并做好档案记录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甘肃省图书馆全馆上下对保护好这部“国宝”的坚定决心和统一认识。 为书库配备的工作人员均是工作责任心强、古籍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何勤贵、刘德田、丁学义等书库管理者甘于清贫寂寞,在远离兰州市区的书库日复一日,默默坚守,精心呵护,为《四库全书》的安全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1999 年,文化部曾专门派出专家组来兰考察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保藏条件,来自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们在认真考察研究后,认为甘肃具备保藏古籍的良好条件, 甘肃省多年来保藏“国宝”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3.4 人文传承与专项研究助推文化复兴

甘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向有重视文献保护传承的传统,且文献藏量颇丰。省内各文献收藏单位存藏有汉文古籍约70 万册,其中有306 部古籍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7 家单位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存藏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甘肃省图书馆前身是国民政府时期三大国立图书馆之一的国立西北图书馆,古籍藏量丰沛,古籍保藏条件优越,有124 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之一。

学术界对于相关领域的探索研究也一直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等学府的历史文化学院都开设了研究《四库全书》的专题课程,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都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定为《四库全书》的某个研究方向(图五)。 为进一步推进《四库全书》的研究工作, 2005 年,由甘肃省图书馆发起,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研究团体,成立了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图九)。研究会成立以来,编辑会刊,举办会议,为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人士提供了新的平台。

4 结语

《四库全书》在甘多年,保护工作一以贯之,书中原有的黄斑面积没有扩大,色度没有加深。 综合而言,甘肃适宜的自然条件为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存藏保护提供了条件,而各级政府的重视、地方法规的出台、专业团队的管理、研究力量的繁荣则为其创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并保证了书籍的管理科学、品质精良,使得这一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绵延传承、发扬光大。 诚如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在参观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后发出“以甘肃省图书馆《四库全书》为炎黄文化复兴之根基”的感慨。 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一部珍贵古籍传诸后世的决定因素,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甘肃的安全存藏印证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