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1-04-15朱敏李兵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价值观核心

朱敏,李兵

(1.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民众的凝心聚力,更关系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安全,是相关学术研究的热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其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实践路径的研究还稍显不足。从图像叙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角探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正是力求从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角度发力,以深化这一研究,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一、图像叙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形式

(一)图像具有记录、隐喻和象征功能

自古以来,图像就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记录生产生活场景的基本认知方式。在远古时期,人类先是学会刻画,而后才发明了文字,图像是最古老的认知形式。古代先民们在岩石、树木及其他器具上描绘和雕刻各种图像以记录当时生活生产的图景。世界各地遗留至今的古老岩画、壁画是远古先民以图记事的最好佐证,如南非纳米比亚的布须曼岩画、澳大利亚莫拉河岩画、雅典的塔努姆岩画、法国拉斯科洞窟崖壁画、我国的贺兰山岩画以及云南沧源崖画等。这些古老的岩画多以动物形象、拟人形象、地形、工具等图像符号为主,是古人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视觉化表达,是一种最为原始的文化符号[1]。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需要,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被发明。由于文字更便于记录和传播,且较之单一的图像更能准确地表意,故文字逐渐取代图像成为人类记录生产生活、表达情感、相互交流、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图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式微,成为一种辅助性的认知形式。与此同时,图像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系统,其隐喻和象征功能日益凸显,成为道德教化和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形式。

古代图腾符号既通过图像的方式表达了古人对世界的想象,也表征了人类早期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同时还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到了封建社会,图像形式越来越丰富,隐喻和象征的功能越来越显著。例如,黄色和龙的图案是中国历代封建君主专属图案,象征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红墙朱门、纹饰繁复的建筑是达官贵人地位的象征;梅兰竹菊等图像符号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同时,图像具有象征和隐喻功能,因而成为道德教化和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方式。以孝文化传播为例,从两汉开始,孝子图开始发端并风靡社会;宋元之后,孝子图发展成为系统的“二十四孝”图。除了在民间书籍和通俗读物上配有“二十四孝”的插画,绘画、器具、建筑、戏曲上都出现了大量反映“二十四孝”题材的图像作品,如宋朝时用二十四孝图像装饰乐器,清朝出现二十四孝灯、二十四孝瓷器等[2]。孝文化正是在绘画、墓葬、建筑、戏曲等生产生活之中以形象、鲜活的图像形式展现,从而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图像不仅是统治阶级进行道德教化的主要形式,也是传播当时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

(二)图像叙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形式

图像作为记录和认识的形式,承载着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历史记忆,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图像叙事就是利用各种图像形式、图像符号来表达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叙事形式。现代社会,图像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图像叙事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可能,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形式。

在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下,图像由传统的图像形式向现代图像形式转变。传统的图像以绘画、雕刻、服饰、建筑纹饰等静止、平面的图像为主,而现代图像则形式更为多样,除包含传统图像形式外,还有诸如照片、动画、视频、电影、3D图像等现代形式。现代图像具有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立体多维、高仿真性等特征,其生产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也是传统图像所不可企及的。正是由于传统图像形式向现代图像形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利用图像传播价值观念的方式也与传统有很大不同。例如,电影成为价值观图像化传播的主力,好莱坞大片就是美国核心价值观进行现代化图像传播的重要形式。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自由主义为核心的美国精神在好莱坞电影这一图像叙事之下被再三地书写、编码、放大。民众在观看电影的视听盛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电影所要传递的那套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国也借助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图像叙事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例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等展馆,都采用展示历史图片、影像、场景复现、3D模拟体验等多种图像方式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故事活灵活现地讲述出来,使人们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感召。《建党伟业》《战狼》《流浪地球》等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图像叙事的精品佳作。还有乡村和城市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宣传画,电视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也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图像叙事方式。

由此可见,图像叙事不仅是人们记录生活、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也是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形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在图像多元的现代社会,认识到图像叙事作为价值观传播方式的重要性,重视挖掘和利用各种图像叙事资源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国家—社会—个人: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

图像叙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方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叙事资源并不仅限于以图像为表现形式的资源,而是蕴藏在少数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容上划分,少数民族地区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

(一)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整个奋斗历程之中。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起齐心协力、开疆拓土、披荆斩棘,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奉献自己的力量。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了蒙古族英雄江格尔带领民众为保卫家乡而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恶魔进行斗争的伟大事迹。清代图册《滇夷图说》用108幅图景、360位人物图及若干动物、器具、房屋图像,再现了当时云南各民族生产生活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是少数民族隶属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佐证[3]。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的诗歌《中国》中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4]。抗日战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和图像叙事资源也非常丰富。云南保山的松山抗战遗址、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瑞丽畹町的南侨机工纪念馆等是再现云南少数民族顽强抗战、保家卫国历史的极其宝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资源。这些图像叙事资源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表达了少数民族人民期盼国家统一富强、民族团结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值得好好开发与利用。

