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苏与勃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甘肃图书馆事业述要*

2021-04-19党燕妮

图书与情报 2021年6期

党燕妮 陈 军

(1.敦煌研究院 甘肃兰州 730030)

(2.甘肃省图书馆 甘肃兰州 73000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初创时代,与全社会各行各业拨乱反正、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图书馆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是图书馆史上值得梳理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图书馆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甘肃图书馆界着力于端正办馆方向、整顿基础业务、开展读者服务、加强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学教育等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全省图书馆事业进行梳理,以期分析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态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 基础业务的开展

这一时期全省各类型图书馆基础业务发展总体上特点是:规范书刊采访编目流程、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发展读者与开展宣传、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1 公共图书馆

1981 年,甘肃省文化厅制定颁发了《市、县、区图书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基层图书馆的藏书、人员编制、经费及业务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条例》,各级公共图书馆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章立制、清点藏书、调整藏书布局、整顿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及延长开放时间等方面。

据统计,嘉峪关市文化馆图书室仅1976-1979年就丢失图书477 册。为尽快使图书馆的工作转入正轨,1980 年1 月,正式建立“嘉峪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 人增至6 人, 成立了采编组和借阅组,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先后两次清理书库,追回部分长期在读者手中的图书,做到帐、卡、书基本对口。同时,建立健全图书从采购到流通的各项交接手续和制度,严格借阅手续,建立预约登记制度和丢失损坏赔偿制度,并开展面向基层、送书上门等活动。1981年,该馆流通图书33748 册次,1982 年达到81736 册次。至1985 年藏书达5 万余册,工作人员12 人;酒泉县图书馆对全部馆藏逐册进行清点,对丢失的图书做了登记注销,对陈旧过时和复本过多的图书,进行了清理,将适合流通的图书投入借阅;临洮县图书馆对馆内进行整顿,设采编、借阅、阅览、辅导4 个业务机构,书刊采购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量入为出,不包订全国各地报刊,只选择读者普遍需要的书刊;庆阳地区图书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涉及采购、分编、书库管理、借阅等各个业务环节,也包括财务、考勤等管理制度。

各馆在认真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基础业务工作的建设。武威、徽县、武山等10 多个县图书馆增设了读者目录;酒泉、泾川、庄浪、西和、定西等县图书馆开展了彻底的清库、剔旧工作,纠正了长期以来有书无卡、有卡无书、同书异卡的现象;兰州市、天水市、张家川、礼县、酒泉县等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泾川县图书馆实行了开架借阅。各馆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者活动:如兰州市图书馆加强图书宣传活动,在正常的阵地服务外,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新书推荐牌、宣传版面等宣传馆藏,节假日还组织举办各种大小报告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此吸引读者到馆;岷县图书馆的花儿会书展、庆阳县图书馆的“读书讲演竞赛”、玉门市第一图书馆的故事会活动等也受到各方的欢迎。

甘肃省图书馆提出了“调整、整顿”的业务方针。1976 年1 月开始,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和《汉语主题词表》分编和标引图书。 1979 年,甘肃省图书馆被文化部指定为全国17个收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的单位之一,开始有计划地收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增加外文科技资料的入藏。1980 年,制订印发了《甘肃省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标准》。 在提高服务层次方面,先后编制多种有关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如《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按行政区划分册)、《西北地方文献索引》等;对于各县市区编辑出版的重要地方文献资料,该馆通过发函联系、走访等形式进行重点搜集,进一步提高馆藏西北地方文献的全面性和整体性。1980 年6 月,成立“调整书库领导小组”,对外文、基本、文艺、复本、报刊、甘草店书库等进行全面清理调整,解禁了大批“文革”时被封存的所谓的“封、资、修”书刊,8 万多册外文图书、1700 多种现刊提供读者借阅,并将开放时间由原来的8 小时延长至10小时。 甘肃省图书馆新馆大楼被国家计委、文化部列入全国6 个省馆(广东、湖南、辽宁、河北、四川、甘肃)重点建设项目。 1984 年8 月31 日,第26 次甘肃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将省图书馆由县级建制升格为副地级建制(甘政发[1984]226 号); 1986 年10月23 日,省编委批准省图书馆人员编制由154 人增编至200 人,同时,省财政厅也将省图书馆的经费翻了一番。

