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公益生态里的“万物生长”

2021-04-14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器官议题公益

传统公益是有钱人的公益和中老年人的公益,事业有成的中老年人把钱捐出来体现爱心。而互联网公益让年轻人也爱上做公益,让公益人人可及;更重要的是,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世界里,公益事业随之呈现不分时空、多参与主体、多项目、多形式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万物生长”的有机生态系统。

唤起每个人心底的善良

来自腾讯的大数据显示,公益领域也存在“二八效应”,绝大多数的注意力和捐赠,都集中在了大病、救灾、教育等议题相关的项目。这种议题上的不平衡,就是公益事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有些人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没有被看见。通过议题的多元化提升公众的认知,是打造良好公益生态的第一步。

例如,器官捐赠的话题就是如此。一个健康的普通人,其实很难想象等待器官移植、以及成功获得捐赠后重获新生的心情,也很难体会失去至亲、但由陌生人延续了他(她)生命的感受。因为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器官捐赠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

其实,在中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捐赠的人数有30万人,却仅有1万人能获得机会。因为大量患者难以及时匹配到合适的捐赠者。

2019年,一支名为《一个人的球队》的公益广告,改变了这一局面。不幸离世的16岁少年叶沙的器官,延续了7个人的生命,而这些受益者也为了实现这个酷爱打篮球的男孩的梦想,组成了一支名叫“叶沙”的篮球队走进了球场……

通过这支广告,“叶沙”篮球队的故事感动了数十万网民,通过H5页面,68万人加入器官志愿捐献队伍。作品上线当年新增的登记数量,超过了之前9年的总和。

参与这个项目的湖南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在被问到费尽千辛万苦找来受益者组建球队的意义时,淡淡地说道,“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能就是,去打球,给叶沙们的爸爸妈妈们看。”

公益,是每个人内心善良的底色。在善良面前,本不必刻意强调什么宏大的意义,有些问题、有些人,只是需要被看见,仅此而已。

《一个人的球队》来自腾讯“我是创益人”公益广告大赛,这个大赛通过多元议题的发掘,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一些被忽视但重要的人群和议题,除了器官捐赠之外,还包括留守儿童及妇女、抗战老兵、罕见病、心智障碍等特殊群体、流浪动物等等……

科技+创意为公益提供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世界里,平台由于连接多方参与者,尤其是拥有海量用户,往往有着“一根杠杆撬动世界”的能力。若秉承着向善的初心,发挥好这一能力,将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链。

“我是创益人”大赛就体现了这些平台力量,举办4年来吸引了包括广告公司、公益组织、创意设计类公司、政府团队、协会组织、品牌各领域超过4600支团队近1.4万人参赛,共孵化出194支作品。

2008年汶川地震,大众的公益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中国互联网公益初具雏形。

人们见证了互联网技术如何让公益变得更加便捷、高效、透明,甚至有趣:手指轻轻一点就能参与,月捐、捐步、小游戏等多种形式给人带来新奇体验,“做公益”打破了时空限制,也不再仅限于物质帮扶;人们也经常能得到项目的进展反饋,真正知道自己的善意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大数据还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登记、项目效果跟踪等。

技术支撑公益,改变了互联网公益的生态。但在传播上,再多一层“创意”的加码,就能发挥更大的效能。

同样来自“我是创益人”大赛2018年作品《灯山行动》、同时也是首个微信公益小游戏,屏幕上河水、悬崖、动物、山石组成的路障,让你真切体验到大山里的孩子们,正经历着怎样危险的摸黑求学路,而通过游戏里的过关斩将,你又能深刻感受到,一盏盏我们习以为常的路灯,将给他们的生活带去怎样的改变。再加上排行榜、分享好友升级道具等游戏设置,吸引着更多人主动加入到游戏中。最终,项目实现筹款超260万元,新建太阳能路灯1122盏,两万多名孩子的上学路被照亮。

在这些作品里,人们调动着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能看、能听甚至还能“吹”,体验新奇而有趣……不是冷冰冰地要求你做什么,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让你玩起来、用起来,和生活紧密结合,如此一来,让公益走入日常,深入人心。(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器官议题公益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公益
公益
公益
ORGANIZED GIVING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公益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