少数民族关于“和谐”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家庭和谐、民族和谐与生态和谐。如在2007年上映的电影《图雅的婚事》的主人公图雅对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离不弃,二人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展现了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图景。电影《五朵金花》中女主角金花的婚礼请全村人吃酒,以及金花一夜未归,村里人都帮忙寻找的场景,体现了白族人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家有难邻里帮”的邻里和谐的理念。少数民族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描述了乌鲁木齐的一个大杂院里四户人家的生活故事,从平民生活微小叙事的视角演绎了新疆各族人民和谐、团结、共融的美好图景[5]。

(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

自由平等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与价值目标。《刘三姐》《阿诗玛》等影视作品描绘了少数民族人民勇于和各种恶势力斗智斗勇的英勇故事,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敢追求自由的民族气节。在近代更是有无数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军阀和封建王权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云南曲靖会泽的百姓帮助红军过草地、渡金沙江,为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云南保山、德宏一带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为了抗日用非常简陋的工具在极短的时间内修建了滇缅公路,打通了一条“抗战的输血管”,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统一、强盛的向往。会泽草海红色旧址、保山松山抗战遗址、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以及民间散落的关于滇缅公路建设的诸多图像资料都是少数民族人民追求祖国统一、人们自由平等的历史佐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图像资源。

公正和法治理念在少数民族乡规族约中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少数民族都把族规乡规刻在石碑上以起规劝警示作用,凸显了人们对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价值追求,是法治理念的雏形。如瑶族石碑刻有乡规:“日后娶婚,好丑为妻,万世为昌,不许拆妻离夫;夫妻家计不和,相争多事,要报各村石牌时可,若是不报,气急食药不以办请。”大理剑川白族立乡规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如有不孝不恭,持逆犯上者,阖村重治。”[6]除了乡规族约,少数民族的一些宗教文书和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如藏族的《十六净法》《十善法》和侗族的《侗款》等,都明确规定了人们的言行举止,以维护族群的和谐稳定与公平公正。敦煌藏文文献《礼仪问答写卷》也强调,做人要“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7]。这些文化资源有的以石碑的形式立于村头或族祠,有的以图卷形式张贴在民众家中或出现在少数民族重要典籍中,都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公正、法治的追求,都是可兹开放利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

(三)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在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中也有充分体现。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蕴含着“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瑶族《盘古遗训》中的“黄纸灯头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彝族《创世史诗》中的“人穷志不穷,勤奋来耕种”,藏族谚语“满库金银总会用光,一把锄头吃穿不愁”,等等,都是少数民族辛勤劳作的生活图景的映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理念的体现[8]。藏族《萨迦格言》中强调,信用是最好的朋友;《蒙古秘史》中采用图像、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许多蒙古人守信重义的故事;《玛牧特依》中说:“居木的子孙! 跟随家门要守信,跟随家族要守信”[9],反映了少数民族诚实守信的价值信念。彝文《若莫妮莫苏》中强调,对父母和老者要轻言语、奉好的茶饭、供好的穿戴;瑶族人民的《孝歌》、侗族人民的《父母歌》通过音乐图像的方式传颂孝敬父母的美德;彝文《彝汉天地》中说:“语言美、讲话雅、行为正的人,得到好报应。思想坏、行为丑、语言粗、品德差,必得到恶报应”,体现了“友善”的理念[10]。这些名言警句、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要么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在少数民族的建筑、文书上,要么就是以音乐图像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都是十分宝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

不仅是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在少数民族近现代文化中也有很多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取向的图像叙事。少数民族电影《额吉》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蒙古族牧民在自己不能饱腹的情况下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收养了三千多名来自上海的孤儿的感人故事,形象地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国家、对民族无私的大爱,是一部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爱国主题的图像叙事作品。2018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颂扬了藏族人民卓嘎、央宗一家三人为守护祖国数千公里边疆,一代代坚守牧场的伟大事迹,是以现代图像形式呈现少数民族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奉献一生的高尚品质[11]。这些都是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图像叙事资源。

三、厘清多重文化关系:开发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前提

民族地区开发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也是多重文化冲突、交流融合的过程,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以及中国与西方价值观的对话和较量。挑战和机遇并存,正确处理好三个层次的文化张力是民族地区开发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以促进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要厘清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不能只强调中华民族这个整体而忽略少数民族的个性和独特性,也不能片面凸显少数民族的异质性,将其视为完全异质的他者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代表,是对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凝练和升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最大同心圆”。少数民族文化蕴含了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观念和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平台与文化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各民族文化的简单汇总,它具有超越的维度,体现在对少数民族朴素认知的超越、对封建社会局限性的超越、对零星分散的思想观念的统合超越。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凝练和升华,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指明方向[12]。民族地区开发和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要正确处理中华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即在民族地区充分挖掘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的图像叙事资源,以滋养、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下继承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其次,要处理好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关系。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还保留着传统的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在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交通和信息设施建设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原本相对封闭的格局被打破,向外界敞开,现代商品、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文化蜂拥而来,给当地带来便利、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宗族、地域为中心的习惯法和道德规范体系在市场经济与商品交换原则影响下很容易被瓦解,从而导致人们信仰缺失、价值缺位、道德失范,甚至是人生迷茫和虚无。这就亟须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道德体系和价值目标,对人们进行正确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套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要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承载过去、关照现在、指向未来。既要用少数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去丰富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其基础,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来继承、发展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