1.2 高校图书馆

1983 年3 月,省教育厅组织各高校图书馆进行相互检查评议。当时,全省具有高等学校性质的图书馆共17 所,基本状况是:馆舍面积20203 平方米,已扩建馆舍面积12040 平方米,筹建馆舍面积3000 平方米,藏书502.8 万册,年购书费169.86 万元,工作人员383 人(不包括系资料室人员)。 西北师范学院和兰州铁道学院都在扩建馆舍,但也有10 所学校没有独立馆舍。

1980 年9 月,兰州大学图书馆开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期刊进行清点, 用三个月时间,清理、装订、分编、制片和上架期刊5449 册。 这次清点,发现了许多较为珍贵的期刊。编辑出版了系列目录索引,如《全国高等学校学报自然科学总目录》作为《兰州大学学报》 丛刊发行;《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索引》《法学资料索引》作为《图书与情报》丛刊发行。

兰州铁道学院1982 年新招录一批青年工人并进行入职培训,每周连续开馆时间达到70 小时。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将原来的部门扩大为采访、 编目(分为中编、外编)、流通阅览、期刊、咨询研究、技术服务六个部门和办公室,修订了新的《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 并于1984 年4 月铅印成册。扩充开辟了报纸阅览室、进口书阅览室、线装古籍阅览室、文献检索阅览室等10 个阅览室,阅览座位800席,陈列图书近10 万册,期刊1604 种,全部实行半开架和全开架阅览。 《中图法》1975 年正式出版后,该馆随即按《中图法》类分图书,1980 年《中图法》出版第二版, 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又再次决定采用第二版,并对已分编图书进行了改编。

针对高校的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普遍缺乏文献检索能力,不会积累资料,甚至不会利用图书馆的状况,各图书馆积极开展文献利用和知识普及工作,有的图书馆还配合学校给本科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如甘肃农业大学的文献检索课始于1979 年,是全国高校中开课最早的院校之一。 1984 年,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图书情报学教研组”,承担全校《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与实习任务。

1986 年9-10 月,甘肃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评估委员会对省内16 所高校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评估,认为甘肃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出现了三点变化:一是改革传统的业务观点——图书馆观念发生变化,不同程度地树立了“服务观点”“读者观点”“流通观点”“情报观点”“效益观点”;二是改革传统的业务方式——破除了文献收藏不可逾越的陈腐观念,程度不同地实行开架流通,同时,积极开辟视听、缩微、复制、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读者咨询等现代业务领域;三是改革传统的业务行政管理——强化岗位职责和业务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定量管理。此后,甘肃高校图书馆还进行过多次评估。

1.3 科学专业图书馆

科研系统图书馆开展了面向科技工作者的专项定题服务工作。 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根据科研和生产需要,编辑印发了《科学种田》《国外种草种树资料汇编》《开发建设河西地区论文汇编》《水资源文献目录》等资料,编译出版了《国外地学学术机构指南》。 同时,该馆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成员由馆内、馆外同行共同组成,使图书馆由原来的行政领导改变为学术领导。从1984 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建立了开放日制度,每年向社会各界开放一次。 管理方面,中科院兰州图书馆先后出台《物资管理暂行办法》《业务技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采访分类编目暂行条例》《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工作手册》等十多项规范文件,业务行政工作全面步入正轨。

1979 年,甘肃省标准情报资料研究所成立,该所有编制15 名,创办了两份国内高水平的刊物:《标准化报导》和《外国标准与质量》。 1981 年3 月,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建立,这是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关于草原生态的研究机构。 草原生态研究所业务体制采用情报室、分析室、实验站三个环节作为支柱,情报室重点开展草原生态学的知识储存、组织、检索及资料的价值分析、生长和老化规律研究等。

1.4 其它系统图书馆

厂矿企业、中小学校、军队、医院等系统图书馆呈现出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特征,各馆的工作重点大多处于恢复业务、规范管理、提供服务等基础业务层面。

2 文献资源布局

这一时期各馆的文献资源增长势头较为明显,且注重馆藏质量的提升,但不同系统的发展不够均衡。为了用科学数据分析全省文献资源布局,支撑馆藏发展政策,从1989 年开始,历时一年时间,甘肃省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规模最大的文献资源调查工作,对不同系统、不同地区图书馆收藏的不同载体形态、不同文种的文献数量及增长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为全省整个八十年代的文献资源建设进行了总结。

