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联合应用介入疗法与静脉溶栓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2021-04-17闫友霞

中外医疗 2021年4期
关键词:溶栓疗法脑梗死

闫友霞

聊城市光明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聊城252000

急性脑梗死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诱发因素较为繁杂,而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脑部供血动脉急性阻塞,该处脑组织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引发相关并发症[1]。由于急性脑梗死相对而言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情况,且临床发生率较高,患者发病后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除此之外,该病情还具有发病迅速的特点,发病时患者多为静息状态下突然起病,表现常见于一过性眼前发黑、眩晕、头晕等,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可能出现一些严重表现,例如颅内动脉闭塞、口齿不清、偏瘫、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等[2-3]。而临床所采取的常规静脉溶栓疗法虽然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尚未达到预期水平,因此临床亟需探讨更为可靠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基于此,该次方便择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该院接受诊疗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疗法对照单纯的静脉溶栓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选于该院接受诊疗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头颅CT、MRI诊断为脑梗死者;②发病时间不超过4.5 h者;③知情授权该次研究者(或家属)。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合并症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血糖水平异常者;④过敏体质者;⑤近3个月有脑部受伤史、卒中病史者等;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该次研究。

遵循随机动态数字表并按照36例组数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4~79岁,平均(60.21±5.78)岁。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60.43±5.5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开展有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临床治疗方案为静脉溶栓疗法:取0.9 mg/kg的阿替普酶(批准文号为S20110052),其中10%给予患者静脉推注,剩余90%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持续1 h[4]。

观察组临床治疗方案为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疗法:取6F动脉鞘,以sliger穿刺技术将动脉鞘置入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血管病变灶、病变程度等,若发现血栓阻塞情况,需要将导管靠近病变血管的近心端,基于微导管、微导丝的配合,将其置入血栓内部,将微导丝取出,取输液泵,输液为18 mg阿替普酶混合20 mL生理盐水,泵入速度控制为1 mL/min。完成血管造影检查之后,阻塞血管再通未完全的情况下,可对患者采取栓子挤压、捣碎等方案,再由Solitaire A支架将血栓取出;完成溶栓操作之后,取出导管,动脉鞘常规留置[5]。

两组患者溶栓1 d后均取阿司匹林给予患者口服,剂量为100 mg。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生活自理,病残0级,为显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残1~3级,为有效;经治疗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6]。

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包含四肢活动、肢体共济失调、凝视、视野、面瘫、意识等条目,共计42分,所得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为正比关联[7]。

③治疗后血清学指标:于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5 mL静脉血,以抗凝管保存,3 000 r/min离心,持续10 min,以零下20℃环境保存血清,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中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血清脑钠肽(BNP)与神经元性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进行检测。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2.2 治疗前后NIHSS评分

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趋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

2.3 治疗后血清学指标

观察组治疗后的NGF、BNP以及NSE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血清学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后血清学指标对比(±s)

?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较为常见,据有关资料统计[8],卒中患者中约有75%为脑梗死,该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会累及患者的颈动脉、脑动脉以及冠状动脉。临床认为急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多为缺血损伤,后缺血程度、缺血时间影响,脑时机中间坏死区域会逐渐向四周扩散,缺血半暗带区域会逐渐缩减,导致细胞膜出现脂质过氧化反应,会给脑部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影响其正常功能,进而表现在患者的身体健康层面。通过有效的治疗措施保护患者的缺血半暗带,改善其血流情况,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元功能恢复的关键性举措,也是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根本条件[9]。基于此,该次择选于该院接受诊疗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疗法对照单纯的静脉溶栓疗法,展开讨论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2.22%,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10.46±2.42)分、NGF(96.32±10.47)ng/mL、BNP(161.29±18.16)ng/L、NSE(10.52±2.31)g/L低 于 对照 组 的(12.78±3.07)分、(114.48±13.52)ng/mL、(185.66±21.44)ng/L、(13.05±2.54)g/L(P<0.05)。这与王达[9]的研究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5.34%)高于对照组的81.39%(P<0.05),与该文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提示相对比单一的静脉溶栓疗法,联合应用介入疗法与静脉溶栓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可靠。原因分析,介入疗法经动脉溶栓延长时间窗至发病后6~24 h,可以显著改善血药浓度,在血栓内植入微导管,进而开展溶栓、取栓,可提高血管在通率,可以为动脉再灌注创造较好的条件,避免患者神经组织进一步因供血不足而出现损伤。但介入疗法有较长的准备时间,且不可避免会给患者机体造成损伤,与静脉溶栓疗法联合应用,可实现优势互补,若患者只有很短的时间窗,可采取静脉溶栓-动脉接触性溶栓疗法,不仅可取得较好的溶栓效果,还能避免进一步损伤神经组织。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联合开展介入疗法与静脉溶栓疗法,可降低血清学指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

猜你喜欢

溶栓疗法脑梗死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