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集:学问博洽 书品唯高

2021-04-16逸舟

中华瑰宝 2021年4期
关键词:赵孟頫楷书书画

逸舟

虞集是『元诗四家』之一,也是奎章阁代表书法家,不仅学问博洽,而且人品高尚。他继承赵孟頫的复古书风,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被推为『当代第一』。

元天历二年(1329年),一向精通汉学、喜好书画的元文宗仿前朝体例在大都(今北京)创立“奎章阁学士院”,召集近臣名儒商讨“古今治乱得失”,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元代及前朝典籍;同时,奎章阁还会集了当时有造诣的书画名家,对珍藏的历代书画进行甄别鉴赏。奎章阁不只是儒臣修学进言的机构,也是书画家交流雅集的殿堂,涌现出虞集、柯九思、揭傒斯、康里巎巎(náo)等优秀书法家,其中虞集不仅是编修《经世大典》的总裁官,也是奎章阁书法家中的集大成者。

书画偕芳奎章阁

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他自幼聪慧,三岁即可成诵。当时全家迁居至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寓居,因为战乱没有办法携带书籍,母亲杨氏便口授诗文教其读书,小虞集听过之后便能熟练背诵。一直到十岁的时候,回到长沙,虞集才有机会读到刻本书籍,此时他已经遍读经史且通其大义了。少年时,虞集自己开辟了一间石室,书宋代名儒邵雍的诗句于壁上,题曰“邵庵”,所以后世以“邵庵先生”称之。后来,虞集跟从江南名儒吴澄游学,接受儒家正统观念教育,积累了丰厚的儒家学养。

元大德六年(1302年),虞集因人引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后迁秘书少监。仁宗延祐年间他与赵孟頫同官翰林院,泰定帝时累迁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虞集在翰林院为赵孟頫下级,二人共事多年,又有共同爱好,在书画方面多有交流,因而其书法深受赵孟頫影响。

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元文宗在还是王爷的时候便早闻虞集之名,即位之后授之奎章阁侍书学士,并让他担任总裁官,负责编修《经世大典》。在奎章阁,虞集经常和柯九思侍从在文宗左右,以讨论书法名画为事,其所受宠爱为他人所不及。虞集比柯九思年长八岁,二人经常在奎章阁以诗文唱和,为对方的书画题跋。同时代的张雨曾写诗赞曰:“侍书爱题博士画,日日退朝书满床。”可见二人交情之深。同时,虞柯二人都是赵孟頫的晚辈,与赵经常翰墨往还,赵的书法观和书风对二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活跃于元代中期书坛,延续了元初的复古书风,成为赵氏书法品格的重要继承者。

虞集对赵书的继承尤为全面。元末史学家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称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赵氏所擅长的所有书体虞集都能精通掌握,而且造诣不凡。虞集窥透了宋代末期书坛靡弱、传统遗失的流弊,观点上与赵孟頫深度契合,对赵孟頫十分仰慕,坚定支持复古之风,致力于返归晋人风骨,并孜孜以求,付诸实践,从而能更通透地领悟书法的妙处。

直入晋唐作楷书

元至治二年(1322年),知天命之年的虞集应承务郎刘威之请为其父刘垓撰写碑铭。虞集以楷书在近8米的手卷上洋洋洒洒写就了千余字的铭文,这就是其传世长卷作品《刘垓神道碑铭》,也是其楷书代表作。

《刘垓神道碑铭》纵35厘米,横764厘米,共179行,计1404字,字以乌丝格分隔,每行8字,字盈寸许,恭肃整齐,朴茂端正,效仿唐人笔法,同时又有王羲之、赵孟頫的笔意融合,呈现出清朗蕴藉的淡雅面貌。铭文通篇布局均匀,墨色朗润,结体严谨,笔画精到,从头至尾无一处闲笔,同时,线条浑厚,转折方硬,波磔挺健,又自与王书、赵书的遒美飘逸有所不同,厚重端稳有类于颜真卿,可以看出虞集高超的控笔能力和深厚的楷书功底。

《刘垓神道碑铭》是虞集盛年经意之作,卷后有明项元汴,清高士奇、张照、翁方纲、赵怀玉、王文治、吴荣光、阮元、罗天池等人题识。高士奇题曰:“虞伯生有元一代大手笔……此卷欲勒碑垂久者,故用笔规模唐人,如端人正士,言动可法。”对其评价颇高。此篇碑铭未见虞集《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文集收录,书法价值之外亦颇具历史文献价值。