2.1 全省文献资源调查

全省文献资源调查工作由甘肃省科委、省文化厅、省教委、省社联等多家部门领导,甘肃省图书馆为牵头单位,主要目的是弄清全省各主要学科领域文献收集的完备程度和支持研究决策的能力,掌握全省文献资源的优势、薄弱环节和空白状况,为建立全省文献资源保障和支持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各文献收藏主要单位联合成立了甘肃省文献资源调查工作组开展工作,经过一年时间,形成了调查成果《甘肃省文献资源利用指南》一书,由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 年公开出版,制定了《甘肃省文献资源布局、开发和利用协调方案》,建立了《甘肃省文献资源事实数据库》。 工作组还对八十年代以来全省各系统、各地区文献购置费和增长情况、文献资源学科结构分布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提出意见建议。

2.2 全省文献资源分布特点

全省文献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87 年底,甘肃全省文献数量为1502.08 万册。分系统看,公共系统271.19 万册,高等院校系统695.41 万册,科研系统441.84 万册,设计生产系统93.64 万册。 收藏量超过80 万册的有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兰州大学图书馆。 线装书在公共图书馆系统收藏最多,中外文普通图书、报刊收藏量高校系统居第一位,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等类型文献主要集中在科研和设计生产系统。在学科的分布上,全省有普通图书845 万册,其中社会科学图书467 万册,占55%;自然科学图书358 万册,占42%。

总的特点是:全省文献资源高度集中在兰州地区,高度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和文化系统,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文献收藏单位。 全省研究级学科文献资源168 个,其中161 个在兰州地区;按系统分,文化系统29 个,高等院校系统95 个,科研系统30 个,设计生产系统14 个;按单位分,甘肃省图书馆29 个,兰州大学图书馆25 个,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23 个,兰州医学院图书馆11 个,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10个,兰州铁道学院图书馆8 个,甘肃工业大学图书馆6 个,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7 个,其余零散分布。 经过采用加权统计方法对各文献收藏单位的文献收藏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的综合评价,整体能力处于全省前十位的文献收藏单位是: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兰州铁道学院图书馆、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西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兰州医学院图书馆、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情报资料室。

3 图书馆学教育

这一时期甘肃省的图书馆学教育呈现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时代特征。 以兰州大学为首的高等学校兴办专业教育、扩大招生队伍、整合师资力量,对全省的图书馆学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3.1 兰州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设立

从1980 年开始的三年时间里,兰州大学先后试办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 一是根据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关于招收自费走读生的通知,开设图书馆学专修科,录取生源一部分为统考成绩在录取分数线以上并且具备走读条件的考生,一部分为各图书馆推荐的在职人员,学制二年,首批毕业学生36 人。 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被吸收为图书馆正式工作人员,一部分在省内各图书馆做临时工作;二是经教育部批准,夜大学招收一批图书馆学专修科学生,学制三年,学员54 名,均为在职人员,学生毕业后回原单位就业;三是为给高等学校图书馆培养高中级专门人才,受教育部委托,自1982 年起举办图书馆专业干部进修班,接收77 届以后大学毕业留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进修期限一年,主要学习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巩固提高外语水平。 兰州大学的这些举措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甘肃各图书馆人才奇缺的局面,为图书馆充实了一大批具有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工作者。同时,这种以应用为主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也为兰州大学之后设置图书馆学专业,积累了重要经验。

1983 年6 月18 日,教育部以教计字(83)093 号文件批复,正式同意兰州大学增设图书馆学专业,兰州大学于当年6 月30 日决定筹建图书馆学系,并从1984 年开始招生。 这是西北地区首家正式设置的图书馆学系。 建系后至1986 年招收专修科学生, 学制两年;1987 年开始分文、理科招收本科生, 学制四年;1988 年图书馆学系更名为图书情报学系。 在九十年代的院系合并风潮中,图书情报学系改名信息管理系,后并入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3.2 省内其它高校的学历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图书馆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甘肃省内其它各高校的成人教育也纷纷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教学班(主要学历教育情况见表1)。