最后,要处理好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关系。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较量成为经济、技术、军事较量之外的又一大较量。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相互较量的重要场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推进“和平演变”战略,在全世界鼓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侵蚀的“前沿阵地”。在少数民族地区,西方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号宣传西方价值观,借助非政府组织活动传播西方价值观,利用学术交流宣导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此外还借助各种影视作品、大众消费文化及其各种信息化媒介平台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这些都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主导地位,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重重迷雾和阻碍。在与西方价值观的对话交流中,正确辨析、认清和剔除带有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符号,并积极回应和批判西方制造的各种鼓噪,是民族地区开发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必然要求。

四、解码—编码—再解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是“解码—编码—再解码”的过程,也是实现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信与践行的过程。

(一)解码:图像叙事资源的价值意蕴的挖掘

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但这些资源不都是直接显现的,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隐匿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要利用这些图像资源,首先要对图像叙事资源的价值意蕴进行挖掘和开发,也就是所谓的“解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从遗留至今的古代民族图腾、岩画壁画、绘画及文献古籍中,从代代相传的歌谣等音乐图像中,从传统的服饰、仪式、文化活动的图像符号中解析和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理念与资源,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红色革命文化方面,应合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革命遗址、文物、文献图片资料及口述史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还原整理,让陈列的文物和遗产“活起来”,讲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并通过打造红色旅游、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发挥红色革命文化图像叙事资源的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从少数民族当代生产生活之中去发现和挖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典型事件,打造现代图像叙事和图像民俗,从平凡人的微小叙事中解析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编码:图像叙事内容、形式和策略的整合

上述解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解析、提炼、收集的过程,但是,这些图像叙事资源的简单汇总和堆砌并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将图像叙事的内容融合各种图像策略和形式,对图像资源重新编码,打造新时代的图像叙事和图像民俗。

利用各种不同文化的张力来构建冲突性的情节是进行图像编码、构建少数民族图像叙事的重要策略。如在少数民族电影《图雅的婚事》中,以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为突出情节,讲述少数民族女子图雅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历经种种磨难和痛苦,最终通过顽强拼搏获得幸福的故事。充满矛盾张力的冲突情节是图像叙事作品引人入胜的关键,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张力来整合图像叙事资源、重塑图像叙事,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重要策略。

借助各式各样现代化的图像表达形式对图像叙事资源进行重新编码,也是塑造新时代图像民俗的重要方面。电视、电影、动画、网络视频、3D等现代技术可将传统图像与现代图像相结合,对各种图像叙事资源进行编码、整合,形成声色并茂、图文互构的立体化图像叙事。影视作品就是这一现代图像叙事的典型代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传播的有效方式。从脍炙人口的《刘三姐》《阿诗玛》,到《花腰新娘》《静静的嘛呢石》《马背上的法庭》等少数民族电影,均展现了民族地区隽秀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讲述了一个个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公平公正、追求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的优秀作品。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让少数民族人民都成为图像叙事的创作者、参与者,以直接、便捷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塑造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

总之,少数民族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图像叙事资源,通过现代化图像形式的整合和形塑可以构建出形象动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佳作。

(三)再解码:图像叙事的阐释和传播

图像叙事的再解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的阐释和传播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实践的过程。图像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直观的优势,但也具有阐释的开放性、随意性特征。对同一图像的不同解读会带来完全相反的价值传播。对于图像的解读如果只关注于“可看性”的视觉冲击而忽视“语境”的塑造,将极易陷入图像的过度娱乐化以及图像消费所带来的对价值的消解和意义的遮蔽[13]。为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应通过再解码,对图像叙事作品的价值意蕴进行揭示和引导,以真正发挥传播和教育的效果。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的再解码就是对图像叙事作品价值意蕴的揭示过程。应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内在价值的揭示和引导,增强受众的认知、认同,并自觉化为具体的行动。这就要求传播者和被传播者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与图像素养。例如,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准确理解和把握图像叙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应通过图像素质教育,增强图像信息辨析和鉴赏能力,正确分辨图像的真伪优劣,避免错误、无聊的图像信息的干扰;应通过现代科技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学习,获得良好的图像信息处理能力,熟悉新媒体平台的操作,以让更多的人成为个体图像叙事的主角。

综上,民族地区开发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叙事资源,既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也是打造新时代图像叙事和新时代图像民俗、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形式的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将理论化建构和形象化建构统一起来,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真正实现“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