《刘垓神道碑铭》曾经明项元汴,清高士奇、赵怀玉、吴荣光递藏,后收藏于江南著名的私人藏馆过云楼。1951年,过云楼主人顾公雄后人遵其遗嘱把收藏的308件书画珍品捐献给国家,其中便包括虞集的楷书《刘垓神道碑铭》,一时传为佳话。如今,这件楷书佳作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风采依然,彰显着虞集作为文学家、书法家的儒雅风流。

虞集的楷书直入晋唐,重法度而不拘泥,作品风格上富于变化,清雅淡逸中每有新意,字里行间透着消散静穆之气,别有一番情致。如《即辰帖》取法钟繇,意境高古,极具晋人消散味道,而《跋燕肃春山图》则直追“二王”,又有蔡邕笔意,具有一种清新美感。可知虞集虽然沿袭赵孟頫复古书风,根于传统,融会百家之长,却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为一些书画作品题跋会根据原作风格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呈现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实质上是艺术积淀在创作应用中的自然生发,起到点睛之妙。

行草篆隶品自高

虞集是书法全才,不仅楷书功底深厚,于行、草、篆、隶诸体也有极高造诣。整体上看,他的书法流脉宗于钟繇、“二王”,深得晋人韵味,又受苏轼、赵孟頫等人影响,其清朗蕴藉的书法气度不输于赵氏,如《致丹丘博士公尺牍》《致白云法师札》等作品,都有着“二王”和赵氏书风的影子。

《致丹丘博士公尺牍》又称《不及入阁帖》,纸本,行书,纵21厘米,横37.7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选自《元人旧迹》册,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第三册。这是虞集写给丹丘博士的信札,内容为恭祝其荣升博士,因故未能入阁当面祝贺表示歉意。此帖从用笔、结体到章法、布局,处处透着晋人法帖气息,字里行间隐然有“钟王”意趣,笔画爽利清通,笔力遒劲简穆,典雅超妙,神采奕奕。这种骨子里的艺术气息不是靠单纯的模仿所能做到的,与创作者本人的学识修养有着极大关系。虞集渊博的学识恰到好处地在书法作品中得以呈现,独具高古清雅之气。这在他的另一件作品《致白云法师札》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致白云法师札》为纸本,行书,纵30.7厘米,横5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虞集在信中与白云法师畅叙离别之情,自称“眼昏写字不多整齐”,不要见怪。他晚年患有眼疾,视力受损,这在其他信札中也经常谈到,因而可判定此帖为其晚年之作。虽然他自言“不多整齐”,但是依旧下笔有神,而且气完神足。此帖共17行,行距宽疏,字距绵密,行笔连绵,环萦盘绕,线条圆转,行文看似随意却法度险峭,面貌清灵俊逸又劲健古雅。正如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所言:“用笔若草草,而中自遒劲。”能够在视力受损,如同盲写的状态下,把字写得如此流畅精美,气韵非凡,且文不加点,堪称绝妙,足见其书法已到了心手相随的至高境界。

虞集的隶书也颇有特色,其作品多见于书画题跋,如他为赵孟頫《西园雅集图》所题《西园雅集图记》和为任仁发《饮中八仙图》所书《饮中八仙歌》。这两件作品虽然是题跋,但是内容完整,可以作为独立的书法作品来看,书画合璧,更添艺术神韵。《西园雅集图记》和《饮中八仙歌》文字内容宏阔,是虞集少有的长篇幅题跋作品,也是元代罕见的隶书精品。他的隶书继承汉隶传统,沉稳中不失优雅,灵动中蕴含古趣,显示出深厚的隶书功底。这在依旧以行草书为主流的元代书坛十分难得,同时代的书法家无出其右,所以陶宗仪称他“古隶为当代第一”。

虞集没有篆书作品传世,但是他曾为奎章阁篆印两方—“奎章阁印”和“天历之宝”,篆刻需要对古籀文和篆书有深刻研究,对印文书写和制作也有极高的艺术要求,说明他的篆书在当时也很出众。

虞集在元代文坛威望极高,以学问博洽、人品高尚著称,当时朝堂庙宇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多出自其手。他还精通书画鉴定,品题颇多,因而其流传下来的书法墨迹主要留于鉴赏题跋,导致作品流传受限,风格也不甚鲜明。但是,他有书论文字《论书》《论隶书》《论草书》等传世,弥补了元代书论的空缺,对于后人研习书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从奎章阁走出的重要书法家,虞集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个性未能全面彰显,但是他的诗文、书法和个人品德在有元一代备受推崇。于今观之,亦足称大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猜你喜欢

赵孟頫楷书书画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小小书画廓
楷书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