表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甘肃图书馆学学历教育一览表[18-19]

3.3 短期培训

短期培训班是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1980 年以来,各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省高校图工委多次联合或独立举办面向公共图书馆以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等单位图书情报业务人员的各类图书馆业务知识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推进全省图书馆发展的整体水平和业务规范化程度。

3.4 专业课设置及师资队伍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开设课程多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 由于举办专业之初,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各办学单位专职教师奇缺, 省内部分图书馆的十多位热心教育的图书馆专家成为兼职教师, 他们开出了多门具有特色和水平的课程,保证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从无到有的顺利发展(主要课程及授课教师见表2)。

表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兰州大学图书馆学系主要课程及授课教师(含兼职)一览表[22]

4 图书馆学研究

这一时期,停滞多年的全省图书馆学研究开始起步,标志性的事件是学术刊物《图书与情报》的创办,以及各个行业学会的建立。学术交流的氛围渐趋浓厚,大型学术活动举办较多,学术成果结合实践工作的特征较为明显。

4.1 《图书与情报》的编辑出版

1979 年6 月13 日,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联合起草报告, 向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申请共同创办《图书与情报》杂志。9 月27 日,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以省委宣发[1979]49 号文件批准创办此刊, 同意刊物从1980 年开始正式出版发行。1980 年10 月,甘肃省出版局颁发《甘肃省报刊登记证》(第012 号)。 后因主办方筹备工作尚未就绪,刊物推迟至1981 年正式出版。 这是甘肃省最早获得正式出版资格的期刊之一。创刊即获得“甘肃省报刊登记证”,在全国省、市、自治区级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中是不多见的。刊物为季刊,16 开,64页(4 个印张),封面做简单图案设计,双色印刷。 由西泠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曾为《辞海》书名集字的邹梦禅题写刊名。

1980 年12 月3 日,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召开《图书与情报》编委会,会议确定了办刊任务和方针,推选了主编、副主编,确定了责任编辑,并规定了刊物刊期、页码及办刊经费来源。首任主编由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毕业于武汉文华学院、时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图书馆副馆长的梁鳣如担任。

创刊伊始,《图书与情报》主要立足本省、本地区,来稿以本省为主。1984 年底,编委会又宣布了“以本省为主、会员优先、兼采外稿”的采用稿件原则,并进一步强调“凡本省会员来稿,只要有可取之处,即行加工修改,尽量予以发表,以鼓励和促进本地学术研究的开展”。 这一时期的稿件中,动态和探讨局部工作、经验交流及基层图书馆新貌等文章占较大比例,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强的文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 以本省稿件为主,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是刊物初创时期的主要特点。

1988 年,时任甘肃省图书馆馆长的潘寅生接任主编, 后由调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的李金荣担任编辑部主任(后为副主编)。 《图书与情报》逐渐突破地域界限,从本省走向了全国。 作者队伍、来稿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全国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如吴慰慈、白国应、谭祥金、张琪玉、倪波、侯汉清、彭斐章、黄宗忠、严怡民、谢灼华、何善祥、乔好勤、肖东发、邱均平、张欣毅等著名学者和新秀加盟作者队伍,大大提高了刊物发文水平,以名家学者广泛参与以及发行量不断扩大为标志,刊物逐步从甘肃走向了全国。

在国内图书情报类刊物中,《图书与情报》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学术底蕴占据重要地位。 从创刊开始,《图书与情报》对文献及相关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设置了“书史馆史”“地方文献”“文献学”“文献学苑”“人物与书林”“图苑时空”等栏目。 为研究书史、图书馆史、敦煌学、吐鲁番学、文献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提供思想园地,刊登了一大批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1988 年,《图书与情报》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1989 年,《图书与情报》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科研成果特别奖”。

4.2 学术组织

伴随着甘肃省内各级各类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加强学术交流、开展馆际间的协作协调已经成为各馆的共识,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甘肃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等就是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顺应图书馆事业新形势需要而成立的省内图书情报界重要的学术组织。

4.2.1 甘肃省图书馆学会

甘肃省图书馆学会成立于1979 年,由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等单位发起成立, 时任甘肃省图书馆副馆长的陆泰安担任首任会长,学会办公室设在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成立时,提出入会申请并接纳为会员者共203 人。 甘肃省图书馆学会成立以来,立足甘肃、面向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学术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科学讨论会、“甘肃省图书、情报、档案学术讨论会”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和甘肃省社科联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

4.2.2 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

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成立于1978 年,办公室设在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会员单位包括甘肃省科技情报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中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情报所以及省内主要高校图书馆、主要科研院所图书馆(情报资料室)、各地州市科技情报所等。 重点从事全省情报界的学术交流工作。

4.2.3 甘肃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

甘肃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该委员会由兰州大学图书馆等十余家高校图书馆组成,从事高校间图书馆工作的协作协调和学术交流等工作。 按照高校图工委成立初期各馆之间达成的共识,委员会下设四组,各项业务由有关馆承担。其中办公室设在兰州大学图书馆,培训组设在兰州铁道学院图书馆,资料组设在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讯组设在兰州医学院图书馆。

4.2.4 其它

这一时期,各种系统内的学会(协会)组织也纷纷成立,如1982 年成立的甘肃省师范院校中心图书馆委员会,1983 年成立的甘肃省市政工程科技情报网,1984 年成立的兰州地区医学图书情报协作组,还有1986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系统文献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1988 年成立的兰州市图书馆学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会兰州分会等。

4.3 学术交流与协作协调

4.3.1 学术交流活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甘肃图书馆界合作紧密,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较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有:1979 年6 月,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举行了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交流论文24 篇,并派朱允尧、梁鳣如、杨福元、王桂忠等人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图书馆科学讨论会;1981 年11月15-18 日,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召开年会,会议收到论文35 篇,参会代表64 人,会议由兰州大学图书馆承办, 并与兰州大学1981 年科学讨论会同时举办,作为兰州大学科学讨论会图书馆学分会场;1982年4 月22 日,兰州铁道学院图书馆举行建馆以来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近百名代表参会;1982 年9 月23-24 日,中科院兰州地区召开第三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讨论会;1986 年6 月10-15 日,甘肃省高校图书馆主持召开了“西北五省(区)高校图书馆改革研讨会”。各种学术会议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各级各类图书馆均有参与。

4.3.2 协作协调

1981 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正式恢复。 甘肃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由甘肃省科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牵头,省内三大系统主要图书情报单位参加,隶属省科委领导,办公室设在省图书馆,经费列入全省科研事业经费,由省科委批拨, 重点承担全省图书馆间书刊采购协调、文献资源布局等任务。 恢复工作以来,省中心馆致力于资源采购协调,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外文原版期刊协调工作办法》《甘肃省文献资源布局、开发和利用协调方案》《甘肃省价格昂贵文献采集协调办法》等规章,资源采购协调工作取得成效,节约了大笔书刊采购经费。 在书刊报导方面,甘肃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各种联合目录、索引、资料50 余种,2000 余期,有影响的如《甘肃河西地区物产资源资料汇编》等,成立了“全省外文原版图书卡片查目中心”,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基本形成了“以手工报导为主、机检为辅”的甘肃省外文书刊报导检索体系。

4.4 学术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甘肃图书馆界,学术研究中注重与图书馆实践的紧密结合,探讨图书馆采访、编目、读者服务等基础业务工作的特征明显。代表性的成果有:汝若愚对图书馆心理学的系列研究,黄文清等人关于“千方百计方便读者”的系列讨论,以及牟实库、满达人等对地方史志的梳理,李伦良、唱愫、孙成权、刘全根等人对科技情报工作的探讨,邵国秀、王汉城等人对图书分类法的研究,周丕显对敦煌学的研究,刘洪波、李金荣等关于理论图书馆学、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探讨,王正宇对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研究等。

5 结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甘肃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一个有重要特色的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省图书馆事业同步迈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呈现出复苏与勃兴的双重时代特征。一是基础业务不断完善,读者服务活动形式多样,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图书馆管理工作逐步迈入正轨;二是全省文献资源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对资源利用的迫切需求,但存在布局相对集中兰州地区和高等院校等问题;三是图书馆学教育欣欣向荣,一大批高校兴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充实了各馆的专业队伍;四是图书馆学研究阵地创建,业界学术交流和协作协调气氛活跃,互动频繁,各种学术组织纷纷建立,为全省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